侵占罪中的埋藏物之辨析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shuang01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立足于侵占罪之埋藏物的理论争议与立法现状,辩证的认为侵占罪之埋藏物与民法上之埋藏物具有一致性,不宜在埋藏原因、埋藏地点及埋藏时间等方面限定过多条件,其应该是有主物,可以是动产或不动产。
  关键词 侵占罪 埋藏物 有主物 无主物
  作者简介:罗斌,广东培正学院;刘少夫,广州市花都区人民检察院。
  中图分类号:D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2)11-258-02
  埋藏物是“任何自远古时代就被隐藏于他物之中,而不能确定其所有人的可动物(即现代法中的动产)”①。许多国家都将民法上之埋藏物纳入刑法的保护范围,只不过在设立的罪名上有所不同。
  一、关于侵占罪之埋藏物的理论争议与立法现状
  (一)我国理论界在对侵占罪之埋藏物的理解上,产生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關于侵占罪之埋藏物与民法上之埋藏物是否同一之争
  我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规定“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由此产生了刑法之埋藏物与民法之埋藏物是否相同的分歧。相同说认为,埋藏物在刑法与民法上是同一的概念,均指埋藏于地下的所有人不明的财物,这些财物归国家所有。②相异说则认为,刑法之埋藏物的范围要大于民法之埋藏物,民法之埋藏物是所有人不明的物,而刑法之埋藏物包括所有人明确的物和所有人不明确的物。③
  2.关于埋藏物的“埋藏”之争
  第一,埋藏是否必须是财物所有人有意为之?肯定说认为,埋藏物的埋藏是财物所有人的有意行为,如果是自然原因埋在地下的财物不是埋藏物,而是遗失物。否定说则认为只要财物被掩埋,从外部无法轻易窥见或目睹的,不论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所致,都应是埋藏物。④
  第二,埋藏地点是否只限于土地中?一种观点认为埋藏物只能是埋藏在地下之物,隐藏在地上他物中的物不是埋藏物。第二种观点是埋藏物可以埋藏在地下,也可以隐匿于地上他物中,如隐藏在建筑物中、树洞中、墙壁中等,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隐藏物也视为埋藏物。
  3.埋藏物之所有权是否明确之争
  肯定说认为,侵占罪之埋藏物是所有权明确的财物。刑法第二百七十条第三款规定侵占罪是“告诉才处理”,这表明埋藏物必须是所有人明确的物,有明确的所有人才能对侵占埋藏物的犯罪行为进行“告诉”。而对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的侵占,妨害的是国家取得物之所有权的权利,属于确权纠纷问题。⑤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埋藏物包括所有人明确和所有人不明确的物。
  4.埋藏物是否包括公共财物之争
  否定说认为,《刑法》第二百七十条规定“他人的埋藏物”是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之一,所谓的“他人”不包括国家、集体,侵占罪之埋藏物不应包括公共财物,而是个人财物。肯定说则认为,对“他人”仅作其他自然人的解释太过狭隘,且违背法理,因此侵占罪之埋藏物既可以是公民私人财物又可以是国家、集体等单位的公共财物。
  (二)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存在的缺陷
  我国现行《刑法》第二百七十条第三款规定“本条罪,告诉才处理”,即侵占犯罪全部是自诉案件,自诉案件要求由被害人进行告诉。该款规定对埋藏物的界定产生的困扰,首先是在埋藏物是否为所有人明确之物的确定上,侵占埋藏物犯罪必须由被害人告诉,若埋藏物为所有人明确之物,则该规定似乎没有不妥之处,有明确的所有人进行告诉;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埋藏物的所有人不明的情况也大为存在,我国《民法》第七十九条规定这些财物归国家所有,如此一来,这些财物便被排除在刑法的保护之外了,因为国家难以作为自诉人来进行告诉,无法追诉犯罪人的刑事责任。若埋藏物包括所有人明确和所有人不明确之物,那么面对的难题是,对侵占所有人不明确之物的犯罪行为该由谁来“告诉”?其次的困扰是在埋藏物是否包括公共财物的确定上,埋藏物若是私人所有的物,侵占该埋藏物,被害人可以进行告诉,但这就意味着属于国家、集体等、具有公共财产性质的埋藏物无法受刑法保护,这就有违公私财产受平等保护的宪法精神;若承认埋藏物可以是公共财物,就会出现上文所述的尴尬,即侵占公共财物的情况下,没有明确的被害人可以来进行告诉,公共财产权利仍然难以得到保护。
  二、对侵占罪之埋藏物概念的理解
  (一)侵占罪之埋藏物与民法上之埋藏物应当具有一致性
  笔者认为,从应然性的角度来看,埋藏物在刑法与民法中应当具有一致性。国家的现行法律是一个体系,体系各组成部分除相互独立外,还必须协调统一,才可能有效发挥法律体系的整体功能。这种协调性的要求之一是形成一整套科学的、和谐的法的概念系统作为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刑法与民法,也应当协调一致,包括法律概念的协调一致。⑥
  (二)对埋藏物之“埋藏”不宜过多限定
  1.关于埋藏原因方面
  埋藏物被埋藏的原因不应限于物之所有人的有意行为。埋藏物可能是所有人为了保存、储藏物品、增加物的效用或保守秘密等原因而有意埋藏,常见的如将金银财宝埋藏在地下或山洞中,将酒储藏在地下等。除此之外,由于自然原因被埋藏的物品也是存在的,如发生火山爆发、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将物掩埋,或是由于战争原因被埋藏。埋藏原因有多种,若对埋藏原因加以限制,如要求必须是所有人有意埋藏,则意味着埋藏物的发现人在发现该物时需要判别其埋藏的原因。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2.关于埋藏地点方面
  从语义上看,“埋藏”不仅仅是埋于地下之意,还可以是藏匿、掩盖在他物中,因此将埋藏物只限于埋在地下的物过于狭隘。埋藏的特征是他人在外部用肉眼无法轻易发现被埋藏的物品,只要具备这一特征就应视为埋藏。
  3.关于埋藏时间方面
  要对侵占罪之埋藏物加上埋藏时间的条件,无疑只能给埋藏物的界定增加更多的不确定性。因此,埋藏时间的长短不应成为埋藏物的一个要素。因此,埋藏物之“埋藏”应理解为一种隐蔽性的客观状态,即他人在外部用肉眼不能轻易目睹或发现物的状态,而埋藏原因是什么、埋藏在何处、埋藏时间有多久并不影响埋藏物性质的界定。
其他文献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师生交流的大舞台。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与深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改革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终生受益呢?老师不能再搞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而是要在备课上对自己提出更多的要求,学生的预习也不再是只看课本,而是要求老师提前设计一份适合学生的导学案,让学生自己思考,或者让他们自主讨论,从而为上课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老师应从以下几点认真思考。  一、 给学
摘要:随着现代网上交易业务的迅速发展,"网络钓鱼"也成了网络安全的最大的威胁,对人们的正常网络交易造成了很多的麻烦。然而对于"网络钓鱼"行为的定性却存在着各种观点的争议,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介绍和评析,认为其应该以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  关键词:网络钓鱼;行为定性;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一、"网络钓鱼"行为的含义  "网络钓鱼"又称"钓鱼法"或者"钓鱼式攻击",是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