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教育好一个学生,不能只靠班主任一个人,要调动一切可调动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及同学等都是直接参与转化学生工作的相关人员。要借助形成一种“包围”的教育环境,其中学生家长的力量是最为重要的。班主任一定要把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当作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因此,建立良好的家校联系制度是班主任工作的重点之一。经过几轮班主任工作,下面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家访制度的建立
班主任老师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只有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才会想到家长。如果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其一是,很多家长一接到老师的电话或是约见通知,就会本能地担心,以为孩子一定在学校闯了祸;见到老师时,心理总是忐忑不安。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家长,很难与班主任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其二是,联系溝通的范围只限于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的家长,这种联系随意性大,家长大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常常情绪激动,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我的做法是:利用寒暑假与周末时间一学年至少每个学生家访一次。目的不是单一的。与家长交流的话题很多,有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与人相处、思想动向等等。家访,不仅仅是与家长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平日老师与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接触,突然改变了环境,学生的心理感觉与在校时与老师接触完全不同。老师也可以换一种身份、换一种语气与学生交流,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一次家访,比起找学生谈话要好很多倍。
二、电话互访
建立一本家校联系通讯录,以备不时之需。现代社会,大多数家长事务繁忙,如果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须要保持电话联系。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再加上孩子住校,与自己的孩子见面的机会很少,甚至有些学生一年才见到父母一两次。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些家长是无从知晓。而班主任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是家长掌握自己孩子的一个重要纽带。如,我们班曾有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在家长眼里一直是个“乖宝宝”,所以父母对他很放心。没想到这个学期他迷恋于电子游戏机,精神萎靡不振,成绩直线下降。我及时通知了家长,家长马上从外地赶回,帮忙教育、监督,孩子总算回到原来的样子。
三、家长会与家长接待日
家长会被有些人误会为成绩批斗会,其实不然。一学年一次的家长会必不可少。家长会上,除了成绩之外,你可以总结本学期的德育情况。如本班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不断进步、学生要学会与人相处、与家长和长辈相处。通过家长、老师及同学间相互学习和影响,孩子们更加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可以开展了“新世纪、好儿女”、“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征文活动,组成家长评委会,在下次的家长会上宣布成绩。这些活动,感动了父母与老师,也感化了许多平日对父母不孝顺的孩子。
家长会虽好,但间隔时间长,所以设立家长接待日可以弥补它的缺点。具体操作是: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周为单位,确定家长接待日的具体时间、地点;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将家长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每个接待日接待一个小组计,定出一学期家长接待日的时间表,家长人手一份;要求家长按时间表到学校与班主任见面,交流孩子的情况。每个家长接待日上,班主任要认真备好和家长交流的内容,一定要让每个家长都能有所收获,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坚持到会,并认真对待与你的沟通交流。
四、家长参与主题班会课
虽然每个家长觉得对自己的孩子比较熟悉,但有时并未真正了解他。有时候想去了解,孩子不一定愿意开口。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参加我们的班会课,在课堂上听听自己孩子的心声。比如,前不久,我们举行了“理想与立志”主题班会,邀请了一些家长参加。在这堂课上,大家畅所欲言,雄心勃勃,大谈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很多家长听了也热血沸腾,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又比如,早恋对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平时也不愿与家长交流这个话题。由此,我想到不如开一堂班会课把这个话题公开化,邀请了很多家长参加。在这堂课上,家长也是一个发言者,把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身份向大家敞开心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老师一起引导学生走出青春的误区。
五、家长参与学生成长手册
每学期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如实填写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一个学期下来编辑成册。期末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轨迹分析优缺点并做出评价,然后寄给家长。每一个学生在学期末总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他也会在自评中表现出来,所以他们都会在平时的学习中争取有更多的进步,并及时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养成主动寻找自己学习中的优缺点的习惯,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密切的家校联系,使得家长们发现了孩子们的需求,也使得他们正在逐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在教育目标上,他们不再重成才,轻成人;在教育途径上,他们不再把书本作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人培养重要途径;在教育行为上,他们不再重过程,轻结果。
一、家访制度的建立
班主任老师不习惯主动和家长取得联系,只有在学生出了问题时才会想到家长。如果这种现象的长期存在,就会导致很多不良后果。其一是,很多家长一接到老师的电话或是约见通知,就会本能地担心,以为孩子一定在学校闯了祸;见到老师时,心理总是忐忑不安。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家长,很难与班主任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其二是,联系溝通的范围只限于那些常犯错误的学生的家长,这种联系随意性大,家长大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常常情绪激动,采取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
我的做法是:利用寒暑假与周末时间一学年至少每个学生家访一次。目的不是单一的。与家长交流的话题很多,有关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与人相处、思想动向等等。家访,不仅仅是与家长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与学生的沟通,平日老师与学生都是在学校里接触,突然改变了环境,学生的心理感觉与在校时与老师接触完全不同。老师也可以换一种身份、换一种语气与学生交流,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的一次家访,比起找学生谈话要好很多倍。
二、电话互访
建立一本家校联系通讯录,以备不时之需。现代社会,大多数家长事务繁忙,如果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必须要保持电话联系。很多家长由于工作的原因,再加上孩子住校,与自己的孩子见面的机会很少,甚至有些学生一年才见到父母一两次。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有些家长是无从知晓。而班主任与家长的电话联系是家长掌握自己孩子的一个重要纽带。如,我们班曾有一位成绩不错的学生,在家长眼里一直是个“乖宝宝”,所以父母对他很放心。没想到这个学期他迷恋于电子游戏机,精神萎靡不振,成绩直线下降。我及时通知了家长,家长马上从外地赶回,帮忙教育、监督,孩子总算回到原来的样子。
三、家长会与家长接待日
家长会被有些人误会为成绩批斗会,其实不然。一学年一次的家长会必不可少。家长会上,除了成绩之外,你可以总结本学期的德育情况。如本班孩子在行为习惯方面不断进步、学生要学会与人相处、与家长和长辈相处。通过家长、老师及同学间相互学习和影响,孩子们更加尊重和孝敬自己的父母,可以开展了“新世纪、好儿女”、“给父母的一封信”等征文活动,组成家长评委会,在下次的家长会上宣布成绩。这些活动,感动了父母与老师,也感化了许多平日对父母不孝顺的孩子。
家长会虽好,但间隔时间长,所以设立家长接待日可以弥补它的缺点。具体操作是:班主任根据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周为单位,确定家长接待日的具体时间、地点;在第一次家长会上,将家长分成若干个小组,以每个接待日接待一个小组计,定出一学期家长接待日的时间表,家长人手一份;要求家长按时间表到学校与班主任见面,交流孩子的情况。每个家长接待日上,班主任要认真备好和家长交流的内容,一定要让每个家长都能有所收获,只有这样,家长才会坚持到会,并认真对待与你的沟通交流。
四、家长参与主题班会课
虽然每个家长觉得对自己的孩子比较熟悉,但有时并未真正了解他。有时候想去了解,孩子不一定愿意开口。我们可以邀请一些家长参加我们的班会课,在课堂上听听自己孩子的心声。比如,前不久,我们举行了“理想与立志”主题班会,邀请了一些家长参加。在这堂课上,大家畅所欲言,雄心勃勃,大谈自己的志向与理想。很多家长听了也热血沸腾,觉得不可思议,没想到自己的孩子还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又比如,早恋对中学生来讲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平时也不愿与家长交流这个话题。由此,我想到不如开一堂班会课把这个话题公开化,邀请了很多家长参加。在这堂课上,家长也是一个发言者,把自己作为过来人的身份向大家敞开心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与老师一起引导学生走出青春的误区。
五、家长参与学生成长手册
每学期由学生、家长、老师共同如实填写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的表现,一个学期下来编辑成册。期末总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成长轨迹分析优缺点并做出评价,然后寄给家长。每一个学生在学期末总希望自己有所收获,哪怕是一丁点的成绩他也会在自评中表现出来,所以他们都会在平时的学习中争取有更多的进步,并及时寻找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知不觉中,学生会养成主动寻找自己学习中的优缺点的习惯,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通过密切的家校联系,使得家长们发现了孩子们的需求,也使得他们正在逐步改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如在教育目标上,他们不再重成才,轻成人;在教育途径上,他们不再把书本作为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丰富多彩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人培养重要途径;在教育行为上,他们不再重过程,轻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