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政治老师总是习惯于照本宣科地倡导教材中的主流思想。殊不知,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的中学生,我们的讲授越严谨,学生的情绪就越抵触。学生认为老师根本不了解他们,甚至觉得老师很虚伪。即使老师讲得再有道理,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什么用呢?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认为,老师不妨把自己当做心理咨询师,运用一些心理咨询策略,走进学生的内心,让学生因为老师的尊重和理解而理性地思考,辩证地分析,明智地选择。我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思考,建议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可以适当运用以下心理咨询策略。
第一,倾听策略。
一般的课堂教学,老师往往比较注重讲,而忽视听的作用。而心理咨询非常重视倾听的过程。所谓倾听,就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来访者传达“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的信息。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倾听学生,也许效果比你讲得口干舌燥要好得多。
在倾听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倾听的技巧,要认真、有兴趣、全神贯注、设身处地的倾听,并适当表示理解,不要随意进行评价。不仅要听懂学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应该听懂学生没有表达出来的弦外之音。不排斥,不歧视,要把自己放在学生位置上思考,鼓励其宣泄自己的情绪,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例如,我在讲《生活与哲学》中有关人生价值观时,提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就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嘀咕了一句:“那是傻子!”我就顺势请同学起来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包括那位学生。有的学生说到自己身边的人所作所想都是在谋求个人利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的学生谈到人在为个人谋利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做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二者并不矛盾;还有的学生说到谋求个人利益而不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就是不劳而获的人,轻则是不道德的,是受到社会谴责的行为,重则是违法的,是受到法律制裁和打击的行为;更有学生提到贡献多于索取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值得大家尊敬和赞美的人,只有更多这样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就这样,在我的倾听中,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从内心真正理解到人生价值的本质所在,这比老师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询问策略。
高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各种社会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受自身阅历和知识水平的制约,他们对某些现象还不能正确鉴别,认识上容易走进误区,缺乏理性,有时甚至走极端,干扰课堂教学的胜利进行。这时可采用心理咨询中适当的询问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事情的真相,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我在讲《政治生活》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提到党的先进性,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有学生就说是骗人的,甚至说没有一个共产党员不腐败。面对学生的质问,我没有随意打断他的发言,没有立即纠正,而是让他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听他说完后,我首先对他关注社会现象表示了肯定,这也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接着追问他是否完全了解事实的真相,得知他是听身边的某些人讲的。于是我就和学生进一步探讨如何对待那些道听途说的信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分清主流和支流。我注意到这个学生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而且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
第三,价值中立策略。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多数都有确定的价值标准,老师往往会站在政治的高度用这种标准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言行做出价值判断,以褒扬正气,贬抑歪风。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明学生在内心并没有真正接受。这时可以运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策略,对学生的行为不加评价,并且从情感上表示理解,让学生敢于向你倾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在掌握了情况之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利害关系,让其做出明智的选择。
第四,保密性策略。
当学生向你敞开心扉时,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这就是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策略。要注意处理好隐与显的问题,一些敏感的问题当隐则隐,特别是涉及学生深层次心理活动。要掌握好处理问题的火候,知道哪些问题只限于本人和当事人知道,哪些问题可以公开。例如,在一次谈话中,有位男生向我透露他有一个交往两年的女朋友,并叮嘱我要给他保密。马上就要高考了,如何才能促使他全力以赴备战高考呢?我没有请家长,而是经常性地“关照”他:上课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下课当面批改他的作业,自习课时不时在他面前站一站,以提醒他最后关键时刻“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最后高考他如愿上了一本线,对于我对他的“关照”不但没有反感,反而非常感激。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咨询策略,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不仅会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会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优秀的心理品质。为了这个目标,我将继续探索,努力成长为一名兼具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咨询技能的复合型教师!
第一,倾听策略。
一般的课堂教学,老师往往比较注重讲,而忽视听的作用。而心理咨询非常重视倾听的过程。所谓倾听,就是指咨询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向来访者传达“我正在很有兴趣地听着你的叙述,我表示理解和接纳”的信息。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倾听学生,也许效果比你讲得口干舌燥要好得多。
在倾听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倾听的技巧,要认真、有兴趣、全神贯注、设身处地的倾听,并适当表示理解,不要随意进行评价。不仅要听懂学生通过语言、表情、动作所表达出来的东西,还应该听懂学生没有表达出来的弦外之音。不排斥,不歧视,要把自己放在学生位置上思考,鼓励其宣泄自己的情绪,帮助其澄清自己的想法。
例如,我在讲《生活与哲学》中有关人生价值观时,提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就听到有学生在下面小声地嘀咕了一句:“那是傻子!”我就顺势请同学起来谈谈自己的真实想法,包括那位学生。有的学生说到自己身边的人所作所想都是在谋求个人利益,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有的学生谈到人在为个人谋利的同时,也在为社会做贡献,推动社会的发展,二者并不矛盾;还有的学生说到谋求个人利益而不为社会做贡献的人,就是不劳而获的人,轻则是不道德的,是受到社会谴责的行为,重则是违法的,是受到法律制裁和打击的行为;更有学生提到贡献多于索取的人是高尚的人,是值得大家尊敬和赞美的人,只有更多这样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就这样,在我的倾听中,学生一步一步深入,从内心真正理解到人生价值的本质所在,这比老师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
第二,询问策略。
高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各种社会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受自身阅历和知识水平的制约,他们对某些现象还不能正确鉴别,认识上容易走进误区,缺乏理性,有时甚至走极端,干扰课堂教学的胜利进行。这时可采用心理咨询中适当的询问方式,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了解事情的真相,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例如,我在讲《政治生活》有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时,提到党的先进性,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有学生就说是骗人的,甚至说没有一个共产党员不腐败。面对学生的质问,我没有随意打断他的发言,没有立即纠正,而是让他充分阐述自己的想法。听他说完后,我首先对他关注社会现象表示了肯定,这也是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素质。接着追问他是否完全了解事实的真相,得知他是听身边的某些人讲的。于是我就和学生进一步探讨如何对待那些道听途说的信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如何分清主流和支流。我注意到这个学生的情绪逐渐缓和下来,而且在以后的课堂上注意力更加集中。
第三,价值中立策略。
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多数都有确定的价值标准,老师往往会站在政治的高度用这种标准要求学生,对学生的言行做出价值判断,以褒扬正气,贬抑歪风。但是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说明学生在内心并没有真正接受。这时可以运用心理咨询中的价值中立策略,对学生的行为不加评价,并且从情感上表示理解,让学生敢于向你倾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老师在掌握了情况之后,再和学生一起分析利害关系,让其做出明智的选择。
第四,保密性策略。
当学生向你敞开心扉时,一定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这就是心理咨询中的保密性策略。要注意处理好隐与显的问题,一些敏感的问题当隐则隐,特别是涉及学生深层次心理活动。要掌握好处理问题的火候,知道哪些问题只限于本人和当事人知道,哪些问题可以公开。例如,在一次谈话中,有位男生向我透露他有一个交往两年的女朋友,并叮嘱我要给他保密。马上就要高考了,如何才能促使他全力以赴备战高考呢?我没有请家长,而是经常性地“关照”他:上课叫他起来回答问题,下课当面批改他的作业,自习课时不时在他面前站一站,以提醒他最后关键时刻“此时不搏,更待何时”?最后高考他如愿上了一本线,对于我对他的“关照”不但没有反感,反而非常感激。
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运用心理咨询策略,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不仅会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还会使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从而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优秀的心理品质。为了这个目标,我将继续探索,努力成长为一名兼具思想政治课教学与心理咨询技能的复合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