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腔内后装放疗在直肠癌治疗中对肿瘤的根治、外照射后补量以及提高局部控制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如何能准确提高肿瘤局部射线剂量的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最大程度减轻肠道损伤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为此笔者研制了"腔内后装放疗保护器"(已获专利),并在临床应用中收到较好效果[1],现就其使用中的质量控制做如下探讨。
【机 构】
:
832008,石河子,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832008,石河子,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832008,石河子,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放疗科,832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腔内后装放疗在直肠癌治疗中对肿瘤的根治、外照射后补量以及提高局部控制率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如何能准确提高肿瘤局部射线剂量的同时保护周围正常组织、最大程度减轻肠道损伤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为此笔者研制了"腔内后装放疗保护器"(已获专利),并在临床应用中收到较好效果[1],现就其使用中的质量控制做如下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 观察Ⅰ、Ⅱ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化疗加调强放疗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 108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均行肿瘤扩大切除及腋窝淋巴结清扫的保乳术,大部分患者瘤床放置银夹标记.术后采用NE(诺维本+表阿霉素)或TE(紫杉醇+表阿霉素)或CEF(环磷酰胺+表阿霉素+氟尿嘧啶)方案化疗6周期.化疗后全乳接受调强放疗50 Gy分25次,瘤床电子线补量10 Gy分5次.ER/PR阳性的患者均给予三苯氧胺为主的内分泌治
食管癌侵及气管是晚期食管癌严重并发症之一,其长期营养不良及转移均是手术切除禁忌证.因此在保证患者气道通畅前提下,对其行同期放化疗是目前主要治疗方法之一。
放疗是宫颈癌的有效治疗方法,掌握好方法及剂量控制,可提高治愈率,减少放射性直肠炎及膀胱炎的发生率.采用何种放疗方法及剂量才能得到较好治疗效果并尽量减少直肠及膀胱并发症的产生.为此笔者对1998年1月至2001年12月首次放疗的80例宫颈癌患者进行了两种放疗方法的比较研究。
放化联合治疗作为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策略是基于Intergroup 0099临床试验的结果[1].其临床试验的联合方案是在放疗中同期顺铂(DDP)化疗3次,放疗完成后用顺铂+氟尿嘧啶(5-Fu)辅助化疗3次。
目的 观察图像引导放疗(IGRT)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近1年内采用IGRT的58例肺癌病例,其中左肺癌22例,右肺癌30例,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5例,椎体转移1例.比较摆位前后IGRT数据,比较大体肿瘤体积(GTV)在IGRT图像与模拟定位CT图像的变化.结果 摆位误差在x、y、z轴上分别为(0.02±0.26)、(-0.14±0.49)、(-0.13±0.27)cm和旋转轴上的分别为-0
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 kinase,P13K)参与多种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功能,其异常表达与肿瘤细胞放射抵抗有关。笔者通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敲低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中P13Kp85的表达,探讨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变化。
目的 探讨肝动脉插管栓塞化疗(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疗(3DCRT)治疗Ⅱ期原发性肝癌的疗效.方法 81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36例采用TACE联合3DCRT,B组45例采用单纯TA-CE.比较两组近期疗效,1、2、3年生存率及死亡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及毒副作用.结果 随访率为100%,随访时间满1、2、3年者分别为55、19、6例.A组有效率为72%,B组为60%(X2=1.32,P>0.05).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放射生物模型的特性,以寻求评价乳腺癌放疗计划合理的放射生物模型.方法 比较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和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的NTCP两种模型和TCP四种模型,计算相同DVH数据所得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同一模型中,输入DVH数据的形式、参数的选择等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假设全肺平均照射30 Gy剂量时,NTCP-RSM模型预测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32%,NTCP-Lyman模型预测的为54%.
以CT模拟定位图像为基础随机选取2001年7月至2007年6月行术后IMRT的73例乳腺癌患者,通过内乳动静脉区勾画对内乳淋巴结的深度和宽度进行了测量,为靶区勾画和放疗计划制定提供借鉴。
肿瘤控制概率(TCP)与正常组织并发症概率(NTCP)是肿瘤放疗过程中首要考虑的问题,提高前者、降低后者是理想的放疗模式.尽管放疗技术不断发展、放疗设备不断更新,但放射性肺损伤仍然是胸部放疗最常见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