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阅读课堂“语文味”的缺失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5554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味”一词最早由程少堂先生提出。从外延说,“语文味”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和谐统一,是教学过程中情趣、意趣、理趣的和谐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的和谐统一,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的和谐统一。因而,充盈“语文味”的课堂就是和谐的课堂。
  “语文味”随着年级的递升而变化。小学三年级的“语文味”,在继续巩固字词的基础上,侧重于句段的理解和阅读分析,侧重于写作知识的渗透与能力的启蒙性实践。由此可见,“语文味”是从文本细部的探幽发微中散发出来的,而小学三年级阅读课堂“语文味”的探究,更多的是关注“怎么写”,而不仅仅是“写什么”。
  在课程改革大潮中,小学语文课堂出现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人文性凸显了,语言感悟强调了,合作学习体现了,探究过程重视了……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 “串味”的语文课,存在着大量的非语文因素,让语文教学迷失了本真和自我。
  现象一:繁杂的朗读——教学内容不求简约,错过了“语文味”
  有些教师不能深度解读不同类型的文本,不能准确把握文本“语文味” 的“点”(即情感、形象、条理、语言等),不能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导致不能恰当地安排教学内容,错过了“语文味”。
  【案例】《美丽的南沙群岛》教学流程
  ①学生听课文配乐录音。
  ②分组再听课文录音,看视频,欣赏南沙群岛的美景。
  ③相机朗读描写景色美的句子。
  ④男、女生分别朗读。
  ⑤比赛读。
  ⑥演化成诗的形式读。
  案例中,一个教学流程下来,朗读教学满满当当,却让人不明白这些朗读到底是为了什么?这部分的教学目标定位在哪?教师到底该“教什么”(即教学内容)?因为,让学生体会南沙群岛的景美、人美,绝对不是教师把几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分别演示,在学生的平淡朗读中就能实现的。
  现象二:精细的设计——教学过程不求简洁,淡化了“语文味”
  有些教师不能适度解读文本,不能合适地设计教学过程,更谈不上正确地引导学生研究课文“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导致不能深入浅出地教学,淡化了“语文味”。
  【案例】《狼和鹿》教学过程
  ①从课题入手,从课文中获知:谁是“功臣”,谁是“祸首”?谁具有决定森林存亡的权利?
  ②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是怎么对待狼的?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③人们纷纷杀掉鹿的天敌,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可为什么鹿又纷纷死去呢?再读课文,找找原因。
  ④写话:在凯巴伯森林里,到底谁是“功臣”,谁是“祸首”?如果你是当地的一名居民,有什么感悟?请写下自己的话语。
  案例中,教师的提问浮于文本表面,几乎不需要学生动脑筋思考。教师只是在支离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去寻找每个问题的答案。并且,以这样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冷静地分析、评价这样一个“残酷的教训”,显得太过理性。
  现象三:热闹的多媒体——教学形式不求简便,违逆了“语文味”
  有些教师不能广度解读文本,不知道用什么教学媒介散发文本的“语文味”, 甚至不知道运用悦耳的嗓音、有趣的教学语言、美观的板书,增添课堂的“语文味”,导致滥用多媒体,违逆了“语文味”。
  【案例】《赶海》教学步骤
  ①看图片,听《大海啊,故乡》这首歌,并创设情境。
  ②看“摸海星”、“捉螃蟹”、“捏大虾”的视频,感受赶海的乐趣。
  ③看多媒体课件,带领学生欣赏夕阳西下的大海美景。
  ④再次播放《大海啊,故乡》的伴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案例中,教师充分运用大量的多媒体,向学生呈现美轮美奂的画面,播放动听的音乐。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冲击下,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挤掉学生的读书时间;学生的思维空间渐趋狭窄;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浅尝辄止……
  综上所述,当今小学语文的阅读课堂涌现出种种缺失“语文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大走综合路线,与人文攀得太近,和多媒体贴得太亲。笔者认为,造成“语文味”缺失的原因,除与教师自身素质(即文本解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关外,还与外在环境有关。
  首先,“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教学思想在课改大讨论中就遭到专家、学者们的指责、批判,他们认为,这样做会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绝对化,而忽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性。如此强劲的舆论导向确实让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感到迷惘:语文课究竟要不要重视语言文字训练,凸显了工具性的语文课堂是不是就意味着人文性的湮灭?这甚至导致很多教师对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望而生畏”起来。
  其次,课改后,不少公开课、观摩课更关注人文、感悟、互动、合作、探究、情感等等,课堂出现了更热闹的景色。这也致使不少青年教师一味地去模仿“跌宕起伏”型课堂,“名正言顺”地取消了本不该取消的语言文字训练。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呼唤“语文味”的回归,应以诗人郑板桥笔下的“竹石”精神扎根语文教学:“咬定语言不放松,立根原在文字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要用心在“生本”课堂中耕耘,创造浓浓的“语文味”课堂,为学生一生的语文学习打好底色。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要提高教学效率,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和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总结经验教训。而导入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它如乐章的序曲,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欲望,让学生顺利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特级教师于漪所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是指在语文课堂上利用信息设备、音像、网络等现代化教具和形象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在信息技术作用下进行有效的学习。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手段,尤其是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增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改变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沉闷、枯燥的面貌,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
镜头一:在初读课文之前,教师让学生把生字及生词读一读,把几个难写的生字讲解一下,又让学生对照手边的教辅资料,把一些生词的意思抄写到语文书上。  镜头二:教学生字词时,请学生说一说字的间架结构,找一找形近的字,然后进行组词,接着带领学生把生词读一读,写一写,然后开始读课文。  这样的词语教学在高年级语文课堂中屡见不鲜,很多的语文教师认为词语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认认字,读读词,然后把课文读通顺就可以了。笔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教师面对生成的课堂,能否沉着应对、巧妙引导,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的高低,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的导学艺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巧妙进行引导,体现“导”的艺术呢?  一、掌握“时间艺术”  “时间艺术”指的是引导的时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捕捉诱导的契机,该诱导时及时诱导,不失时机地伸出援手,为学生穿针引线、搭桥铺路,引领学生从
“生活作文个性化”课题原是我校一项省级立项课题,2003年8月,经过专家论证,成为国家级课题“生活作文”教学研究的子课题。2003年9月开始,我校积极地以“生活作文个性化”研究为载体,以开放的心态、崭新的理念,大胆实施作文教学创新,恪守以生活为本、发展为本的理念,遵循写作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走进大千世界、多维时空,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鼓励学生在生活的涓涓细流中捕捉情感的浪花,找寻习作的素材,展示
每个小学生都思考,但思考的品质却有区别。蒙台梭利说:“儿童的思维决定其一生。”因此,小学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高品质的思考。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成功思考力”,从而由日本教育学意义上的“勉强”跨入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阶段?在笔者看来,“问题就是答案”。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这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顺应学生的心理特征来培养他们的成功思考力,要结合阅读文本蕴含的问题元素,激发各
故事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喜欢听故事,就像喜欢吃糖一样,故事对孩子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一些经典的故事,他们可以百听不厌,而故事对孩子的教育作用也是深刻而长远的。课堂上适当地运用一些有意义的小故事来点拨课堂,可以让我们的课堂创造出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课堂教学中,运用故事既符合儿童年龄认知水平,又符合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色。故事内容包罗万象、用之不竭,传承着人类集体的
所谓意境,即诗中所描绘的自然图景与诗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只有进入意境,诗歌中的文字才能“活”起来,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情感。才能渐渐与诗人心灵相通相融。但是,由于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变迁,小学生年龄和情感的客观障碍,导致学生即使能说出诗句的解释,也依然游荡在诗歌之外,难以入情,难以入境。如何让学生准确地把握古诗词的意境呢?我认为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每位教师都在精心地研究与实践,也曾总结出不少的方法,如,串讲法、谈话法、讲读法、导读法等。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理论指导实践,觉得导读法更适合现行教育改革的需要,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下面,我就此谈一点自己浅薄的认识。  导读法,就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启发,学生循导学读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以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掌握阅读方法、养
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和典范。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其短小精练,一些教师的古诗教学还是停留在“读熟——解释诗意——背诵(默写)”这三部曲上。怎样打破常规,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呢?    一、趣读,唤起诵读的热情  小学教材中出现的诗歌,浅显而又经典,类似于儿童常念的儿歌,文辞优美,押韵上口,便于记诵。  要做到益学生之心智、怡学生之性情、滋养学生之人生,引领学生诵读是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