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鞠躬尽瘁”是一个人们熟悉、使用频繁的成语。“鞠躬”,是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指竭尽劳苦。一般认为,其典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的《汉晋春秋》中。但是,查对所载的诸葛亮“上表”的原文,明明是:“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那是“尽力”而不是“尽瘁”。对此,权威的《辞海》、《辞源》说:“后世选本(将诸葛亮此表)题为《后出师表》,多作‘鞠躬尽瘁’。”但却未说清楚“鞠躬尽力”是怎么变为“鞠躬尽瘁”的。
载有“鞠躬尽力”这段文字的所谓诸葛亮之“表”,《诸葛亮集》未载。它本出自张俨的《默记》,因此该“表”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撰,一直存在争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章选本、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只选了诸葛亮的“前表”而没有选“后表”。但是,“后表”上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几个字,又确实被公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一生的行为和品质,所以,“鞠躬尽力”这个成语便为很多人所经常使用。如:南宋叶逋《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呜呼!岂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只是入明以后,“鞠躬尽力”才多作“鞠躬尽瘁”。这一改动,实在是《三国演义》的“功劳”。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注以及宋元以来的说书人的话本等多种资料而编撰的,其后又经过其他人的再加工。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是许多人对三国历史的共同改造和加工才完成的。由于该书与现实结合,语言生动,因此很快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读物,影响很大。该书第97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全文引录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而“鞠躬尽力”就被改写成“鞠躬尽瘁”。《诗·小雅·北山》有“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毛传:“尽力劳病,以从国事。”“尽瘁”也即“尽力”。这似乎是重新启用旧词。,
《三国演义》以后,“鞠躬尽瘁”就基本上取代了“鞠躬尽力”而大为流行。如:明人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我老臣不能为玉烛于光天,岂忍见铜驼于荆棘,明日奏过圣上,亲总六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必再议。”归有光《封中宪大夫兴化府周公行状》:“况若臣病即死,则鞠躬尽瘁,臣之分愿已毕。”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出现于《三国演义》之后的《水浒传》第91回:“宋江、卢俊义叩头奏道:‘臣等蒙圣恩委任,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应当说明的是,尽管“鞠躬尽瘁”已经成为大家都已经接受的成语,但是,仍有学者坚持诸葛亮《后出师表》中应当是“鞠躬尽力”。如出现在清代由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影响很大的《古文观止》就是如此。
进入现代,“鞠躬尽瘁”已被广泛使用,如: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巴金《随想录》:“今天在各条战线上干工作、起作用,在艰苦条件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人多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分子。”好像已经没有人再使用“鞠躬尽力”了。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
载有“鞠躬尽力”这段文字的所谓诸葛亮之“表”,《诸葛亮集》未载。它本出自张俨的《默记》,因此该“表”究竟是不是诸葛亮所撰,一直存在争论。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文章选本、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的《昭明文选》,只选了诸葛亮的“前表”而没有选“后表”。但是,“后表”上的“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几个字,又确实被公认为最能体现诸葛亮一生的行为和品质,所以,“鞠躬尽力”这个成语便为很多人所经常使用。如:南宋叶逋《兵部尚书蔡公墓志铭》:“呜呼!岂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只是入明以后,“鞠躬尽力”才多作“鞠躬尽瘁”。这一改动,实在是《三国演义》的“功劳”。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注以及宋元以来的说书人的话本等多种资料而编撰的,其后又经过其他人的再加工。也就是说,《三国演义》是许多人对三国历史的共同改造和加工才完成的。由于该书与现实结合,语言生动,因此很快成为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读物,影响很大。该书第97回“讨魏国武侯再上表,破曹兵姜维诈献书”,全文引录了诸葛亮的《后出师表》,而“鞠躬尽力”就被改写成“鞠躬尽瘁”。《诗·小雅·北山》有“或燕燕居息,或尽瘁事国。”毛传:“尽力劳病,以从国事。”“尽瘁”也即“尽力”。这似乎是重新启用旧词。,
《三国演义》以后,“鞠躬尽瘁”就基本上取代了“鞠躬尽力”而大为流行。如:明人无名氏《鸣凤记·二相争朝》:“我老臣不能为玉烛于光天,岂忍见铜驼于荆棘,明日奏过圣上,亲总六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必再议。”归有光《封中宪大夫兴化府周公行状》:“况若臣病即死,则鞠躬尽瘁,臣之分愿已毕。”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出现于《三国演义》之后的《水浒传》第91回:“宋江、卢俊义叩头奏道:‘臣等蒙圣恩委任,敢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应当说明的是,尽管“鞠躬尽瘁”已经成为大家都已经接受的成语,但是,仍有学者坚持诸葛亮《后出师表》中应当是“鞠躬尽力”。如出现在清代由吴楚材、吴调侯选编的影响很大的《古文观止》就是如此。
进入现代,“鞠躬尽瘁”已被广泛使用,如: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他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巴金《随想录》:“今天在各条战线上干工作、起作用,在艰苦条件下任劳任怨、鞠躬尽瘁的人多是解放后培养出来的一代知识分子。”好像已经没有人再使用“鞠躬尽力”了。
作者单位:四川农业大学都江堰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