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共23分,而文言翻译分值就占了近一半,因此,我们务必重视文言翻译,以便在高考中夺得先机。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以及高考阅卷实践,谈谈一管之见。
设想采分之点
高考是选拔考试,采分点一定放在具有选拔性的地方,如果考生觉得某个地方的翻译人人都不觉有难度,那么,此处断然不会是采分点。根据高考命题专家的设题原则,采分点往往有这些:这个词可能是古今异义,按照现在常用的意义翻译是错的;这个词可能是一词多义,按照我们最先想到的意义去翻译是错的;这个词可能是词类活用,按照非活用的方法翻译是错的;这个字可能是通假字,按照这个字的各个义项去翻译是错的;这个句式可能是特殊句式,如果翻译时不还原语序,则翻译是错的。于是,我们设想采分点的时候就要做如下六个方面的思考:是否古今异义,是否一词多义,是否词类活用,是否词类通假,是否特殊句式,是否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当然,我们还要注意一下,18个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也可能作为采分点,特别是部分省份已经取消了考查虚词的选择题,虚词作为翻译考查点的可能性就极大了。
我们看看“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2010年湖南卷)这句话的翻译,采分点就是“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三个,前两个考查古今意义,后一个考查特殊句式。全句翻译为“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之人的臣子罢了”。我们再看看“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2010年湖南卷)这句话的翻译,采分点是“据”、“与”这两个,如果我们不考虑一词多义的情况,将“据”、“与”的最常见义项“占据”、“参与”照搬到译文中,则翻译满盘皆输。实际上这句话应该翻译为“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以下三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的翻译都同时考查了词类活用。“乐”是意动用法,“全”是形动用法,“真”是形名用法,“名”是名动用法,“履”是名动用法,其中第一句考查了特殊句式状语后置,第二句考查了虚词“以”。三句分别翻译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当我们已经考虑了是否古今异义,是否一词多义,是否词类活用,是否特殊句式,是否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后,如果觉得翻译句子仍然有困难,这个时候得特别注意是否有词类通假的情况。比如我们翻译“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根据2006年湖南卷高考题改编)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到了考虑是否古今异义,是否一词多义,是否词类活用,是否特殊句式,是否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但觉得翻译这句仍然有困难,就是不知道该怎样翻译“缪”。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考虑“缪”是不是通假字,经过这样一番考虑,我们就会发现“缪”通“谬”,而“谬”可以翻译为“错误”。人教新课标教材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一文里面就有“盖音谬也”【翻译为“原来(大概)是读音错误”】的句子。于是全句就可以翻译为“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
追求译文畅达
很多语文老师都一直强调考生一定要坚持“直译为主”,这是对的,但是却往往忘记告诉考生译文要以不出现病句作为底线。如果只记得直译,却出现病句,也是得不到满分的,因为各省评分细则也一直强调文通字顺,文通字顺往往在分值上也是1分左右,不可小觑。当我们直译的时候,发现句子不通顺,应适当意译,以追求句子的畅达。比如翻译“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湖南卷)这句话,如果直译,就得将“从”翻译为“使……跟着”。有的考生据此将这句话翻译为“使穿着华丽衣服的嫔妃跟着七十人”,译文十分拗口,有违文言文翻译要畅达的原则。如果将“从”意译为“带着”,则全句就翻译为“带着穿着华丽衣服的嫔妃七十人”,译文十分畅达。
牢记六个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时候还有一些小技巧,具体说来,有六种小技巧值得同学们参考。
其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
其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如将“人不涉难,则智不明”(2009年湖南卷)翻译为“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就对“涉”、“难”、“智”、“明”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进行了解释。
其三,补。“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如翻译“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2009年湖南卷)这句话,就得翻译为“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我想不做官也做不到”,将“欲不为吏,亦不可得”前的主语“我”补充出来。再如翻译“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湖南卷)这句话,就得将“乞”的对象“这本书”翻译出来,翻译为“于是向李氏讨取这本书回家”。
其四,添。“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其五,删。“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皆省略不翻译,这样就会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必翻译的,也应该删除。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其六,调。“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如翻译“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2011年四川卷)这句话,就必须翻译为“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睬他”,因为“人弗之顾”是宾语前置句型,理应还原语序,按照“人弗顾之”的语序翻译。
设想采分之点
高考是选拔考试,采分点一定放在具有选拔性的地方,如果考生觉得某个地方的翻译人人都不觉有难度,那么,此处断然不会是采分点。根据高考命题专家的设题原则,采分点往往有这些:这个词可能是古今异义,按照现在常用的意义翻译是错的;这个词可能是一词多义,按照我们最先想到的意义去翻译是错的;这个词可能是词类活用,按照非活用的方法翻译是错的;这个字可能是通假字,按照这个字的各个义项去翻译是错的;这个句式可能是特殊句式,如果翻译时不还原语序,则翻译是错的。于是,我们设想采分点的时候就要做如下六个方面的思考:是否古今异义,是否一词多义,是否词类活用,是否词类通假,是否特殊句式,是否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当然,我们还要注意一下,18个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也可能作为采分点,特别是部分省份已经取消了考查虚词的选择题,虚词作为翻译考查点的可能性就极大了。
我们看看“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2010年湖南卷)这句话的翻译,采分点就是“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三个,前两个考查古今意义,后一个考查特殊句式。全句翻译为“寄身于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之人的臣子罢了”。我们再看看“亮不敢据渭水,此易与耳”(2010年湖南卷)这句话的翻译,采分点是“据”、“与”这两个,如果我们不考虑一词多义的情况,将“据”、“与”的最常见义项“占据”、“参与”照搬到译文中,则翻译满盘皆输。实际上这句话应该翻译为“诸葛亮不敢据守渭水,这容易对付啦”。以下三句“饮酒于斯亭而乐之”、“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2004年湖南卷)的翻译都同时考查了词类活用。“乐”是意动用法,“全”是形动用法,“真”是形名用法,“名”是名动用法,“履”是名动用法,其中第一句考查了特殊句式状语后置,第二句考查了虚词“以”。三句分别翻译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凭借这保全他们的真性,并闻名后世”、“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当我们已经考虑了是否古今异义,是否一词多义,是否词类活用,是否特殊句式,是否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后,如果觉得翻译句子仍然有困难,这个时候得特别注意是否有词类通假的情况。比如我们翻译“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根据2006年湖南卷高考题改编)这句话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到了考虑是否古今异义,是否一词多义,是否词类活用,是否特殊句式,是否虚词的特殊意义与用法,但觉得翻译这句仍然有困难,就是不知道该怎样翻译“缪”。这个时候,我们就得考虑“缪”是不是通假字,经过这样一番考虑,我们就会发现“缪”通“谬”,而“谬”可以翻译为“错误”。人教新课标教材必修二《游褒禅山记》一文里面就有“盖音谬也”【翻译为“原来(大概)是读音错误”】的句子。于是全句就可以翻译为“文集的版本出于蜀地,刻画的文字和现在世俗的版本比起来相当精良,但是脱漏错误特别多”。
追求译文畅达
很多语文老师都一直强调考生一定要坚持“直译为主”,这是对的,但是却往往忘记告诉考生译文要以不出现病句作为底线。如果只记得直译,却出现病句,也是得不到满分的,因为各省评分细则也一直强调文通字顺,文通字顺往往在分值上也是1分左右,不可小觑。当我们直译的时候,发现句子不通顺,应适当意译,以追求句子的畅达。比如翻译“从衣文之媵七十人”(2007年湖南卷)这句话,如果直译,就得将“从”翻译为“使……跟着”。有的考生据此将这句话翻译为“使穿着华丽衣服的嫔妃跟着七十人”,译文十分拗口,有违文言文翻译要畅达的原则。如果将“从”意译为“带着”,则全句就翻译为“带着穿着华丽衣服的嫔妃七十人”,译文十分畅达。
牢记六个技巧
文言文翻译的时候还有一些小技巧,具体说来,有六种小技巧值得同学们参考。
其一,录。“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
其二,释。“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如将“人不涉难,则智不明”(2009年湖南卷)翻译为“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就对“涉”、“难”、“智”、“明”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进行了解释。
其三,补。“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如翻译“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2009年湖南卷)这句话,就得翻译为“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养活,我想不做官也做不到”,将“欲不为吏,亦不可得”前的主语“我”补充出来。再如翻译“因乞李氏以归”(2005年湖南卷)这句话,就得将“乞”的对象“这本书”翻译出来,翻译为“于是向李氏讨取这本书回家”。
其四,添。“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其五,删。“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皆省略不翻译,这样就会显得简洁利落。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必翻译的,也应该删除。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其六,调。“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如翻译“一日,携褚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2011年四川卷)这句话,就必须翻译为“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睬他”,因为“人弗之顾”是宾语前置句型,理应还原语序,按照“人弗顾之”的语序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