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ybertrand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针对这一要求,本文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素养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教育技术;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包括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阅读、写作和交际能力等。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教育技术,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就以高中语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利用教育技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利用教育技术提高资源的丰富性,拓宽学生语文阅读的知识面
  语文学习需要一个广阔的天地,不能仅局限于课本和课堂,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在学习《孔雀东南飞》时,可以预先让学生在网络上广泛涉猎有关课文的小资料,在讲课过程中还可以放映由该文改编过的影视视频,这样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在教学古诗《归园田居》时,教师可在多媒体教室里,先打开备课时准备的素材,找到与这首诗风格相近的田园诗,然后列出一些相关的古诗词网址,引导学生去这些网站中查阅相关的内容。这样安排,教学容量必然大大提高。课后还可以让学生回家在网上找,把相关知识下载制作成阅读卡片,最大可能丰富学生的阅读面。
  二、利用教育技术的工具性,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
  教育技术是一个很好的工具,一个小鼠标就可以查阅古今中外的资料,教育技术的这个查阅功能应该充分地利用,它可以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增长学生的知识面。学习语文就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语言教学可以放置在社会生活的背景之中,语文教学应该和生活携手同行。在现实生活中,能充分利用语言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使学校的语言教学能够与社会和其他学科相联系,所以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可以先让学生在网络上找出该文的写作手法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再由学生分类整理归纳积累,这样一来内容就非常丰富多彩了……学生找到的东西虽然都是从网上找来的,但是学生在这个寻找过程中,学到了丰富的知识。可见,现代教育技术确实拓宽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
  三、利用教育技术的交互性进行课外辅导,加强学生课后阅读
  可以把语文教学的内容以网页的形式呈现在校园网上,条件允许也可以建立相应的语文辅导网站。建设这类网点最大的学习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如果学生当堂没有学好,课后可以自己登陆网站找到相应的模块来学习,教师不必要浪费时间个别辅导。教师只要把自己的授课课件或是讲课录像上传到网站上,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访问网站找到需要的教学内容,反复观摩学习,也可以把重点挑出来看,这样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双赢的,教师不用再消耗精力解决个别学生某个没学好的问题,学生也没必要为一节课中没弄明白的内容而担心影响以后的学习。同时,教学网站的建立,教师还可以把与之相关的众多教学资料、试题和背景知识等不能在课堂上很好使用的但是却有益的教辅材料放到网站上供学生选择学习,促使学生更好更深入地学习,有效地利用网络传播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不无裨益。
  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因材施教,丰富了学习内容
  因材施教最能体现教育的内涵,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基础都不同,智力因素也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如何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是每一个老师的责任。但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因材施教,就要充分利用教育技术,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难易程度的题目。
  此外,还可以利用教育技术把课文情景再现出来,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容易唤起他们的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去“读”课文。例如,在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时,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北京,而对于一些南方的学生来说,从来没有见过北国的秋景,虽然课文中已有详细的介绍,但是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很好的理解,而通过播放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清”“静”“悲凉”的北京的秋天马上图文并茂地展现在了学生们面前,这样学生的脑海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幅画面,他们对课文内容就有了更深的理解,课文教学目标也就水到渠成地圆满完成了。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已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将教育技术恰当地运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丰富、直观、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同时,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丰富了语文课堂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
  [2]于漪.于漪文集[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3]陆俭明.语文教学的定位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2006(2).
  [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OA/OL].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其他文献
李商隐是晚唐著名诗人,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摘要】习作教学也呈现出多样的教学模式,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习作教学的目标定位过高,束缚较多,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普遍存在。对想象作文重视不够,认识不到位的现象普遍存在。作文评价方式死板,激励机制不够的现象普遍存在。习作教学中应该注意激励性、全面性、启发性、目的性和量力性的原则。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摘要】从唐诗宋词中发掘云雾雨雪等自然意象的相关诗句,从自然现象本身和作者情感抒发的需要出发,对古诗词中的云雾雨雪做出科学的解释,并对这些意象在整首诗歌的作用进行评论。  【关键词】诗词;云雾雨雪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古诗文中有许多描述自然现象的优美诗句。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等。自然景象是人们熟
【摘要】词缀化倾向在汉语新词的构造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对什么是类词缀、类词缀产生的原因、类词缀的界定以及词缀化倾向的意义进行探讨,从而加深对这一构词法的认识与理解。  【关键词】类词缀;新词;原因;界定;意义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我们已经知道“词缀”的含义,它指的是那些只能黏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成词。“词缀”这一术语来自西方语言学,我们都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