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习内驱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

来源 :飞·素质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19830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对学生个体进行数学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营造良好氛围,进行有效目标引领,创设有意义的教学情境和引入竞争机制等策略,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自已产生要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动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习内驱力 作用 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必须有志于学,乐于学,才能取得优良的学业成绩。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对数学没有较清晰的认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数学学业成绩不理想,甚至出现厌学现象。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校乃是启发学生智慧的场所而不只是教学生学习的地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心理素质,挖掘心理潜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实践证明,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对学生个体进行数学学习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自已产生要学习数学、学好数学的愿望和动力。
  一、数学学习内驱力对数学学习的作用
  数学学习内驱力不仅对数学学习行为起着驱使和维持的功能,而且还直接关系到数学学习的效果。能够促使学生进入数学学习状态,自觉主动地进行各种数学学习活动。当学生有了数学学习的需要,产生了数学学习内驱力,获得了数学学习动机后,就会在数学学习前做好准备,集中精力在数学学习上,从而较容易启动其数学学习行为,更好地集中注意,产生继续而深入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克服困难的力量,进而加速新的数学学习过程的进行,提升学习效率。
  二、激发初中生数学学习内驱力的对策
  1、营造良好氛围,激发数学学习内驱力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一种充满心理安全感的课堂气氛。”由此可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对教学的最终效果起着重要的外力引导和强化作用。师生之间相互的、良好的感情基础会加深课堂对学生的吸引力以及对教学内容的积极性,也会成为师生共同进步、焕发生命活力的内驱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构建自由化、轻松化的课堂氛围,将课堂变成孩子们自由奔放的乐园,巧妙将数学学习的知识渗透到课堂中,提高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互动性教学的主观意愿,让学生有学的热情和学的兴趣,产生“思”和“言”的愿望,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的知识。
  2、有效目标引领,激发数学学习内驱力
  明确教学目标,可以及时将学生好奇心转移到教学任务和控制目标上来,诱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激发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制定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注意根据教材内容定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项的达标要求。
  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相似形三角形的相关性质,并能利用相似形的相关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探索,以知识的逐渐深化推动学生的学习,并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用之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站在一个系统的高度来认识、掌握知识,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有效的纳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③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体会学习知识的快乐。
  并且把这些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教学目标组成一个整体,做到在教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个方面得到协调发展,全西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数学学习内驱力
  教学中,适时地创设和谐、愉悦的求知情景,激发学生乐学、爱学数学的内驱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学习“频率与概率”这一节时,可以先和同学作如下小游戏:老师拿一枚硬币,竖直向上抛出,让同学猜正反面朝上;或是老师拿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放一些玻璃球,等大,颜色各异,让同学摸球,看摸出什么颜色的球;再或者,老师拿一副扑克牌,让学生随便抽,看抽出什么花色的牌。也可以玩这样游戏,老师拿一纸盒,让同学在一定距离向内扔粉笔头,投进去的有意外惊喜或奖励,让同学们观察一下,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投进?这说明什么?通过小游戏的方式设置课堂教学情境,增加了本课的趣味性,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对数学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有效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驱力。
  另外,初中生都有争强好胜的性格,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经常用一些竞赛的方法让学生解答有关题目,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引入竞争机制,激发数学学习内驱力
  在教学中引进竞争机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1)合作学习时,引入竞争
  教学中开展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组内以合作为主,组间以竞争为主,竞争与合作相伴进行,使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小组竞争充分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形成积极进取的学习氛围,能激励每一个学生在合作中主动去探索数学,动脑思考,发表见解,善于倾听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在小组交流、合作中达到共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实现数学学习效率的最大化的目的。
  (2)课堂练习时,引入竞争
  课堂练习的设计,一方面要注意从实效出发,对练习的层次、练习的方式等做科学安排外,另一方面要利用小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适时、适地的安排一些游戏性、竟赛性的练习,是增强练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一些教学任务比较少,学生容易理解,但又比较重要,需要大量练习进行强化训练才能掌握好的时候,如有关单一的运算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开火车小组比赛”等各种游戏性、竞赛性的练习,既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又让学生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美]Dale Scott Ridley.自主课堂.沈湘秦,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2]劉文焕中学生学习内驱力形成的策略教学与管理2011.6
其他文献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的育成及其“三系”配套与光温敏不育材料的发现,使大豆杂种优势的利用成为可能。但是,杂交大豆的大规模生产和利用仍存在很大的困难,主要是大豆的自然异交结荚率低。这起因于大豆花器小,花多,花粉粘重,花朵开放时翼瓣和龙骨瓣紧紧包住雄蕊和柱头,花药和柱头不外露,异花间的昆虫传粉及风媒传粉难以进行,且易落花落荚等。开花授粉问题就成为制约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本研究以不同生态类型大豆材料
【摘 要】对课堂进行有序的管理,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由于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中职学生进校初期,不同程度表现出一种学习兴趣不浓、进取心不强、自卑心明显等特征。许多学生是带着一种失落和无奈来就读的,他们对自己的前途非常迷茫,找不到發展的方向。尤其在英语课上,大部分学生觉得英语课枯燥乏味、太难学,根本不愿意听英语课,让英语教师陷入只有少数学生抬头听讲、自己唱独角戏的尴尬局面。那么,该如何消除学生对
氮肥是影响水稻产量最敏感的因素。目前,氮肥投入量过高,氮肥利用率低是我国水稻生产中突出的问题。本研究试图通过观测叶片颜色来确定水稻的需肥状况,提出一套新的施肥方案—实地氮肥管理模式(SSNM),并研究在该施肥模式下的水稻产量、氮肥利用率和生长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高产水稻需氮供氮的叶色诊断指标叶绿素测定仪(SPAD)测定值与叶片绿素含量(g·m-2)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叶色卡(LCC)读数与SPA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技术快速发展,虚拟现实技术为人们的感官带来多样化的体验。目前虚拟现实动画运用于众多领域,主要是在培训、教育等行业,将这种技术运用于动画创作还是比
寿州窑陶瓷器再研究的现代意义不仅把其看做是一种为实用而制作成有用的"器",还要用一种造型意识上的"道"来诠释其时代精神本质,通过对寿州窑陶瓷器的造型语言以及装饰艺术等
春暖花开,夏日炎炎,又是一个三年,三年一轮回。眼看着即将毕业的小家伙们,总有许多的不舍。小家伙们纯真可爱,脑袋瓜里总有很多奇思妙想。他们总爱把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表现出来。  情景初现:好玩心性,鼓胀的肚子  记得在中班一次户外活动中组织孩子们玩球。有的孩子在拍球,有的孩子在踢球。一个小身影从我面前闪过。怎么回事?好象有些不对劲。我喊道:“洋洋,你过来一下。”走近一看,原来小家伙把皮球塞到了衣服里,
期刊
本研究在大田栽培条件下,选取通辽地区近些年来常用的67份自交系品种和19份杂交系品种作为材料,在两个肥力水平下,研究其敏感度,源库性状的变化,采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研究库
离子束生物工程技术是一种新的生物技术,它通过离子束注入生物细胞,来研究其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理,用于诱变育种和基因工程等方面。1986年首次将离子束注入技术应用于诱变育种,通过离子束注入诱变,在多种植物、微生物中已获得各种不同类型的突变体。但是,离子注入对细胞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离子的穿透能力很弱,离子能否进入生物细胞及诱发基因发生突变仍然是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氮离子束注入棉花花粉引起的生物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实验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仅把实验当作是得出结论的手段,没有发挥其应有功能,存在着教学观念陈旧、实验设备落后、化学实验的探究性不强及忽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等问题。因此不断优化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用实验来激发、培养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和动手实验能力,让学生萌发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