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如何形成:现象学视角下对《第二性》的时间性解读

来源 :陇东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zha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为女性主义的时间现象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波伏娃在《第二性》第二卷中主要讨论了女性的个体生命历程,揭露了“女人的形成”与“时间”的关系;她指出时间是女性生存和从属地位形成的基本结构.“女人”随着时间而慢慢“形成”,女性的从属社会地位并非由先天的生理特征和身体素质而决定,而是时间的积淀和世俗的定义使然.因此,波伏娃的叙述阐明了性别形成与时间性是紧密纠缠在一起的,她的叙述揭示了特定的时间体验是构建女人“他者化”的基本结构,进而逐渐构造了她们受压迫的被动局面.
其他文献
大数据时代,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程中的个人隐私保护面临更大挑战.以新冠疫情为例,在抗击疫情中,既要满足公众防疫的信息需要,也要保护相关人员的隐私权益.通过558份问卷调查,同时结合网络文本分析,分析了公众在突发新冠疫情中的信息需求、隐私关注与政策影响三方面因素的观点,分析疫情下平衡公众知情与个人隐私保护的策略.建议完善疫情信息发布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统一信息公开平台,制定数据公开标准,建立隐私泄露救济机制,加强隐私保护的宣传和认识,以在保护公众知情权的前提下,做好个人隐私权益保护.
抗战时期的国共关系研究始终是抗日战争史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关系的发展与演变则影响着整个抗战局势.近四十年来大陆学者对抗战时期国共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然蔚为大观,主要侧重于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在全时段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历次谈判以及具体事件与国共关系等相关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开阔了视野.梳理已发现成果,尚有研究空间,如在史料的挖掘与整理、有关具体历史事件研究细节方面的把握以及研究方法的更新等方面还有可探研的空间.
运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现代汉语语料库)内的相关语料,对近义词“但是”与“可是”这两个词从语法意义、句法和语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归纳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习得过程中的偏误类型,并尝试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2021年5月11日,格非在陇东学院作了“文学与情感”的学术演讲,演讲围绕情感变迁的历史、文学记录情感的方式、审美经验重构与地方性等诸多问题,重思当代作家如何寻找应对时代发展的文学抒情形式,如何重建文学与情感的关联.该演讲对中国叙事传统的重新阐发和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形式的深切体悟,反映了先锋作家格非自觉建构审美主体与艺术形式、自觉反思现代主义艺术合理路径的心路历程.
延安文艺座谈会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价值标准和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的中国军事文学蓬勃发展,尤其是其中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普通军民抗争生活的典范性作品值得一读.作品中塑造的理想主义英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反思和教育意义.将以“十七年”军事文学发展脉络为线索,以红色经典作品为文本,对比分析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挖掘“十七年”军事文学中“红色经典”的英雄形象本质特征,探究新时期下的“英雄魂”,为现今人们普遍存在的精神匮乏提供正确的价值观和信仰,提升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