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焦点,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着力点。本文按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结合学生的特点与发展现状,从创设情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问题、鼓励质疑和自主探索出发,对新课程环境下如何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兴趣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指出:“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笔者认为,只有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数学教学疲于赶进度、苦于应付考试,效率低下的困境。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设情境已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课堂情境教学也因此“潮”了起来。毋庸置疑,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和情感的陶冶起了一举多得的好效果。中學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有趣的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应对数学知识的背景材料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借此创设出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在这一情境中主动参与、愉快合作,高效能地学习。如在学习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引入这样一个情景:“居里夫人问高斯:‘你能登上月球吗?’高斯回答:‘你把我手中的纸折叠38次,我就能沿着它登上月球。’”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引起学生对学习幂的运算的兴趣。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由此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使教学活动在学生“渴求知识”的状态中顺利进行下去。
二、教师为辅,学生为主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因此学数学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生。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教学实施应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从而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在怎样少讲、怎样精讲、怎样引导和诱趣上。
例如,学习九年级“二次函数”这一内容时,先由一些具体的例子引出二次函数_______________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列表并画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图像,然后思考:它们有何关系?可否由_______________的图像画出_______________的图像?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对称关系。接着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a取几个不同值的图像,去观察它们有何共同的特征,得出它的单调性与a的关系。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弄懂定义、性质的来龙去脉,并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将新知识融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而教师在其中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真正把课堂留给学生,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
三、巧设问题,自寻规律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巧妙地设计问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善于提出一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1.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难易要适中,就好比“跳一跳摘桃子”,既不是随手可得,也不是用力跳起来也抓不到。
2. 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对于比较难理解、难掌握的知识点或难度较大的题目,可通过铺设阶梯、逐步深入的方法,围绕某一个“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作为铺垫,降低思维的难度。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3. 设计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迷惑型问题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教师有意设计一些迷惑型问题,诱发学生“出错”“上当受骗”,引领学生展开争论,并通过争论提高学生的“觉悟”,从而认清问题的实质。设计的素材可来源于教材和练习册中学生易漏、易错的内容,也可直接取自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如学生在解答“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实根,求m的取值范围”时,只从 考虑,得到 ,而忽视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可提出 可以吗?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认识。 这类迷惑型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觉探讨,从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
质疑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以问题开始,学生在问中能解惑,在问中能获得新知识。鼓励学生质疑、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如我在复习“找规律”这一专题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结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哄堂大笑——以偏概全)
问题2:函数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____,计算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猜出函数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____.(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聲,有一学生突然说:当
时,_______________。另一学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
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
上述三个问题的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问题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归纳法,而且掌握了分析、判断、研究一般问题的方法。
五、自主探索,发展思维
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的全新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自主探索的实质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究新知,主动建构和发展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发现新知识。只有在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才给予适度的讲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几何知识综合运用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在一服装厂里有大量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布料,现找出其中的一种,测得∠C=90°,AC=BC=8,要在△ABC中剪出一个扇形,使△ABC的三边分别与扇形的弧相切或与扇形的半径在同一条直线上。
(1)请画出符合题意的设计方案示意图。
(2)若用剪下的扇形作侧面围成圆锥,请计算出圆锥的底面半径。
这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我引导学生“要画出符合题意的设计方案示意图,关键在于圆心位置的确定”。结果,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的特征,想到图形的几种可能性:若圆心O在△ABC的顶点上,如图(1)、图(2);若圆心O在△ABC的边上,如图(3)、图(4)。
这时,我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若圆心O在△ABC的内部,能画出符合题意的设计方案图吗?
(2)在所有符合题意的设计方案中,哪一种圆锥的底面半径最大?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并逐一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探究能力、运算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实际情境下带着问题、带着渴望,自主进行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敢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我们要根据中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讲究课堂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边江.浅谈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最优化.
[2]袁成振.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3]赖冬梅.新课改观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与反思.
关键词:数学;课堂;情境;兴趣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曾经指出:“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把课教活了。”笔者认为,只有提高数学课堂效率,才能从根本上走出数学教学疲于赶进度、苦于应付考试,效率低下的困境。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也是促使学生认知和能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只有优化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才能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何优化课堂教学呢?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创设情境已成为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课堂情境教学也因此“潮”了起来。毋庸置疑,教学情境的创设,使得枯燥的、抽象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充满艺术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应用和情感的陶冶起了一举多得的好效果。中學生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努力为学生创造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定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的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适当地给学生营造有趣的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知识。在数学教学中应对数学知识的背景材料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借此创设出生动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在这一情境中主动参与、愉快合作,高效能地学习。如在学习七年级“有理数的乘方”这一内容时,引入这样一个情景:“居里夫人问高斯:‘你能登上月球吗?’高斯回答:‘你把我手中的纸折叠38次,我就能沿着它登上月球。’”此时,学生都被故事内容所吸引,引起学生对学习幂的运算的兴趣。把创设情境作为教学活动的切入点,学生能迅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由此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从而使教学活动在学生“渴求知识”的状态中顺利进行下去。
二、教师为辅,学生为主
传统的数学教学以教师的传授为主,教师往往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在被动地接受,因此学数学难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学生。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和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
教学实施应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发现,从而使教师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扮演的只是一个引导者的角色,教师的精力应主要放在怎样少讲、怎样精讲、怎样引导和诱趣上。
例如,学习九年级“二次函数”这一内容时,先由一些具体的例子引出二次函数_______________的概念,接着让学生列表并画出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的图像,然后思考:它们有何关系?可否由_______________的图像画出_______________的图像?从而引导学生发现两者的对称关系。接着让学生在同一坐标系中画a取几个不同值的图像,去观察它们有何共同的特征,得出它的单调性与a的关系。这样编排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认真观察,弄懂定义、性质的来龙去脉,并理清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利于将新知识融于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而教师在其中只是起一个引导的作用,真正把课堂留给学生,给他们一个自主的空间。
三、巧设问题,自寻规律
美国数学家哈尔莫斯说:“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巧妙地设计问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实现课堂结构的优化和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问题,善于提出一些能唤起学生求知欲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维,点燃学生探究的火把。
1. 问题的难度要适中
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学生的特点,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难易要适中,就好比“跳一跳摘桃子”,既不是随手可得,也不是用力跳起来也抓不到。
2. 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对于比较难理解、难掌握的知识点或难度较大的题目,可通过铺设阶梯、逐步深入的方法,围绕某一个“总问题”设计一些“子问题”作为铺垫,降低思维的难度。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到深,层层递进,有层次、有节奏,前后衔接、相互呼应、逐步深化,这样才能使学生围绕“总问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探究活动。
3. 设计迷惑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迷惑型问题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催化剂”。教师有意设计一些迷惑型问题,诱发学生“出错”“上当受骗”,引领学生展开争论,并通过争论提高学生的“觉悟”,从而认清问题的实质。设计的素材可来源于教材和练习册中学生易漏、易错的内容,也可直接取自学生作业中出现的种种错误。如学生在解答“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个实根,求m的取值范围”时,只从 考虑,得到 ,而忽视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可提出 可以吗?这样的设计加深了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的认识。 这类迷惑型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觉探讨,从而总结出解决问题的规律,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四、鼓励质疑,培养创新
质疑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摇篮。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可见质疑是思维的开端,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源泉。任何科学的发现无不以问题开始,学生在问中能解惑,在问中能获得新知识。鼓励学生质疑、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改的呼唤,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
如我在复习“找规律”这一专题时,有意设计了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今天,据观察,第一个到学校的是男同学,第二个到学校的也是男同学,第三个到学校的还是男同学,于是我得出结论:这所学校里的学生都是男同学。(学生哄堂大笑——以偏概全)
问题2:函数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____,计算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猜出函数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_______.(此时,绝大部分学生不作聲,有一学生突然说:当
时,_______________。另一学生说:“老师今天你第二次说错了。”)
问题3: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四边形的内角和为2×180°,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显然有:凸n边形的内角和为(n-2)×180°。(说到这里,我说:“这次老师没有讲错吧?”)
上述三个问题的思维方式都是从特殊到一般,问题1、问题2得到的结论是错的,那么问题3是否也错误?为什么?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爱置疑、乐探究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这些问题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归纳法,而且掌握了分析、判断、研究一般问题的方法。
五、自主探索,发展思维
新课程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合作交流的全新学习方式,倡导学生是自主的学习者。自主探索的实质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探究新知,主动建构和发展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独立探索新知,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探求新知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发现新知识。只有在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才给予适度的讲解,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例如,在引导学生进行几何知识综合运用复习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在一服装厂里有大量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布料,现找出其中的一种,测得∠C=90°,AC=BC=8,要在△ABC中剪出一个扇形,使△ABC的三边分别与扇形的弧相切或与扇形的半径在同一条直线上。
(1)请画出符合题意的设计方案示意图。
(2)若用剪下的扇形作侧面围成圆锥,请计算出圆锥的底面半径。
这是一道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我引导学生“要画出符合题意的设计方案示意图,关键在于圆心位置的确定”。结果,学生根据已知条件,结合图形的特征,想到图形的几种可能性:若圆心O在△ABC的顶点上,如图(1)、图(2);若圆心O在△ABC的边上,如图(3)、图(4)。
这时,我又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若圆心O在△ABC的内部,能画出符合题意的设计方案图吗?
(2)在所有符合题意的设计方案中,哪一种圆锥的底面半径最大?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并逐一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探究能力、运算能力及提出问题的能力。他们在实际情境下带着问题、带着渴望,自主进行探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增强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因此,教师必须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敢实践,提高综合运用与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创造性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总之,课堂教学是为了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问题,是为了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我们要根据中学数学学科的特点,讲究课堂设计,优化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边江.浅谈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最优化.
[2]袁成振.论如何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3]赖冬梅.新课改观念下数学课堂教学情景的创设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