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癌患者在手术前,通常需要做一系列检查,全身骨显像就是其中之一。在不少患者的检查报告中,常会提示某几个胸椎、腰椎代谢活跃,建议定期复查,或行进一步检查。每当看到此类报告,患者都会非常担心,反复问医生,要不要紧,是不是骨转移了?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从骨显像的原理说起。
骨显像是早期发现肿瘤骨转移的“有力武器”
骨显像主要利用骨骼各部位摄取显像剂的多少来诊断疾病。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矿物质代谢更新速度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和新骨形成时,可较正常骨骼聚集更多的显像剂,在图像上就会呈现异常的显像剂“浓聚区”(亦称“热区”);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矿物质代谢更新速度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发生溶骨时,骨显像剂在病变区聚集减少,呈现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亦称“冷区”)。
肺癌容易发生骨转移,肋骨、胸椎多见,其次为骨盆和腰椎,多为溶骨性骨转移,也有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除肺癌外,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也容易发生骨转移。肿瘤发生骨转移以后,转移处的破骨细胞或成骨细胞活性增强,矿物质代谢及血流灌注量会发生变化,全身骨显像可以比常规X线检查或CT检查提早3~6个月发现病灶,是诊断早期骨转移的重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最容易发生骨转移,故一旦确诊,患者应尽早行全身骨显像检查。
骨显像异常,不一定是骨转移
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非常敏感,但特异性较差。只有当全身骨显像出现骨转移的典型图像时,才可确诊为骨转移。以肺癌骨转移为例,其典型图像为三种:一是广泛播散,是最常见的类型,全身骨骼多处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二是直接扩散,转移至胸壁,使肋骨受累,出现肋骨部位的异常放射性浓聚;三是冷区改变,在某些部位出现放射性缺损,提示该处出现溶骨性损害。
当检查结果为非典型图像时,单纯依靠全身骨显像不能诊断为骨转移,需要结合X线、CT或磁共振检查,综合分析疑似骨转移处的骨质变化。若发现有骨质破坏等骨转移病灶,可确诊为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患者多为60岁左右老年人,这些人多同时伴有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在全身骨显像图像中,骨代谢疾病也会呈现显像剂浓聚或缺损,会对骨转移的诊断造成干扰。不过,骨代谢疾病的骨显像图像也有其自身特点,如对称性浓聚,中轴骨、四肢长骨、下颌骨、关节周围组织显像剂摄取增高,胸骨显像明显,呈“领带样”放射性浓聚等。此外,近期有骨折时,骨折部位也会有明显的显像剂浓聚。
骨显像是早期发现肿瘤骨转移的“有力武器”
骨显像主要利用骨骼各部位摄取显像剂的多少来诊断疾病。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矿物质代谢更新速度增加,成骨细胞活性和新骨形成时,可较正常骨骼聚集更多的显像剂,在图像上就会呈现异常的显像剂“浓聚区”(亦称“热区”);当骨的局部血流灌注量和矿物质代谢更新速度减少,破骨细胞活性增强发生溶骨时,骨显像剂在病变区聚集减少,呈现显像剂分布稀疏或缺损(亦称“冷区”)。
肺癌容易发生骨转移,肋骨、胸椎多见,其次为骨盆和腰椎,多为溶骨性骨转移,也有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除肺癌外,乳腺癌、前列腺癌、胃癌、结肠癌、甲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也容易发生骨转移。肿瘤发生骨转移以后,转移处的破骨细胞或成骨细胞活性增强,矿物质代谢及血流灌注量会发生变化,全身骨显像可以比常规X线检查或CT检查提早3~6个月发现病灶,是诊断早期骨转移的重要手段。需要提醒的是,由于乳腺癌、肺癌和前列腺癌最容易发生骨转移,故一旦确诊,患者应尽早行全身骨显像检查。
骨显像异常,不一定是骨转移
全身骨显像对骨转移非常敏感,但特异性较差。只有当全身骨显像出现骨转移的典型图像时,才可确诊为骨转移。以肺癌骨转移为例,其典型图像为三种:一是广泛播散,是最常见的类型,全身骨骼多处出现异常放射性浓聚;二是直接扩散,转移至胸壁,使肋骨受累,出现肋骨部位的异常放射性浓聚;三是冷区改变,在某些部位出现放射性缺损,提示该处出现溶骨性损害。
当检查结果为非典型图像时,单纯依靠全身骨显像不能诊断为骨转移,需要结合X线、CT或磁共振检查,综合分析疑似骨转移处的骨质变化。若发现有骨质破坏等骨转移病灶,可确诊为骨转移。
值得注意的是,肺癌患者多为60岁左右老年人,这些人多同时伴有骨代谢疾病,如骨质疏松、关节退行性病变等。在全身骨显像图像中,骨代谢疾病也会呈现显像剂浓聚或缺损,会对骨转移的诊断造成干扰。不过,骨代谢疾病的骨显像图像也有其自身特点,如对称性浓聚,中轴骨、四肢长骨、下颌骨、关节周围组织显像剂摄取增高,胸骨显像明显,呈“领带样”放射性浓聚等。此外,近期有骨折时,骨折部位也会有明显的显像剂浓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