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数学是学校教学的一大重要科目,是学生提升数学能力、锻炼数学思维、为现实生活积累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做好初中数学教学,对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但是在实际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或学生的学习兴致不高,导致初中数学成为学生望而生畏”的科目。我认为,想要做好初中数学教学,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在于教师要有一个良好的课堂导入技巧。本文我就自身的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简要谈一下我对初中数学导入技巧的一点思考。
关键字:初中 数学 课堂 导入 技巧 策略
一、生活案例导入法
数学源于现实也用于现实,现实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可谓十分密切,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重对于生活案例的导人。比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时候,我就在教学之前给大家出了一个题目:校园的旗杆大家都经常看到,但是谁能计算一下它的高度呢?于是大家就讨论了起来,有的说找一根和旗杆一样长的木棍,棍子有多长,旗杆就有多高;有的说那样太麻烦,还不如把旗杆放倒直接量,也有人说可以根据旗杆上绳子的长度来计算……大家将各种方法都讲了出来,学习热情也都高涨起来,于是我就说: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但是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其实想要测量旗杆的高度很简单,只要一把直尺就够了!大家一听,都愣住了,难道用直尺一点点的去量吗?于是我就趁机引入当天的教学内容:学习了今天的三角函数,我们就知道怎么去测量了,以后就算是楼房的高度、铁塔的高度都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量……于是大家都很认真的开始听课了。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初中数学的很多知识都是在原来小学知识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学生们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往往比较熟悉,而初中数学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很难的知识点,所以如果使用原来的知识进行引导,就会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逐渐的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课堂。比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及推论是交点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在教学中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三、引导动手导入法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注重自己的讲解,而不关心学生的理解能力,我认为,教学中应该将师生的互动作为教学的一个大前提,同时也应该将学生的动手引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方法,以便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地位。比如在讲解角平分线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研究,怎么能画出角的平分线,有学生就直接用量角器测量,很快就画了出来,我就引导学生,如果没有量角器,还能怎么画呢?于是就有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性质(底边的中线即为顶角的平分线),以角的顶点为起点,在角的两边取等长点,然后连接,量取连接线的中点,将此点与角的顶点相连,底边的中线即为顶角的平分线,因此此线段即为角的平分线;还有学生先用圆规以角的顶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在角两边上画出两个交点,再以这两个交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分别画两条弧(在角内)相交,再用直尺连接交点和顶点,这条线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这样的导入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很多不同的方法,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交流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让课堂显得轻松愉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使用游戏导入法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坐标时,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让一个同学做原点,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v=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激学内涵丰富。
五、借助实验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讓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借助问题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例如,初中几何关于切线性质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先拿出一个圆纸片说:这是一个圆,当中去掉一个同心圆。一边说一边用手一捅,捅去中间的一个(事先做好的)同心圆,然后问学生:这个圆环面积多大?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使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再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段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对学生说圆环面积与右边这个圆的面积恰好相等。你们相信吗?为什么?从而激起学生研究切线性质、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
关键字:初中 数学 课堂 导入 技巧 策略
一、生活案例导入法
数学源于现实也用于现实,现实生活与数学的关系可谓十分密切,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十分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就特别注重对于生活案例的导人。比如在教学三角函数的时候,我就在教学之前给大家出了一个题目:校园的旗杆大家都经常看到,但是谁能计算一下它的高度呢?于是大家就讨论了起来,有的说找一根和旗杆一样长的木棍,棍子有多长,旗杆就有多高;有的说那样太麻烦,还不如把旗杆放倒直接量,也有人说可以根据旗杆上绳子的长度来计算……大家将各种方法都讲了出来,学习热情也都高涨起来,于是我就说:大家的方法都可以,但是有一种比较简单的方法,其实想要测量旗杆的高度很简单,只要一把直尺就够了!大家一听,都愣住了,难道用直尺一点点的去量吗?于是我就趁机引入当天的教学内容:学习了今天的三角函数,我们就知道怎么去测量了,以后就算是楼房的高度、铁塔的高度都可以使用这些方法来量……于是大家都很认真的开始听课了。
二、温故知新导入法
初中数学的很多知识都是在原来小学知识的基础上延伸而来的,学生们对于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往往比较熟悉,而初中数学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很难的知识点,所以如果使用原来的知识进行引导,就会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逐渐的跟随教师的节奏进入课堂。比如在讲切割定理时,先复习相交弦定理内容及证明,即圆内两条相交弦被交点分成的两条线段长的积相等。然后移动两弦使其交点在圆外有三种情况。这样学生较易理解切割线定理、推论的数学表达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叙述定理内容,并总结圆幂定理的共同处是表示线段积相等。区别在于相交弦定理是交点内分线段,而切割线定理及推论是交点外分线段、切线上定理的两端点重合。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的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掌握了证明线段积相等的方法。在教学中多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理解,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和学习兴趣。
三、引导动手导入法
很多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多注重自己的讲解,而不关心学生的理解能力,我认为,教学中应该将师生的互动作为教学的一个大前提,同时也应该将学生的动手引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方法,以便让学生感受到自身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地位。比如在讲解角平分线的时候,我就让学生自己研究,怎么能画出角的平分线,有学生就直接用量角器测量,很快就画了出来,我就引导学生,如果没有量角器,还能怎么画呢?于是就有学生根据等腰三角形的特性质(底边的中线即为顶角的平分线),以角的顶点为起点,在角的两边取等长点,然后连接,量取连接线的中点,将此点与角的顶点相连,底边的中线即为顶角的平分线,因此此线段即为角的平分线;还有学生先用圆规以角的顶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在角两边上画出两个交点,再以这两个交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分别画两条弧(在角内)相交,再用直尺连接交点和顶点,这条线就是这个角的平分线。这样的导入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学习到很多不同的方法,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交流学习的重要性,还可以让课堂显得轻松愉悦,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使用游戏导入法
游戏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手脑并用的协调能力。数学教学中如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把游戏引人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坐标时,可以设计一个玩坐标的游戏:用两根绳子构成坐标,让一个同学做原点,学生对应坐标、象限、直线v=x等都可以体现。原点可以变动,坐标也就随着变化。这一游戏活动简便易行激学内涵丰富。
五、借助实验导入法
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实践和认识螺旋上升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让学生通过实践去证明一个解释或推翻另一个解释。在教学中放手讓学生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去发现规律,主动认识。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印象会更深,掌握知识会更牢。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让学生从多种不同的感觉渠道同时往大脑输送相关的信息,有利于对相应的数学理论的认知和掌握。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可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这种引入新课的好处在于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克服懒惰思想,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实践活动,有利于诱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回答和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借助问题导入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思维从问题、惊讶开始。课堂教学中,适当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疑虑困惑,积极思考。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也认为,在学习时,教师最好不要把教学内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向他们提供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让学生有所发现。例如,初中几何关于切线性质的教学可以这样导入:教师先拿出一个圆纸片说:这是一个圆,当中去掉一个同心圆。一边说一边用手一捅,捅去中间的一个(事先做好的)同心圆,然后问学生:这个圆环面积多大?教师拿出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细棒放在圆环内,使它恰好既是外圆的弦,又是内圆的切线。再把细棒从中间折断,以其中一段为半径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并对学生说圆环面积与右边这个圆的面积恰好相等。你们相信吗?为什么?从而激起学生研究切线性质、探求问题答案的强烈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