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品德课程的源头活水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waha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陶行知说:“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儿童由近及远的社会生活来组织教育教学,从他们的生活现实和生活需要出发,将儿童置于生活的情境中进行教学,或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习有关社会生活的常识,感受社会生活的美好,懂得社会生活的规范,掌握参与社会生活的知识和能力,为他们适应学校生活和未来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一、在情境中联系生活,通过观察拉近生活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材以儿童喜欢的卡通形象和儿童生活故事为素材,内容都与生活密切相连,很容易就使他们产生愉悦的情绪和兴趣,而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儿童思维的内驱力,它使儿童的主体地位真正确立成为可能,使体验、感悟这种心智活动成为可能。
  比如时值草长莺飞的四月,在《春天在哪里》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校园里花草树木的变化,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上这五件观察法宝(看、听、闻、尝、摸),和老师一起到学校里寻找春天的足迹。学生可用拍照、画画、记录等各种方式进行活动,寻找春天的脚步,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体验寻找和发现春天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不能只停留在书本和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为此,在教学中将学生与生活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就容易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情,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引发儿童探索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地学习,身心健康地成长。
  二、用调查走进生活,通过探究了解生活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用好教科书的基础上,更要创造性地开发适宜当地的课程内容,儿童生活周围的人和物、各个地方的环境设施、人文景观以及儿童生活中的体验、经验、发现等等,各种节目、文化活动、重大事件、民俗活动等均可视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就是说从儿童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可以发掘出课程的宝贵资源。因此,在教学中,应开展观察、调查、实验、探索等多种实践活动,通过儿童的亲身感受、操作来完成,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体验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发展自己的创造力。
  在一年级下册《爱心行动》单元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班级、学校中留心观察,用自己的火眼金睛去发现需要帮助的同学并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从中感受到帮助别人的乐趣。此外,我带着学生走出教室,走出书本,到家庭和社区去调查:我们家中的老人为我们做了哪些事?我们又可以为他们做什么?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老人和残疾人?走进老年活动中心,走进社区敬老院,走进孤寡老人的身边或家庭,亲眼看看他们生活的环境和生活的方式,亲自与他们聊聊,我们能够提供哪些关心和帮助?在亲身的体验过程中,学生懂得不仅要关心自己家中的老人,还要热情地伸出自己的双手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体会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收获的快乐。
  三、在实践中融入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
  学生只有通过学习者自身的生活经验才能学习生活和道德,正如杜威所说:“准备生活的惟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
  在《盼盼迟到了》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帮帮盼盼,告诉他怎样才能不迟到?”孩子们立刻热情高涨,能马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自己从生活中处理事情的好办法,教师适时地进行价值引导,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小学生应自觉养成按时作息、良好的饮食和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产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在课堂上我又开展“整理书包”的比赛,让同学们从书包里迅速找到各种书本,这是孩子们每天必须做的事情,可是有的同学书包干净整齐,收拾和寻找起来又好又快,而有的同学书包里乱七八糟,做起来就没那么简单了。对此,教师请他们分别谈谈自己的经验或遇到的困难,通过交流使部分学生认识到有条理地管理自己的物品具有重要的意义,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可以为后面的工作赢得充足的时间。将活动落实到每个同学的身上,让他们亲身体验,而不停留于“纸上谈兵”,这样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做和说之间的差距,在亲身实践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促使其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自发地管理好自己的物品。
  总之,教育是一种过程,只有经历这个过程,孩子才有体验;有了体验,才有感悟;有了感悟,才会有内化,才会有收获,才能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孩子们到学校来学什么?叶圣陶老先生一语道破,来学习习惯来了。通过一系列生活化的训练,培养起个人的习惯,这种在生活的情境中学习习惯,会影响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好的习惯受用一生。在教学中,我们老师需要时时以课标为准绳,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引导学生向着更高、更成熟的水平发展,一起走向德育之花烂漫绽放的春天。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需要调动学生的情感。如何引导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感情脉搏,需要教师依据教学内容,逐步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一颗爱心,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一个比较理想的教育境界。  一、语文学习需要入情  语文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感,情感是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情感是人的内心体验,不同的情感会导致不同的后果,积极的情感可以产生积极的效果,消极的情感可能导致消极的结果。语文学习
近年来汽车车门的发展愈来愈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汽车车门市场的扩张主要源于汽车产量的增加。汽车产销量的逐步增长为汽车车门市场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由于汽车结构的变
孩子的世界是童话的、拟人的。孩子的生活更是充满幻想和离奇色彩的。他们的生活比成人更具多样性。生活中的动植物的变化不但能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激发他们乐于进行各类探究的强烈欲望。  陈鹤琴的“还给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给孩子生活原貌,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的思想启发我们去思考并积极利用周围的环境,从孩子的生活入手,让幼儿从自身的生活环境中广泛吸取知识和快乐的元素,在生活化、游戏化的生活中轻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