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阐释性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bo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对语言学的研究过程中,意义成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对于意义的研究往往是同语境割裂开来的,将其作为独立的个体进行研究,同时忽略语言参与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但是随着语言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及多学科多领域间的交叉互动,使得越来越多的观点涌现,对于意义的理解同样产生了变化。本文从哲学阐释学及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将意义放在语境中,并将语言参与主体对意义的影响纳入其中,对意义的阐释性做出相应的解释及说明。
  关键词:意义;阐释
  作者简介:于亮亮(1995.9-),女,汉族,哈尔滨市阿城区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1、引言
  在传统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意义主要由其句子成分及句法规则决定,意义的组合性被广泛推崇。在这种条件下,逻辑语义学对意义的组合和解释被认为是最贴切的,这使得句子的意义同外部世界脱离,成为真空状态下没有实际交际意义的纯理论实例。但是随着语言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及多学科多领域间的交叉互动,使得越来越多的观点涌现,对于意义的理解同样产生了变化,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及成长壮大,意义逐渐走出了狭小的圈子,具有了外延意义,随后认知语言学学者发现,意义的产生同样离不开认知主体的作用。而这一观点在哲学阐释学中同样有鲜明的体现。
  2、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意义阐释性
  在传统语言学中,意义的存在往往是为了解读事物的本质属性而存在的,意义即事物,提起这个意义,随即就会在脑中浮现出事物的意向。这种语言学观点的则是来自逻辑学中的外延和内涵。在本科的学习中,我们对于意义最熟悉的莫过于Ogden 和 Richards对于意义的定义及Leech的意义七分法。但在众多的意义学习中,一直强调的均是意义的客观性,对于意义在使用中的参与者却视而不见。而在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对意义的这种理解祈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语言所表达的情境不可能同客观实际完全相同,它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
  对于上个世纪 中叶流行一时的义素分析,研究者们应该依旧记忆深刻,而直到现在仍旧有学者进行研究。在当时,著名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提出,意义的存在就是为了体现事物的本质内容,因此对于无法精确描述出来意义的词他同样感到困惑,并指出,意义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在使用过程中,认知主体以客观世界为主要的认识对象,结合自身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意义,而在这个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的正是人的 思维。虽然加入了认知主体对于意义的识解,但是意义其自身的客观性仍旧是不可改变的特性。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学者来说,认知主体随时都在对外部世界进行阐释,这不仅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构建过程中,同时体现在对外部世界的解读过程中。
  3、哲学阐释学视角下的意义阐释性
  哲学阐释学是意义具有阐释性的最具代表性的学科之一,哲学阐释学认为意义之所以能够成为意义主要是由于读者在文本解读中产生的,在哲学阐释学大家伽达默尔看来,历史之所以能有意义,正是因为读者对其进行了解读,而意义的构建是由个体的阐释形成的,离开读者的解读,“意义”就是去了意义。虽然不得不承认伽达默尔所提及的意义同语言学中的意义略有不同,语言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意义,而哲学阐释学研究的是具体文本的意义,但是哲学阐释学对于揭示意义的阐释性仍旧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4、两种观念下意义阐释性的差异
  哲学阐释学在使用的过程中,更多的是将关注点放在读者身上,认为读者是解析文本的主体,在文本的阐释过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造成这种观点的主要因为哲学阐释学认为意义的产生主要来源于读者和文本交汇中。这种观点毫无疑问的将读者置于高位。但是不能忽视的是作者在作品阐释的过程中同样起到的作用。而认知语言学家们则是从这一方面入手,从认知主体建构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形成的意义进行阐释,但这同样不能保证意义反映的就是事物本身,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认知主体思维的参与为其增加了不可预测性。“在语言与现实之间存在思维或认知这一中间层次,如果不依靠范畴知识、概念结构和认知方式,就无法接近现实”[2]。所以,认知主体在识解世界的过程中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同哲学阐释学相较来说,认知语言学侧重于認知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观察及文本的形成方面,认知语言学以亲身经历为主要的知识来源,通过主体的官能来实现对客观世界形成一定的意象图式储存在大脑中的记忆词条上,而这种记忆的方式和内容因人而异,对于事物的意义阐释就不尽相同了。
  5、结论
  上述两种理论对于意义的阐释性有了较为清晰和明了的解读,但是这两种意义的阐释性同样存在的一定的差异,认知语言学中,意义的阐释性主要体现在对客观世界的主观解读,是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和了解后,形成的主观评判,是一种广义上的编码的过程,但是这个编码并不局限于一串代码或一个文本。而对于哲学阐释学来说,对于一定的文本进行分析解读,将不同主体的主体视角同文本相融合,诠释出不一样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解码的过程。因此,无论在哪种思想中,意义的阐释性无可辩驳,成为意义 的独特属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华 劭.语言经纬[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5.
  [2]伽达默尔.诠释学Ⅰ: 真理与方法[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10.
  [3]利 奇.语义学[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4]王 峰.意义诠释与未来时间维度: 探索一种意义诠释学[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我们的老祖宗,那位春秋时期卖矛又卖盾的商人,给自己的产品做广告自夸过了头,结果被聪明人一把抓住了把柄,笑话千年,“自相矛盾”这个成语也由此而流传开来。矛盾问题是否可解呢,大家看看下面几则故事,或许你会有兴趣解决他们的困惑。    一、  传说古代有位残暴的国王,有一次抓到一个反对他的人,一定要将这个人处死。国王虽然心里想将反对者处死,但表面上还是装出仁慈的样子:“让上帝来决定这个可怜人的命运吧,我
夜雨做成秋,恰上心头。教他珍重护风流。端的为谁添病也,更为谁羞。  密意未曾休,密愿难酬。珠簾四卷月当楼。暗忆欢期真似梦,梦也须留。
期刊
摘 要:“天下理无常是,事无常非。先日所用,今或弃之;今之所弃,后或用之”。作为万事万物之一的词义亦是如此。“闻”作为现代汉语中的基本词汇,以及现代汉语中的常用词,其词义随着历史长河的奔流也发生了变化。  关键词:闻;词义演变  作者简介:杨明毅,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0--01  词
立意肤浅、观点幼稚是同学们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的同学的作文要么题材陈旧、人云亦云,要么蜻蜓点水、泛泛而谈,笔墨往往停留在材料的堆砌上。下面为大家提供三条解决问题的途径。  一是见微知著。俗话说,一沙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们要善于从宽泛的作文题中抓住精彩之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一针见血,学会从小事出发,挖掘小事背后隐含的社会意义或有价值的东西。写作“礼物”这个话题时,有一位同学叙述农村学生给他妈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淌过汗,流过泪,付出过也收获过。我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忍耐,我的记忆里盛满喜悦的美酒,但成长中往往还有许多无可奈何的烦恼……  春末初夏的一个夜晚,我陪同母亲前往一家商场购物。在外套区,母亲一眼就看中了一件红色条纹的外套,便停下脚步,一边拿外套在我身上比试着,一边满意地说:“嗯,挺不错的,就买这件吧。”我的目光却停留在旁边的一件外套上:乳白的底色,淡紫的星点,式样简单朴素,却给人一
我习惯躲在角落去写自己喜欢的文字  用稚拙的话语讲述  我的经历,我的思考,我的人生  它并不完美,却是真实  虽然不曾有过轰轰烈烈的事迹  但简单而平凡的生活中有着花样的美丽  ——深圳市南头中学 桑一丹    曾有许多人问我:“你为什么写作?”原因太多太多,但最终影响我走上写作这条道路的是我的父亲。熟识的朋友都知道我十分崇拜父亲。我的理想就是成为一个和父亲一样的人,终生与语文,与文字,与灵魂打
生下我不久,妈妈就回到了她所选择的并为之付出青春乃至一生的边疆小城。沉浸在外婆的溺爱中的我,曾经以为有外婆就已足够。妈妈离我越遥远,我就越无法理解她。  妈妈与外婆之间似乎也有一道很深的沟壑,每次外婆与妈妈想静静谈一下的时候,妈妈总会说一些令外婆很痛心的话。每当到了这时,妈妈便不顾及任何人的感受,提起行李扬长而去。外婆因有太多盼望和担心,而习惯往窗外看,我想外婆一定很失望吧!因为妈妈没有出现在窗外
军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现代海军的武器库里,又增加了很多本领非凡的新概念武器。  激光炮是战术激光武器的一种,也叫高能激光武器。它利用高能激光的烧蚀作用和辐射作用杀伤和摧毁敌人。随着激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舰载激光炮正在加深研制。  早在1982年,苏联的一艘军舰就装上了一门试验型激光炮,并且在演习中大显神威,一举击毁了一架无人驾驶的亚音速飞机。另外,苏联的“拉扎列夫海军上将”号巡洋舰也装配激光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