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线的教育工作者,都在探索如何把学科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效整合的有效方法,小学数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生活教育,不仅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体现。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数学教学生活化呢?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此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能力
《九年义务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利用生活中的情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让小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抽象成数学理论和模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表面的成绩,依然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不仅与当前国家所号召的素质教育相悖,而且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数学教学生活化,能使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数学地看待世界。下面就谈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想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对深奥的问题难以理解,但对日常接触的生活化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说明,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想学生能够理解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妨把所要提的问题生活化,让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可感需形象起来,这样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起来也更加有激情、有活力,效率也更高,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相关教学内容时,为了使本节课较为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我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如此设计:我改变传统单刀直入的方法,而是从小朋友假日去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入,并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进位加法的相关知识来引导他们去探索、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当教学生认识完人民币后,我马上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问题:现在我们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100元、一张50元、一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5元的人民币,大家去超市购买一个30元的玩具和一个60元的玩具,应该怎么付账啊?此时,学生可来劲了,学生在活动中思维特别活跃,都踊跃举手想说出自己的付账方式。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同时教师的参与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乐学
《九年义务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中数学科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有課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证明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有效地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理解抽象出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乐意学数学。
例如,我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我知道本节课中一些定义是比较枯燥抽象的,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我从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中转变过来,而是让学生准备好相关的测量工具后,把学生带到了操场,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不同的小组测一测,算一算学校的花池、沙坑和球场的面积和周长,这样一来,学生觉得上课就像工人在上班,完全沉浸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中,个个都兴趣盎然。可以说,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动眼观察,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动手操作,另外还考验了学生的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动促思,让学生“在动中学、无负担中学”。整节课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法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十分显著,乐学的程度空前高涨。
三、探究过程生活化,让学生会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当代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程度,而且更加要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在义务教育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注重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在探究学生探究过程中能有效地结合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性质,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爸爸的生日那天,妈妈先切出了三块大小一样的蛋糕分给三个宝宝吃。妈妈先切出一块然后平均分成两块,分给宝宝甲一块。淘气的宝宝乙连忙说:“一块太少了,我要2块。”没办法,妈妈将第二块平均分成4块,分给宝宝乙2块。宝宝丙见妈妈满足了宝宝乙,也嚷嚷说“我要比他多,我要3块。”妈妈将第三块平均分成6块,分给宝宝丙3块。三个宝宝都非常高兴,因为妈妈满足了他们。学生们都饶有兴趣的议论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宝宝丙,有的说宝宝乙。有的说三个宝宝一样多。为了让学生探究明明白白,我又把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分组进行探究。然后叫每个组拿出大三张一样大小的纸片来代替蛋糕,让他们现场“切分”蛋糕,经过学习小组认真的探究,最后他们都一致得出相同的结论:三个孩子的蛋糕一样多。这时候我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妈妈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满足三个孩子的要求呢?这么聪明的分法,我们在数学上又是怎么体现的呢?大家想知道吗?只要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明白了。这样的一种探究过程,不仅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接下来探讨分数的性质做了良好的铺垫。可以说,当学生遇到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的时候,特别是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我们把探究的内容跟生活的实例结合起来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充满魁力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我们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善于把生活具体生动的生活实例融合到数学知识中去,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当然,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不止于此,只要我们教者结合新课标,善于去研究,相信有更多的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上去。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能力
《九年义务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利用生活中的情况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能让小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抽象成数学理论和模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小学数学生活化的重要性。然而,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为了表面的成绩,依然采取“灌输式”“填鸭式”“教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不仅与当前国家所号召的素质教育相悖,而且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发展。实践证明,数学教学生活化,能使学生知道数学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日常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数学地看待世界。下面就谈谈小学数学生活化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想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时期的心理认知能力相对较低,对深奥的问题难以理解,但对日常接触的生活化问题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这说明,数学作为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要想学生能够理解抽象的问题,我们可以不妨把所要提的问题生活化,让抽象难懂的数学问题变得具体可感需形象起来,这样就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起来也更加有激情、有活力,效率也更高,效果会更好。
例如,在教学“20以内退位减法”的相关教学内容时,为了使本节课较为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我对课堂问题进行了如此设计:我改变传统单刀直入的方法,而是从小朋友假日去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入,并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进位加法的相关知识来引导他们去探索、理解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另外,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客观全面地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当教学生认识完人民币后,我马上提出了这样的一个生活问题:现在我们每个同学手中都有一张100元、一张50元、一张20元、一张10元、一张5元的人民币,大家去超市购买一个30元的玩具和一个60元的玩具,应该怎么付账啊?此时,学生可来劲了,学生在活动中思维特别活跃,都踊跃举手想说出自己的付账方式。如此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又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同时教师的参与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乐学
《九年义务新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中数学科的改革,就是要改变原有課程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实践证明数学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能有效地使学生从生活实践中理解抽象出数学知识,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乐意学数学。
例如,我在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教学内容时,我知道本节课中一些定义是比较枯燥抽象的,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我从以往“填鸭式”教学方法中转变过来,而是让学生准备好相关的测量工具后,把学生带到了操场,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不同的小组测一测,算一算学校的花池、沙坑和球场的面积和周长,这样一来,学生觉得上课就像工人在上班,完全沉浸在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中,个个都兴趣盎然。可以说,这样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动眼观察,而且让学生学会了动手操作,另外还考验了学生的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多种感官参加活动,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动促思,让学生“在动中学、无负担中学”。整节课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教法灵活,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空前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十分显著,乐学的程度空前高涨。
三、探究过程生活化,让学生会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当代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所获取的知识程度,而且更加要注重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适应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这就告诉我们,在义务教育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注重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实践证明,在探究学生探究过程中能有效地结合生活化的教学,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性质,课前我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场景:爸爸的生日那天,妈妈先切出了三块大小一样的蛋糕分给三个宝宝吃。妈妈先切出一块然后平均分成两块,分给宝宝甲一块。淘气的宝宝乙连忙说:“一块太少了,我要2块。”没办法,妈妈将第二块平均分成4块,分给宝宝乙2块。宝宝丙见妈妈满足了宝宝乙,也嚷嚷说“我要比他多,我要3块。”妈妈将第三块平均分成6块,分给宝宝丙3块。三个宝宝都非常高兴,因为妈妈满足了他们。学生们都饶有兴趣的议论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的说宝宝丙,有的说宝宝乙。有的说三个宝宝一样多。为了让学生探究明明白白,我又把学生分成几个探究小组,分组进行探究。然后叫每个组拿出大三张一样大小的纸片来代替蛋糕,让他们现场“切分”蛋糕,经过学习小组认真的探究,最后他们都一致得出相同的结论:三个孩子的蛋糕一样多。这时候我又趁热打铁继续追问:妈妈究竟是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满足三个孩子的要求呢?这么聪明的分法,我们在数学上又是怎么体现的呢?大家想知道吗?只要同学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就明白了。这样的一种探究过程,不仅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更重要的是为接下来探讨分数的性质做了良好的铺垫。可以说,当学生遇到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的时候,特别是需要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我们把探究的内容跟生活的实例结合起来的话,就会使学生感到数学不再是抽象的枯燥的而是充满魁力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机。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我们数学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的时候,要善于把生活具体生动的生活实例融合到数学知识中去,引导学生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加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通过与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数学价值,从而激励学生更好的学好数学。当然,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实践不止于此,只要我们教者结合新课标,善于去研究,相信有更多的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到我们的数学教学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