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抓住诗眼鉴赏古诗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hah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或体现全诗主旨的精彩诗句。如何鉴赏妙字和诗眼呢?
  捕捉信息量最大的关键性词语。诗词的语言是最简洁洗练的,其中诗眼,也就是关键性词,最有表现力。如宋欧阳修《画眉鸟》:“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怎样理解其中的“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两个词语?必须整体把握。前两句描绘画眉鸟在山林中自由自在,十分快乐。后两句说现在才知道锁在金笼中的画眉鸟,它的鸣声远远比不上在树林里自由自在啊!这显然是字面意义。如果再深入地问:为什么“锁向金笼”、“不及林间”?不难看出“金锁”、“林间”都有其比喻义,意思是说:在朝廷中做官远远比不上在朝廷外自由啊!
  捕捉最能表现主旨的句子。“点睛之笔”常出于诗词之尾,这是常见的。古人有“卒章显志”之说。如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中的尾句“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现了诗人不因流落他乡而改变志节,始终保持着高尚纯洁的品格和坚强、乐观的精神。
  现在我们把思维的触角延伸一下——了解一下古诗中“诗眼”的分类。
  
  一.營造诗歌意境
  
  过香积寺
  [唐]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此诗中,“诗眼”分别是“咽”和“冷”。“咽”字极为准确、生动:山中危石耸立,流泉自然不能轻快地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地穿行,仿佛痛苦地发出幽咽之声。用“冷”形容“月色”实在太妙: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涂抹在一片幽深的松林上,这情状岂能不“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二.强化诗歌形象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方面——写景,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两句的“诗眼”分别为“直”和“圆”。此联像一幅巨大的风景画,形象地描绘了塞外辽阔苍凉的景象。“直”字展现一种挺拔坚毅之美;落日之圆,衬托在万里戈壁背景之上,给人以苍茫之感。二字将直线之美与浑圆之美融为一体,画面壮观,他字确实难以替代。
  
  三.揭示诗歌主旨
  
  三江小渡
  [宋]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
  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此诗明白如话,名曰写“渡船”,实则写“交情”。“诗眼”可以是一个词“交情”,也可是一句“交情得似山溪渡”。全诗围绕“ 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四.关乎诗意准确
  
  “诗眼”又关乎诗意的准确性。据宋欧阳修《六一诗话》:“陈公畸得杜集,至蔡都尉‘身轻一鸟’下脱一字,数客补之。各云‘急’、‘落’、‘起’、‘下’,终莫能定。后得善本,乃是‘过’字。”只有“过”字能够恰到好处地与“轻”字相匹配,“过”字胜过前列几个字的地方正在它的质朴自然。“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蝴蝶飞来过墙去,应疑春色在邻家。”这是唐王驾写的《晴景》,宋王安石改后两句为“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除了易“蝴”为“蜂”,易“应”为“却”之外,炼字的关键就在于去“飞来”而改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动情地表现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齐己咏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枝”改为“一枝”,使“一枝”与“早”意丝丝入扣。齐己因此拜郑谷为“一字师”,传为佳话。
  新晴野望
  [唐]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此诗中,“诗眼”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耀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罗旭,教师,现居云南丽江。
其他文献
在创办人民满意的理想教育过程中,校园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对提高师生员工的凝聚力,培养良好的校风,培育“四有”新人等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载体,在此笔者就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点肤浅的认识,并简要介绍一下本校所进行的实践。    一.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具体体现在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
我们一群人  陆陆续续聚集到江边  在一个矶头上祭奠先人  平静的江面  浪头突然就涌起来了  过后舅舅说  当时他正在祭告舅母  我来看你了  就出现了浪头翻滚的场景  舅舅托她照顾  他的父亲母亲也就是我的外公外婆  他没有说  让舅母也照顾一下我的父亲  我一想也对头  父亲一辈子好闯荡  现在没有一块墓地需要他困守  他是逆流而上回了重庆老家  还是在大海上到处游荡  我想他都不会再守在一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文化品味和文学涵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的。写作,作为一种高度综合的语文能力,它不仅能体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展示学生内在丰富的精神世界和独特的个性特点,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它是学生作为“人”之个体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文字外化显现。“文学即人学”、“文品即人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让作文教学闪耀出人文光彩。  
练笔以其轻便、灵活、机动的特点,有着大作文无法比拟的优势,堪称作文教学的轻骑兵。多年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写练笔,高一、高二每天一篇,高三每周一篇,从不间断。我认为这样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特别是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一.感受生活    学生初写练笔时,总想写最有意义的事,总以为自己三点一线的生活极为枯燥单调,很少有什么离奇的有意义的事发生。这样每天为练笔苦思冥想,痛苦不堪。  我告诉学生
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概算得上是一个令人恐怖的名词,它意味着生命的终结,也标示着一个完全不为人所把握的而又无法直面的存在。除了如《聊斋志异》等少许鬼怪小说中,鬼具有人情味外,中国文学史上鬼总归是让人感到可怕的。鬼存在吗?“子不语:怪、力、乱、神”,儒家学说大概是“敬鬼神而远之”的,佛家学说和道家文化倒是常常以“鬼”来对人实行劝谕和警告。鬼,在西方宗教文化中被称做灵魂,远没有中国文化中那么多的恐怖、
语文即生活,这是大家熟知的。语文是一门植根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审美教育的情感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笔者强烈地意识到,要掌握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得提高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学生良好语文素养的形成,要求语文老师本身的语文素养必须处在较高的层面。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语文素养,才能将教
语文既是渗透文、理、情的基础学科,也是最能给人美的享受、情的感染、意的激发的学科。这些内在的情感美、意志美如果不用适当的方法去激发,去挖掘,就很难使学生能真切领悟作者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精神力量、意志品格、人格魅力和灵魂情操。如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进一步普及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保障。运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表现力的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语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原则    
众所周知,语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给人以审美的愉悦,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感操守,涵养人们的精神世界。新课程改革实施后,编入教材的课文,大都是文道合一、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因此语文教师理应根据学科特点,凭借语文课堂教学阵地,将德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使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教育学生。  一.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探究文章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  在课文中,有些词语句子看似平淡,可字里行间往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反复诵读,读多了,诗文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了。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不例外。但教学现实情况却是学生阅读感受课文的时间被老师讲解的时间完全挤占了,学生自主朗读体悟的过程被老师忽略了。我们缺少“等待”过程,而过分关注于自己“教学任务”的完成落实与否,这为失误之二。事实上,在朗读和背诵这两种与语言最亲密接触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最直接地体会到古代语言艺术的
如果老师问学生:现在学语文最怕什么?相信绝大多数学生会答:怕写作文。老师不要过分埋怨学生,其实学生的回答本身就暗显着老师教学中存在失误。学生怕作文表面上说是怕离题、怕无内容可写、怕没技巧、怕句子不通……实际上所有这些“怕”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全身心投入作文,爱上作文。学生并不缺乏爱,他们爱世上许多美好的东西,问题是他们还不成熟,认识事物还不深刻,没有找到美,这时老师的作用就必须凸显,引导学生去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