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保证朗读训练时间,注重朗读方法指导,变换朗读训练形式,就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学习的方法,学会思考,最终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 朗读训练 时间 方法 形式
朗读具有理解文章内容、检查理解水平、体现阅读能力、发展有声语言的作用,是规范语言、推广普通话的有效手段。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通过读“可以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下工夫,使读者移情动容”。这说明了朗读的作用是何等之大。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稳定,正是大声朗读才能使得他们集中精力,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儿童熟悉的口语形式。因此,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一、保证朗读训练时间
教师备课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找出实现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大限度的知识信息量,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三顾茅庐》这一课,刚开始我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结果怎样”等问题,让学生各自轻声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想,很快就基本掌握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精讲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对话描写及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让学生自由而有感情地练读,再选学生示范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总结阶段,我又让学生完整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的内涵,感受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总之,这节课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朗读方法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并有明确的要求:低年级阶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阶段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级阶段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让学生“读得正确”抓起。应要求学生发音准,不念错,不添字漏字,每个字的发音要清晰、响亮,特别要注意不唱读。其次,在读准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符号的习惯。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及语气。此外,教师还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奏、速度和重音。
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朗读的质量就必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要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投入,好像演员要进入角色一样,要把自己当作文中作者,要能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意境展示出来。
朗读《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就要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香港的一名学生,把当时欢迎的热闹场面以及人们欣喜若狂的心情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进一步让人感受到香港回归给香港人民带来的兴奋和激动。
三、变换朗读训练形式
在一堂语文课中,如果总是单一地齐读或是自由读,学生势必乏味。倘若变换多种形式,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上读的形式可以有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赛读和配乐读等。
学习《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充分地感悟了本文的内容后,我播放一段悲伤的音乐,制造一种悲伤、思念的情境,让学生在此种氛围之下朗读课文,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效果非常好。一些情感丰富的学生甚至是含着泪读完全文的。配乐朗读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朗读方式。一是音乐易调动他们的情绪,二是像许多学生说的:音乐伴着读书是一种享受。还有,教师范读如果读得投入、声情并茂,也可以拨动学生朗读琴弦,引起共鸣。有的教师把语文活动扩展到课外,组织朗诵比赛、演课本剧、举办故事会等,通过课内外结合,以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水平线上主动练习,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能够逐步把文章那些包含喜怒哀乐的情感表露出来,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了。
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 朗读训练 时间 方法 形式
朗读具有理解文章内容、检查理解水平、体现阅读能力、发展有声语言的作用,是规范语言、推广普通话的有效手段。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通过读“可以传出文字的情趣,畅发读者的感兴”,“在抑扬顿挫表情传神方面多下工夫,使读者移情动容”。这说明了朗读的作用是何等之大。从心理学角度看,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稳定,正是大声朗读才能使得他们集中精力,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儿童熟悉的口语形式。因此,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一、保证朗读训练时间
教师备课要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找出实现教学目标最有效的途径,要以最简洁的语言传递最大限度的知识信息量,课堂上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有充分的时间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三顾茅庐》这一课,刚开始我让学生围绕“为什么要三顾茅庐、怎样三顾茅庐、结果怎样”等问题,让学生各自轻声朗读课文,学生边读边想,很快就基本掌握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在精讲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注意文中的对话描写及神态、语言的细节描写,让学生自由而有感情地练读,再选学生示范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总结阶段,我又让学生完整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的内涵,感受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的品质。总之,这节课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注重朗读方法指导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并有明确的要求:低年级阶段“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年级阶段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高年级阶段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从让学生“读得正确”抓起。应要求学生发音准,不念错,不添字漏字,每个字的发音要清晰、响亮,特别要注意不唱读。其次,在读准的同时,还应让学生养成边读边看标点符号的习惯。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作用,读出合理的停顿及语气。此外,教师还必须注意引导学生读出句子的节奏、速度和重音。
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提高朗读的质量就必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要使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让学生投入,好像演员要进入角色一样,要把自己当作文中作者,要能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意境展示出来。
朗读《我给江主席献花》一文,就要设身处地把自己当作香港的一名学生,把当时欢迎的热闹场面以及人们欣喜若狂的心情通过感情朗读表现出来,进一步让人感受到香港回归给香港人民带来的兴奋和激动。
三、变换朗读训练形式
在一堂语文课中,如果总是单一地齐读或是自由读,学生势必乏味。倘若变换多种形式,学生定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上读的形式可以有齐读、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赛读和配乐读等。
学习《在大海中永生》这篇课文时,在让学生充分地感悟了本文的内容后,我播放一段悲伤的音乐,制造一种悲伤、思念的情境,让学生在此种氛围之下朗读课文,以情激情,感染学生,效果非常好。一些情感丰富的学生甚至是含着泪读完全文的。配乐朗读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一种朗读方式。一是音乐易调动他们的情绪,二是像许多学生说的:音乐伴着读书是一种享受。还有,教师范读如果读得投入、声情并茂,也可以拨动学生朗读琴弦,引起共鸣。有的教师把语文活动扩展到课外,组织朗诵比赛、演课本剧、举办故事会等,通过课内外结合,以多种多样的训练形式,促使学生在不同的水平线上主动练习,各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样得法于课内,增益于课外,能够逐步把文章那些包含喜怒哀乐的情感表露出来,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水到渠成了。
阅读教学中强化朗读训练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就能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最终提高学生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