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蒲镇新中中学贵州遵义563000)
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认为难教,教学时间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少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所说:“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必须要改变这种老师一统课堂的局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为此,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试行了讨论式教学方法,而且,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方法来进行讨论式的教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就此分别介绍一下:
一、评论法
这就是发动学生对教材品头论足,要求人人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话可以不多,但要发表。这样,因为人人要评论,所以每个学生都要开动脑筋,因为人人要发表,所以每个学生都成了分析课文的“老师”。学生的积极性由此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而青少年学生的发表欲也得到了满足。这样的结果是死水一潭的局面顿时被生动活泼的气象取而代之。而且通过人人评论,互相讨论,集思广益,使教材得到了充分透彻的剖析,思想内容得到了深入全面的理解,让学生在愉快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了语文能力(阅读、思考、分析、综合、表达)的培养。在评论中,不少同学语言生动活泼,且不乏闪光点,使全体师生获益匪浅,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课文《孔乙己》中所表现的社会和人物,即使是初三的学生,也是陌生的。鲁迅的作品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喝微 需要老师作适当的介绍和分析,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讨论式的教学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恩尼古丁作用,而绝非“放养式”。相反,对老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全面深入的备课,巧妙的引导 艺术,临场的应变能力,以及恰到好处的总结等等。
教师在介绍了《孔乙己》的时代背景和分析了人物形象后,要求学生进行评论。这时的评论可以起到总结课文、加深理解的作用。虽和课前的评论不同,但此时气氛同样热烈,发言同样踊跃。
有同学说:“孔乙己是一个迂腐、好喝懒做的读书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真是又可怜又可悲。”
有的说:“孔乙己的影子好像在我们身上和社会上也有,如‘读书做官’、‘惟有读书高’以及‘好喝懒做’等。”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荡涤封建思想的流毒。
这样的分析已从课文到自己,从昨天到今天,可以说,已入佳境,完全达到了教学目的。最后甚至有学生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总结道:“《孔乙己》是鲁迅射向封建主义胸膛里的又一颗子弹,是掷向封建制度心脏的又一把匕首。”把鲁迅作品的反封建的思想意义也作了恰到好处的理解。当然,在评论 也有不同意见,如有位同学说:“孔乙己好喝懒做,不去营生,却去偷窃,不值得同情。”有不同意见是好事,正好可以引起讨论,解决疑难,深入挖掘。孔乙己作为一个非正面的典型,学生有这样的看法也无可非议。在讨论中,教师应该做作鼓励肯定,并拣出闪光点,但也应多作引导。
总之,评论法是讨论式教学中行之有效饿一种教学方法:它使学生从单纯的受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这不仅符合教学规律,而且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二、提问法
毛泽东在总结十大教育法使,其中有一种就是“提问法”。我在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中,深感“提问法”对打破教师“满堂灌”、引发学生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明显的。下面我就以教学《小橘灯》时,用“提问法”引发学生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实例来说明。在让学生认真的自读一遍《小橘灯》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什么年代的事?”一些学生愕然了。因为课文中只有“十几年前”和“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的叙述,并没有具体的年代。有一个学生举手答道:“是1945年。”“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文章是1957年写的。课文中有一句话。十二年过去了,所以是1945年。”我表扬了这个同学的回答,学生们更集中了注意力。我接着问:“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补充教材的课文同年代?”“和毛主席写《愚公移山》同年代。”“那么,请同学阐述了“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历史背景。这样的回答既复习了旧课,又为新课介绍了背景,一石二鸟。《小橘灯》是学生很喜欢的课文,因为里面有一个和学生年龄相仿的姑娘。这又是一篇比较容易读懂的记叙文,怎样使学生不停留在表面,能深入理解课文深刻的思想意义呢?提问便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讨论,集思广益,优化课堂教学的好方法。时代背景已经了解了,我接着又抓住“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提出一系列问题,触发大家的讨论。先提有趣的:“‘小橘灯’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做的?”许多手都举起来了,因为这个题目不难,学生按照课文的描述详细的作了介绍。然后再提不易的题目,先易后难。“你们做过吗?”我问。同学们笑了起来,谁也没做过。我又问:“‘小橘灯’为什么用橘皮来做呢?”这一问题既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几乎每个同学都投入进去,热烈地讨论了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竞归纳出六点:1.就地取材;2.安全;3.可挡风雨;4.给蜡烛头作依托;5.美观;6.表现了小姑娘的灵巧。
这样的答案就渐入佳境,从小橘灯引出了小姑娘,从小橘灯的灵巧引出了小姑娘的灵巧,从小橘灯在“黑暗潮湿山路上”的灿烂光芒引出了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导入了文章的主题。就这样,通过“提问法”,“小橘灯”的象征意义,通过“小橘灯”表现出的小姑娘和革命者的精神以及追求光明的信念,在学生积极的投入和热烈的讨论中,在课堂因“群言堂”而被优化的气氛中被大家所认识,教学目的的得到落实,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
当前,九年义务教育的的这套初中语文教材,有不少老认为难教,教学时间不够用,依然满堂课都在讲解,使学生很少有读、写、少思和讲的训练机会。正如教育专家钱梦龙所说:“注入式”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大敌,至今却没有绝迹。所以必须要改变这种老师一统课堂的局面,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讨论式的课堂教学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为此,笔者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试行了讨论式教学方法,而且,在实践中探索了多种方法来进行讨论式的教学,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就此分别介绍一下:
一、评论法
这就是发动学生对教材品头论足,要求人人发表自己的一点看法,话可以不多,但要发表。这样,因为人人要评论,所以每个学生都要开动脑筋,因为人人要发表,所以每个学生都成了分析课文的“老师”。学生的积极性由此被极大地调动起来,他们的聪明才智也被充分地发挥出来,而青少年学生的发表欲也得到了满足。这样的结果是死水一潭的局面顿时被生动活泼的气象取而代之。而且通过人人评论,互相讨论,集思广益,使教材得到了充分透彻的剖析,思想内容得到了深入全面的理解,让学生在愉快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了语文能力(阅读、思考、分析、综合、表达)的培养。在评论中,不少同学语言生动活泼,且不乏闪光点,使全体师生获益匪浅,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课文《孔乙己》中所表现的社会和人物,即使是初三的学生,也是陌生的。鲁迅的作品深沉含蓄,耐人寻味。喝微 需要老师作适当的介绍和分析,发挥教师应有的主导作用。讨论式的教学体现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学习的恩尼古丁作用,而绝非“放养式”。相反,对老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更全面深入的备课,巧妙的引导 艺术,临场的应变能力,以及恰到好处的总结等等。
教师在介绍了《孔乙己》的时代背景和分析了人物形象后,要求学生进行评论。这时的评论可以起到总结课文、加深理解的作用。虽和课前的评论不同,但此时气氛同样热烈,发言同样踊跃。
有同学说:“孔乙己是一个迂腐、好喝懒做的读书人,他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真是又可怜又可悲。”
有的说:“孔乙己的影子好像在我们身上和社会上也有,如‘读书做官’、‘惟有读书高’以及‘好喝懒做’等。”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荡涤封建思想的流毒。
这样的分析已从课文到自己,从昨天到今天,可以说,已入佳境,完全达到了教学目的。最后甚至有学生用非常形象的语言总结道:“《孔乙己》是鲁迅射向封建主义胸膛里的又一颗子弹,是掷向封建制度心脏的又一把匕首。”把鲁迅作品的反封建的思想意义也作了恰到好处的理解。当然,在评论 也有不同意见,如有位同学说:“孔乙己好喝懒做,不去营生,却去偷窃,不值得同情。”有不同意见是好事,正好可以引起讨论,解决疑难,深入挖掘。孔乙己作为一个非正面的典型,学生有这样的看法也无可非议。在讨论中,教师应该做作鼓励肯定,并拣出闪光点,但也应多作引导。
总之,评论法是讨论式教学中行之有效饿一种教学方法:它使学生从单纯的受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从学习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者。这不仅符合教学规律,而且教学效果也是显著的。
二、提问法
毛泽东在总结十大教育法使,其中有一种就是“提问法”。我在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实践中,深感“提问法”对打破教师“满堂灌”、引发学生的讨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是明显的。下面我就以教学《小橘灯》时,用“提问法”引发学生讨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实例来说明。在让学生认真的自读一遍《小橘灯》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这是什么年代的事?”一些学生愕然了。因为课文中只有“十几年前”和“一个春节前一天的下午”的叙述,并没有具体的年代。有一个学生举手答道:“是1945年。”“你怎么知道的?”“因为文章是1957年写的。课文中有一句话。十二年过去了,所以是1945年。”我表扬了这个同学的回答,学生们更集中了注意力。我接着问:“和我们学过的哪一篇补充教材的课文同年代?”“和毛主席写《愚公移山》同年代。”“那么,请同学阐述了“国民党反动派黑暗统治,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的历史背景。这样的回答既复习了旧课,又为新课介绍了背景,一石二鸟。《小橘灯》是学生很喜欢的课文,因为里面有一个和学生年龄相仿的姑娘。这又是一篇比较容易读懂的记叙文,怎样使学生不停留在表面,能深入理解课文深刻的思想意义呢?提问便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讨论,集思广益,优化课堂教学的好方法。时代背景已经了解了,我接着又抓住“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提出一系列问题,触发大家的讨论。先提有趣的:“‘小橘灯’是什么样子的,怎样做的?”许多手都举起来了,因为这个题目不难,学生按照课文的描述详细的作了介绍。然后再提不易的题目,先易后难。“你们做过吗?”我问。同学们笑了起来,谁也没做过。我又问:“‘小橘灯’为什么用橘皮来做呢?”这一问题既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起来,几乎每个同学都投入进去,热烈地讨论了起来,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竞归纳出六点:1.就地取材;2.安全;3.可挡风雨;4.给蜡烛头作依托;5.美观;6.表现了小姑娘的灵巧。
这样的答案就渐入佳境,从小橘灯引出了小姑娘,从小橘灯的灵巧引出了小姑娘的灵巧,从小橘灯在“黑暗潮湿山路上”的灿烂光芒引出了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导入了文章的主题。就这样,通过“提问法”,“小橘灯”的象征意义,通过“小橘灯”表现出的小姑娘和革命者的精神以及追求光明的信念,在学生积极的投入和热烈的讨论中,在课堂因“群言堂”而被优化的气氛中被大家所认识,教学目的的得到落实,教学效果就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