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了革命,进入了思想”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104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从很多个同的话境甲郡可以获取当下与历史的关系。当然,这种可以被呈现的纷繁而又复杂的关系,会因为叙述者的视角差别而发生很大变异。在“考古”的情形中,历史与诗的关系仿佛更为接近,东西方历史的渊源大都深藏于古老的诗中。然而有时,这二者之间的暧昧,又有点近于神话与历史的纠缠,说不清道不明。但如果着眼于现代,则诗与历史在写法上又泾渭分明,诗歌看重诗人的想象力,借重各种修辞,以逞词炫藻为能事;而历史看重史家的才学与识见,借重客观的陈述,以还原现场为旨归。然而当诗歌碰上了历史,需要这二者同步、同台时该如何处理?虽然古人与前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当代诗人在处理这一问题时仍不免要带上历史的当代性。江弱水先生曾提出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历史大隐隐于诗”,从诗歌与新历史主义的关系这一角度着眼来分析诗歌创作,很有启示意义。王东东的诗歌中也有很多处理“历史”题材的作品,大到对“世纪”的宏观想象,小到对某处历史遗迹(如“圆明园”)或某个历史事物(如“巨鼎”)的观察与玄思,或者径由“旧居”来潜心做一番灵魂上的“学问”。然而,王东东的这一类写作并不“逼问历史”,不思忖历史写作的宏大问题,他更多地是将个人打并进文化的情境当中,在所谓“漫游的风景”中回味历史与个人的共鸣性感伤,使自己成为“集体记忆”的一部分。从写法上看,王东东的这种写作带有历史的“革命性”,体现出了个人的思想,用他的诗句来说,即是“进入了革命,进入了思想”。
  王东东在谈论诗歌时曾经指出:“诗歌应该是来自文化深处的福佑。如果一个诗人足够幸运,他也会成为这文化的一部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王东东对诗歌的渊源性认知,同时也意识到他所认为的“理想诗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为此,王东东在诗歌中将对历史的处理位移为一种类似对文化的处理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很多人类学学者也多有将历史看作文化的观点,或认为历史变迁就是一个相对连续的文化演进的过程,或认为历史乃是一种断裂、破碎的文化观念。各自都在具体阐发的过程中把诠释的空间发挥到一种极致。当然,毋庸置疑的是,诗歌在以历史为文化的处理上有着更大不同。那就是诗人必须抉择切入历史的角度和叙述的技巧,更多地化繁为筒,以某个点来造访和突显文化顶层的东西,以彰显某个“总体”。就王东东具体的诗歌来看,《世纪》这样的诗篇,其“革命性”和思想性尤其突出,诗歌借助“一个女人”和叙述者身体或性别的置换,切入“二十世纪的斗争”这样一个宏大议题,而在具体的演绎当中,却丝毫不见历史的刀光剑影。其实可以说作者的命意本身并不在此,其更多的是以二者身影的重叠来“判断”一种潜在力量的走向或者局势,并进而以之为“幌物”来发掘其后的一种文化反省——“谁知道,是男性/还是女性,构成了循环无尽的牺牲?/当我用你的女身登楼,眺望下一个来人/如吸血鬼,也热爱吟唱那一节牡丹亭。”王东东曾一致秉持“总体”写作的理念,认为“诗歌至少可以学习哲学的宏大志向。诗人可以和哲学家一样成为总体作者或‘巨型作者’,回到语言的源头。”在《世纪》中,王东东似乎正有这样一种诉求,至少诗中模糊化的人物指称和宗教哲学观点的代入流露出了这一点。张伟栋曾从“语言任务”的角度评价王东东:“正如在《对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哀悼》这首诗中,大海与太阳的意象构成的‘困境’空间,呼唤着‘历史的天使’对起源的回归,对困境的解决也可以在本雅明的‘历史的天使’命题下得到理解和进一步的展开,这一命题进而给出的语言任务也与《世紀》有着一致性:‘在理念中拯救现象(在现象中表露理念)就是展示完成了的,作为实现了的总体性现象:’这种抱负最终也必将落实在语言的创造性书写当中。”或许诗人“革命性”的技巧和思想即关联于此。作为一首充满了寓意和可以深度阅读的诗,我们相信这其中一定有作者的抱负在游弋。
  透过对《世纪》的观瞻,我们已大致可以明了王东东在处理诗歌与历史/文化之间关系的颠覆性方式。这其间没有诡谲的故事充斥,而是更多地代之以思想的繁殖、消亡与再生过程。比如:有时欲借助历史的象征物来成为“献祭”,但很快又透过反讽式的描写解构这种“献祭”,以遗忘象征物所隐喻的“历史”;有时欲借助旧居的“灯火”指认自己,但最后又透过某种文化载体的遗失来“消失”自己。这似乎是一种充满了快感的写作,但或许更应该理解为一种对待写作的方式。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语言大师。他不但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而且有得心应手地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犹如三军统帅,指挥调阅,出奇制胜;又如高明的魔术师,点铁成金,不着痕迹。《雪》的语言即体现了鲁迅这炉火纯青的造诣。  作为散文诗,《雪》的语言富有鲜明而多变的节奏。节奏是诗的语言的基本素质之一,也应是散文诗之可以称其为诗的条件之一。节奏来自音节、声调、句子长短和内在感情的变化。《雪》的语言就是随着作者思
盧卡斯奖成立于1998年,以美国记者、两届普利策奖得主J·安东尼·卢卡斯的名字命名,由已故历史学家马克·林顿的家族赞助。卢卡斯奖旨在表彰美国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共设有三个类别,分别为J·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马克·林顿历史奖和J·安东尼·卢卡斯WIP奖。今年J·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获奖作品是沙恩·鲍尔的《美国监狱:一名记者卧底惩戒生意之旅》,J·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的评委认为,《美国监狱》指出无论是
2016年最后几天,我的身体很焦躁,决定去这个国家的南方——这句话听起来像一个破产的寓言。你可以用时间描述这些事物:十分钟收拾好的衣服,够五天用的压缩饼干,和一张期限到若干年之后的身份证。带上这些东西完全不需要准备,因为旅行没有出发这个词。  搭车旅行充满了多变,我讨厌虚伪的出行。旅行本来就是一种变化,当一个人走出他睡觉的方寸之地时,就隐喻了一种灾难和不测。即使是现在,你在安全的旅行团中也会和一朵
叶立文,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珞珈特聘教授,入选2011年度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耶鲁大学公派访问学者,兼任湖北省作协副主席。主持多项国家及省部级社科基金项目。著有《启蒙视野中的先锋小说》《“误读”的方法——新时期初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史铁生评传》等多部专著,合作主编有《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中国现当代小说名作导读》等丛书。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研究》《天津社会科学
在法蘭克福书展开幕之际,德国作家安妮·韦伯的作品《安妮特,一部女英雄史诗》获得了2020年德国图书奖。每年德国图书奖获奖者都会在法兰克福书展开幕前公布。本届德国图书奖共有206件作品报名,创下了历史记录,其中包括几位知名作家。安妮·韦伯的获奖作《安妮特,一部女英雄史诗》由Matthes
朱山坡,1973年8月出生,汉族,广西北流市人。早年主要写诗。出版有长篇小说《马强壮精神自传》《懦夫传》《风暴预警期》,小说集《灵魂课》《喂饱两匹马》《把世界分成两半》《十三个父亲》等,曾获得首届郁达夫小说奖、《上海文学》奖、《朔方》文学奖、《雨花》文学奖等多个奖项。现为广西作家协会专职副主席。江苏省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2017年岁末,我受《文学教育》杂志社委托,对朱山坡进行了书面访问。  周 聪
一位九秩高龄的老作家,倾尽全部气力熔铸一部不得不写的作品,这就是徐怀中的长篇小说新作《牵风记》。早在1962年,徐怀中就曾着手写作长篇小说《牵风记》,写了近20万字,却不得不将书稿烧掉。据时隔半个多世纪,《牵风记》出版,已与初稿大不一样。“可以想见,他们心目中认为我应该写出的,正如我1962年未完成的初稿,正面全景式地反映这次重大战略行动,记述野战军如何历尽艰险,取得千里跃进及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伟大
内容摘要:大学城和油菜坡是晓苏重要的文学地理坐标,晓苏以大学城来呈现商品经济时代背景下高校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而油菜坡则是他破译经济化浪潮席卷之下乡村社会结构和乡村伦理变迁的一把钥匙。透过大学城和油菜坡的书写,晓苏建构着自己的短篇小说文体美学。  关键词:晓苏短篇小说文体意识传统转化  倘若从1985年发表在《长江文艺》杂志的小说处女作《楼上楼下》算起,晓苏在小说的园地耕耘已有三十多年了,在这不短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该书收入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创作的68则短篇小说。出版社介绍:这些作品由纳博科夫之子德米特里按照年代顺序编辑而成,这是纳博科夫的短篇小说作品在国内首次完整结集。德米特里·纳博科夫在1995年曾写文章谈到他对于父亲的短篇小说的整理情况:“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52篇短篇小说先是在報刊上发表,后来收入各种不同的选集,最终在作者生前纳入四部英文定本选集
前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的回忆录《成为》(Be·coming)仅凭两个星期的销量,就成了2018年全年的北美头号畅销书。企鹅兰登书屋旗下的皇冠出版集团上周宣布,包括硬皮本、有声书和电子书在内,《成为》11月13日上市以来在美国和加拿大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两百万册(份)。相形之下,另一位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的回忆录《亲历历史》用了一个月才卖出一百万册。《成为》首印数高达一百八十万册,鉴于群众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