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为新”的《北大法律评论》

来源 :北大法律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sheng85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8年,吴志攀教授撰写了《北大法律评论》(以下简称《评论》)的创刊序言,他引述蔡元培校长的“兼容并包”和鲁迅先生的“常为新”来勉励《评论》编辑。长久以来,这两点始终是《评论》的学术风格定位。17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的不再是一个尚无学生独立创办学术刊物的法学世界,法学刊物的百花齐放,使得对学术风格的反思、追问与追求变得更加重要。日前,在历时良久的准备工作后,《评论》第16卷第2辑终于定稿付梓。回溯过往,不禁要在新刊编 In 1998, Professor Wu Zhiban wrote a preface to the founding of “Law Review of Peking University”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Comment”). He quoted Cai Yuanpei’s “Compatible Pack” and “Mr. Lu Xun’s” . For a long time, these two points have always been the academic style of “commentary”. Nowadays, 17 years later, we are no longer confronting with a world of law where no academic journals are founded independently by our students. The flourishing publication of journals of law has made it more important for us to reflect, pursue and pursue academic styles. Recently, after a long period of preparatory work, “Review” Volume 16, second series finally finalized Fuzi. Back in the past, can not help but in the new series
其他文献
2013年2月,前南刑庭作出的佩里希奇案上诉判决认为,“特定的针对性”是“帮助和煽动”个人刑事责任客观要件的必要条件。随后的斯塔尼希奇案审判庭判决也追随这一认定。这两个
"佛系青年"一词表面上看是大学生一种逍遥自在的生活态度,实质上是他们精神动力缺乏的一种危机表现,它反映出"颓丧化"的青年亚文化越轨的扩大化。"佛系文化"的出现,使青年人
自保威慑论是一种足以与报应主义、功利主义相抗衡的新的惩罚理论,其对国家惩罚系统的辩护可以分为两步:如果个人有自我保护的权利,则其就有使用自动惩罚装置的威慑惩罚权:在
一、引言rn外来入侵物种及其危害问题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引起了人类社会的注意,[1]>但是其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并且开始采取有计划的行动,则是在1992年里约环境与发展
青少年科学普及数字创意产品,是指直接以青少年为服务对象消费群体,为青少年量身打造的数字创意科普产品.广大青少年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成长性,决定了青少年科学普及创意
期刊
消费维权案件中引发理论和司法实务争议的主要是消费者巨额索赔以及通过媒体曝光手段进行维权索赔正当性的判断问题,应该从维权基础事实的客观性与正当性、维权目的、维权手
在过去的三年中,国际法院一方面审结了一批重要案件,就国际法中一些重要实体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应;另一方面,在程序性事项方面,国际法院同样就某些程序问题发展了自身的相关法理。
政治合法性主要是一种信任现象,而民主政治在现代社会之所以成为最主要的政治合法化制度体系,并不是因为能够达成社会共识,而是因为适应了政治信任的特殊逻辑.政治信任是公民
新中国的历史,以1978年改革开放来划分,到2009年,正好可以分为前30年和后30年。前30年,中国现代钢铁工业基本上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1949年中国生产钢15.8万吨),毛主席、周
2011—2013年这两年对国际刑法来说是特殊而重要的两年。2012年是《罗马规约》生效十周年。在开始运作十年之后,国际刑事法院一共调查或审理了7个情势和18个案件。这些情势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