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考试模式的改变,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将更为重要,更为迫切。“听说读写”四大基本技能在语文试卷中集中体现为“阅读”与“写作”两大块,科技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散文阅读、语言表达,应该说这些题目的考查都着眼于阅读,写作素材的积累更是阅读的任务了。此外,阅读还可以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性情,健全人格。因此,无论如何,阅读都是语文教学不可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课堂阅读毕竟有限,于是乎向课外拓展,加强课外阅读也就势在必行了。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一是缺少阅读,即使《语文读本》这个现成的阅读资源,也被闲置或荒废,大多数学生没有看过读本,还有不少学生只是偶尔翻一翻;二是盲目阅读,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往往是社会上风行什么就看什么,而很少有人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而“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三是老师(尤其是非语文学科老师)抵制,家长禁止,反而引起学生逆反心理,越不让看越想看,课堂上也放在下面看。
为什么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呢?不外乎下面两个原因:1.在应试教学的重压下,学生不胜沉重的作业负担,无暇自读或重理轻文,不屑于一读;2.语文教师自身认识不足,缺乏指导,学生不知如何去读。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语文老师应认识到,课外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事情,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在教师。阅读方向也好,激发阅读兴趣也好,传授读书方法也好,都得靠教师。为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它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改变课外阅读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的陈旧观念,大力抓好课外阅读并把它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外阅读教学放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为指导好课外阅读,教师自己须尽可能博览群书。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也忘却了阅读,终年与之相伴的就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各种模拟题集,这其实是语文老师的悲哀。我们要首先从自身做起,不能只从大的方面对课外阅读进行空泛的原则、方法的指导,同样需要抽出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课外阅读,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抓好课外阅读?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要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课堂上,教师教学课文时,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次,阅读教学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苛求学生围绕考试、提高作文水平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不要太多地干预,让学生自主选择,尽情体味自由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更是因为我们要生活。
二、抓住课堂,指导阅读
对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指导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的。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技巧,而非面面俱到地为学生代劳,只有让他们在课堂上掌握了这些技能,课外阅读才能卓有成效。
(一)着眼于整体理解、感悟和鉴赏
过去的阅读检测是令广大教师反感而又无奈甚至不得不屈从的那种肢解文本、孤立而冷漠的“分析”、“推敲”语言现象的各种“阅读检测”,因此,语文课上教师就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语文。现在的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整体理解,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主旨及知识要素(科技类文章)或思想感情(文学类文章);考查学生的整体感悟,要求学生通过品味作品的外在语言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而打开自己与作者的心灵通道;考查学生的整体鉴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创造性联想对作品进行咀嚼、分析、评价。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即大阅读观。应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感悟和鉴赏的能力。
(二)深层挖掘,与作者心灵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深层含义上。学生往往只能把握浅层含义,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难以体会作者创作意图,而这是目前的高考散文阅读理解题得分的瓶颈,也使我们的写作没有深度。因此,对文本进行深层挖掘,把握文章主旨,是我们阅读教学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文章主旨:抓开头、重结尾,尤其是结尾(作者往往在此点明主题或深化升华主题,因此文本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要仔细研读);抓住文中议论、抒情语句;关注文中比喻、象征语句;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深度阅读的技巧,课外阅读中,我们学生要能自觉地分析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才能读有所得。
(三)勇于阅读批判,乐于阅读创造
真正的阅读是做书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书的奴隶,是作者平等的对话者而不是作者思想的俘虏。既要尊重权威,更要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寻。
完美的阅读过程并不是读者的被动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及阅历对作品进行创造性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因而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对学生来说,真正的“读懂”应该是从作品中读到了自己。我们应该让学生善于从作品中读到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三、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靠平时一步一个脚印慢慢锻炼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选一本好书,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逐页、逐段去弄通所读书的内容,有的书籍要做到闭书后基本复述出其内容来,有些重要段落或章节甚至能背诵出来。读书不能见异思迁,精读更不能见异思迁。不能今天看这本书好,明天又看那本好;这本还未读完,又拿起那一本,这样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经验证明,精读过的书籍在今后能发挥出很大作用,并能长期有效。有人说,“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这案头书指的就是日常要精读的书,只有经常不断的案头精读,心头的书才会逐渐多起来。
(二)选一些好书,泛读
为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应当尽量多泛读一些书。一些名家名篇,优秀期刊,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
泛读的方法比较自由一些,有一些书可以较仔细地看一下,有些则大体翻翻,了解一下“行情”、“概貌”,或者只看看前言、后记,知道这本书讲了哪些事,收录了哪些材料。有些时候,还可以看看新书的目录、简讯、评论等,通过它来了解一些书的内容。总之,泛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熟悉、了解较多书籍,从而驾驭它们为我所用。
此外,还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中不能对一些存在疑问的地方视而不见,悄悄滑过,而应该勤翻工具书;勤于动脑的习惯,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不仅是简单的识字释义、分段划层,而且是一种运用语文积淀和生活经验,与作者、作品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不能只是读读而已,而应该是读写结合,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或是整理心得体会,为文章做个旁批点评,写个读书札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篇文章读完,记住其中最经典最有感受的几句话,是必须也是自然的。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的质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积累是“感悟”的结晶,是“运用”的前提。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欣赏中积累知识,在知识的积累中增强感悟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共同追求,只要我们重视课外阅读并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相信不长的时间就能结出累累硕果。
但是,从目前的总体现状看,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随意、无序的状态。一是缺少阅读,即使《语文读本》这个现成的阅读资源,也被闲置或荒废,大多数学生没有看过读本,还有不少学生只是偶尔翻一翻;二是盲目阅读,学生课外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往往是社会上风行什么就看什么,而很少有人去阅读中外文学名著,而“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三是老师(尤其是非语文学科老师)抵制,家长禁止,反而引起学生逆反心理,越不让看越想看,课堂上也放在下面看。
为什么学生不能很好地进行课外阅读呢?不外乎下面两个原因:1.在应试教学的重压下,学生不胜沉重的作业负担,无暇自读或重理轻文,不屑于一读;2.语文教师自身认识不足,缺乏指导,学生不知如何去读。
面对这一现状,我们语文老师应认识到,课外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事情,搞好课外阅读的关键在教师。阅读方向也好,激发阅读兴趣也好,传授读书方法也好,都得靠教师。为此,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和它与课堂教学的关系,改变课外阅读可有可无、可管可不管的陈旧观念,大力抓好课外阅读并把它和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外阅读教学放到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其次为指导好课外阅读,教师自己须尽可能博览群书。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师自己也忘却了阅读,终年与之相伴的就是各种教学参考资料、各种模拟题集,这其实是语文老师的悲哀。我们要首先从自身做起,不能只从大的方面对课外阅读进行空泛的原则、方法的指导,同样需要抽出时间进行广泛的阅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课外阅读,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抓好课外阅读?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要利用各种机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冲动。
首先,课堂阅读教学是引导学生走向课外阅读教学的桥梁。课堂上,教师教学课文时,就应该有开放的意识,准备一些和课文学习有关的材料进行补充。学生对这些非常感兴趣,往往会渴求有更多的了解,阅读相关的作品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其次,阅读教学要淡化功利意识,不能苛求学生围绕考试、提高作文水平来阅读,更不能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的阅读不但会让学生的阅读兴趣消失,还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禁锢在狭小的天地中,得不到拓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乃至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不要太多地干预,让学生自主选择,尽情体味自由阅读的乐趣。要让学生明白,我们之所以要阅读,并不仅仅是因为要考试,更是因为我们要生活。
二、抓住课堂,指导阅读
对课外阅读最重要的指导是在课堂教学当中进行的。我们教师要在课堂上教给学生阅读、鉴赏、评价作品的技巧,而非面面俱到地为学生代劳,只有让他们在课堂上掌握了这些技能,课外阅读才能卓有成效。
(一)着眼于整体理解、感悟和鉴赏
过去的阅读检测是令广大教师反感而又无奈甚至不得不屈从的那种肢解文本、孤立而冷漠的“分析”、“推敲”语言现象的各种“阅读检测”,因此,语文课上教师就将一篇篇精美的课文酣畅淋漓地肢解分析,而这样的教学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远离语文。现在的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整体理解,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文章主旨及知识要素(科技类文章)或思想感情(文学类文章);考查学生的整体感悟,要求学生通过品味作品的外在语言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而打开自己与作者的心灵通道;考查学生的整体鉴赏,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阅历、文化积累和创造性联想对作品进行咀嚼、分析、评价。
因此,我们必须摒弃以往的阅读观念,树立与时代发展相协调的语文阅读观,即大阅读观。应该是着眼于培养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感悟和鉴赏的能力。
(二)深层挖掘,与作者心灵对话
语文阅读教学,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掌握文本的深层含义上。学生往往只能把握浅层含义,无法准确把握文章主旨,难以体会作者创作意图,而这是目前的高考散文阅读理解题得分的瓶颈,也使我们的写作没有深度。因此,对文本进行深层挖掘,把握文章主旨,是我们阅读教学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例如:散文阅读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思考文章主旨:抓开头、重结尾,尤其是结尾(作者往往在此点明主题或深化升华主题,因此文本结尾的两个自然段要仔细研读);抓住文中议论、抒情语句;关注文中比喻、象征语句;分析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等等。这些就是我们深度阅读的技巧,课外阅读中,我们学生要能自觉地分析文本,与作者心灵对话,才能读有所得。
(三)勇于阅读批判,乐于阅读创造
真正的阅读是做书的主人而不是沦为书的奴隶,是作者平等的对话者而不是作者思想的俘虏。既要尊重权威,更要崇尚真理,大胆怀疑,科学探寻。
完美的阅读过程并不是读者的被动接受,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感、思想、知识及阅历对作品进行创造性领悟和理解的过程,因而任何作品都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对学生来说,真正的“读懂”应该是从作品中读到了自己。我们应该让学生善于从作品中读到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
三、注重阅读习惯的培养
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靠平时一步一个脚印慢慢锻炼出来的,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选一本好书,精读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逐页、逐段去弄通所读书的内容,有的书籍要做到闭书后基本复述出其内容来,有些重要段落或章节甚至能背诵出来。读书不能见异思迁,精读更不能见异思迁。不能今天看这本书好,明天又看那本好;这本还未读完,又拿起那一本,这样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
经验证明,精读过的书籍在今后能发挥出很大作用,并能长期有效。有人说,“案头书要少,心头书要多”,这案头书指的就是日常要精读的书,只有经常不断的案头精读,心头的书才会逐渐多起来。
(二)选一些好书,泛读
为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应当尽量多泛读一些书。一些名家名篇,优秀期刊,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无论是科技的还是人文的……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中学生的视野。
泛读的方法比较自由一些,有一些书可以较仔细地看一下,有些则大体翻翻,了解一下“行情”、“概貌”,或者只看看前言、后记,知道这本书讲了哪些事,收录了哪些材料。有些时候,还可以看看新书的目录、简讯、评论等,通过它来了解一些书的内容。总之,泛读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去熟悉、了解较多书籍,从而驾驭它们为我所用。
此外,还应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用各类工具书的习惯,阅读中不能对一些存在疑问的地方视而不见,悄悄滑过,而应该勤翻工具书;勤于动脑的习惯,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不仅是简单的识字释义、分段划层,而且是一种运用语文积淀和生活经验,与作者、作品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阅读不能只是读读而已,而应该是读写结合,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摘抄下来,或是整理心得体会,为文章做个旁批点评,写个读书札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一篇文章读完,记住其中最经典最有感受的几句话,是必须也是自然的。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的质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
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积累是“感悟”的结晶,是“运用”的前提。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欣赏中积累知识,在知识的积累中增强感悟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的共同追求,只要我们重视课外阅读并科学地指导学生阅读,相信不长的时间就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