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阶段,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孩子们的注意力容易涣散。夸张手法把大的东西变小,把小的东西变大,用部分代替整体,把无生命的东西拟人化,把有生命的东西无生命化,非常符合小学生自身那些活泼好动、好奇、好问的特点,会深深地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有助于让他们长时间保持有意注意,并能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自主发展。
一、夸张手法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发展。
课堂教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育性,二是艺术性。教师强调前者忽视后者,课堂教学就缺少蓬勃生机,教师平铺直叙,学生消极听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从情感上讲,也会使学生心情焦虑,而影响语文学习的情感障碍主要是焦虑。在这种情感状态中学习,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学习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上的焦虑情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因此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积极创造能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从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角度出发,遵循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语言学等有关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胆运用夸张手法,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夸张手法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从以下三方面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 能把握语文教学的特性。
语文教学的特性表明,凡是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比较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新颖和刺激的艺术效果,都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年级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写字时,很难把握生字在田字格里的大小,有些孩子把字写得很小,仅在田字格中心占了很小的一点地方,而有的孩子则把字写得很大,部分笔画甚至都写到了格子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大大的田字格,故意把要写的生字夸大或缩小在格子里,没用我开口说,教室里就发出了一阵大笑。更有学生边笑边说:“老师今天写的字有的太大,有的太小,太难看了!”这样的一种情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写字时,基本就没出现过刚开始时的情形了。夸张手法在此表现出来的诙谐、幽默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肌肉自然放松,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感和身心上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排除心理障碍,使学习处在一种愉快和安全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在心理上的许多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在感官上出现了好奇和兴奋,学习的兴趣也由此产生。
2 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地联系起来。
夸张手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复、深入浅出地运用,能满足学生想获得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持续。例如,《北风和小鱼》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北风得意的说‘哈哈。大家都怕我!”’这一句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得意时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要求他们用自己得意时的语气和神态来朗读这句话,并让学生故意把动作做得极为夸张。学生对朗读这句话立即充满了兴趣,不需教师的引导,就能读得声情并茂。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很多学生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就能主动联系生活实践,寻找情感的结合点,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3 能够使学生的自尊、自信、愉快、惊喜等情感因素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积极的体验。
夸张手法营造了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求知热情得到尊重,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雨点》一课的教学,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跃”来指导学生朗读。首先,是教师对“睡觉”这一句话的范读,教师故意把这句话读得很轻很轻。几不可闻,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朗读时,自然就会抓住这一点,从而知道小雨点在睡觉,要读得轻一点。后面“散步”、“奔跑”、“跳跃”几句的朗读,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就能读出“散步”时的轻缓,“奔跑”时轻快,“跳跃”时的激烈。
二、夸张手法提高学习效果,获得自主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夸张手法,能够活化教学内容,能够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这一点与其他教学手法相比,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上,夸张手法更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作用。
1 帮助学生调动有利语文学习的积极因素。
小學生活泼好动,记忆力强、模仿力强,通过夸张手法能够使小学生的特点转变成有利语文学习的积极因素。除了借助原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图片、录音、录象等),运用夸张手法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如身体姿势、表情、动作等)方式,或将两种形式相结合(如童话、故事、小品、游戏等)的方式。总之,夸张手法的运用,能够更有效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因素。
这些积极因素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例如,表情所能表达的意思就很丰富。据有关科学家分析,人类面部可以做出一万多个表情,可以表达愉快、感兴趣、惊奇、悲哀、恐惧、厌恶、愤怒等情感。
各种积极因素的丰富含义,在夸张手法的作用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景,并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学生,也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非常有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模仿学习夸张手法表达过的那些有趣的情景和内容,在这种模仿学习中,学生的肢体及各种感官也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动情,将有助于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在这种模仿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心情愉快,学习态度就会从被动转为自觉和主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习效果的提高,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使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更足,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形成了良性循环。
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不再满足已取得的学习成果。他们会逐渐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会发自内心产生出要努力学好语文的愿望,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提高和升华。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会更大,收获也会更多。
2 学习内容更直观易懂。
夸张手法属于直观教学法范畴。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了非语言行为的身势、表情、情景等外部直观和语言内部直观等积极因素,其中非语言的外部直观比语言的内部直观作用更大。
人们在发出有声语言时,常伴着身势、表情的动作加强情感表达。这是人们语言交谈的需要。而且在语言交谈中,非语言行为比语言行为在加强情感因素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有人统计,在两个人交谈中,35%的信息是由语言交流方式传递的,而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交流方式传递的。
3 巩固知识增强记忆。
语文学习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熟记,直至最终能学而所用。
学习语文普遍面临着一个遗忘率高的问题,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的语文课时较少,小学生日常能接触语文机会不多,所学语文知识的复现机会少,使所学语文知识无法得到必要的强化,因而容易被遗忘。二是小学生自觉性较差,课后又缺少必要的督促和辅导等。如何利用夸张手法去弥补上述问题的缺憾,对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对生动的形象印象较深。
夸张手法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新鲜有趣,往往有如同小品、相声那样。一个包袱的出现,引起人们好奇,当包袱解开是,趣味突显,回味无穷。因为人们对夸张的形象和情节。印象较深。
(2)对同一内容,多种夸张,印象加深。
因为夸张手法可利用的因素很广泛,所以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妨多设计几种不同)的夸张,从多种角度设计出不同的生动形象和情景,这样能大大拓展学生对所学语文内容的想象空间,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更全面、更准确,只有理解了学习内容,搞通搞懂了,印象加深了,才能学得扎实,记得牢固。
(3)精心布置课外作业,印象更深。
前面提到,夸张手法能调动学生的肢体和各种感官的作用,但这一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布置课外作业时,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必要的抄写和背诵外,要精心设计编排作业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语文竞赛,演讲、游戏等活动。鼓励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模仿学习夸张手法的运用,促使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在课后去准备和练习。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把团结协作精神化作学习语文的动力,以弥补课外学生因自觉性差,缺少督促和辅导的缺憾,另一方面,这类活动。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语文复现机会,对学习内容印象更深,使所学的语文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遗忘率也明显降低。
夸张手法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适当运用夸张手法都会起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一、夸张手法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发展。
课堂教学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教育性,二是艺术性。教师强调前者忽视后者,课堂教学就缺少蓬勃生机,教师平铺直叙,学生消极听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不想方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兴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从情感上讲,也会使学生心情焦虑,而影响语文学习的情感障碍主要是焦虑。在这种情感状态中学习,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活动,降低学习效果。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学习上的焦虑情感呢?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经常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多次获得成功的满足,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稳定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因此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积极创造能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果。为此,我们从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角度出发,遵循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语言学等有关原则,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大胆运用夸张手法,使之成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
夸张手法的特点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能从以下三方面激发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1 能把握语文教学的特性。
语文教学的特性表明,凡是对教学内容的表达比较强烈,对比明显,不断变化,带有新颖和刺激的艺术效果,都会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年级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写字时,很难把握生字在田字格里的大小,有些孩子把字写得很小,仅在田字格中心占了很小的一点地方,而有的孩子则把字写得很大,部分笔画甚至都写到了格子之外。针对这种情况,我在黑板上画了几个大大的田字格,故意把要写的生字夸大或缩小在格子里,没用我开口说,教室里就发出了一阵大笑。更有学生边笑边说:“老师今天写的字有的太大,有的太小,太难看了!”这样的一种情景,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后写字时,基本就没出现过刚开始时的情形了。夸张手法在此表现出来的诙谐、幽默特点,使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心情舒畅,轻松愉快,肌肉自然放松,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感和身心上的紧张焦虑情绪,从而排除心理障碍,使学习处在一种愉快和安全的环境中。在这种环境中学习语文,学生在心理上的许多积极因素被调动起来,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在感官上出现了好奇和兴奋,学习的兴趣也由此产生。
2 能把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密切地联系起来。
夸张手法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复、深入浅出地运用,能满足学生想获得新知识的欲望,使学生学习兴趣能够持续。例如,《北风和小鱼》的教学中,在指导学生朗读“北风得意的说‘哈哈。大家都怕我!”’这一句时,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平时得意时说话的语气、神态和动作,要求他们用自己得意时的语气和神态来朗读这句话,并让学生故意把动作做得极为夸张。学生对朗读这句话立即充满了兴趣,不需教师的引导,就能读得声情并茂。有了这样的学习体验,很多学生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就能主动联系生活实践,寻找情感的结合点,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3 能够使学生的自尊、自信、愉快、惊喜等情感因素在语文学习中得到积极的体验。
夸张手法营造了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自己的求知热情得到尊重,学习的信心进一步增强。
《雨点》一课的教学,抓住“睡觉”、“散步”、“奔跑”、“跳跃”来指导学生朗读。首先,是教师对“睡觉”这一句话的范读,教师故意把这句话读得很轻很轻。几不可闻,学生在评价老师的朗读时,自然就会抓住这一点,从而知道小雨点在睡觉,要读得轻一点。后面“散步”、“奔跑”、“跳跃”几句的朗读,几乎不需要老师的引导,学生就能读出“散步”时的轻缓,“奔跑”时轻快,“跳跃”时的激烈。
二、夸张手法提高学习效果,获得自主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夸张手法,能够活化教学内容,能够把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立体化地呈现给学生,这一点与其他教学手法相比,在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果上,夸张手法更有以下几点明显的作用。
1 帮助学生调动有利语文学习的积极因素。
小學生活泼好动,记忆力强、模仿力强,通过夸张手法能够使小学生的特点转变成有利语文学习的积极因素。除了借助原有的教学资源(如教材、图片、录音、录象等),运用夸张手法时还可以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如身体姿势、表情、动作等)方式,或将两种形式相结合(如童话、故事、小品、游戏等)的方式。总之,夸张手法的运用,能够更有效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因素。
这些积极因素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例如,表情所能表达的意思就很丰富。据有关科学家分析,人类面部可以做出一万多个表情,可以表达愉快、感兴趣、惊奇、悲哀、恐惧、厌恶、愤怒等情感。
各种积极因素的丰富含义,在夸张手法的作用下,创造出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情景,并且深深吸引和感染了学生,也培养了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感到学习语文非常有趣,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模仿学习夸张手法表达过的那些有趣的情景和内容,在这种模仿学习中,学生的肢体及各种感官也被积极地调动起来。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动眼、动耳、动手、动脑、动心、动情,将有助于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
在这种模仿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心情愉快,学习态度就会从被动转为自觉和主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明显得到提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学习效果的提高,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又会使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信心更足,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对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形成了良性循环。
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学生不再满足已取得的学习成果。他们会逐渐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会发自内心产生出要努力学好语文的愿望,这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提高和升华。他们学习语文的动力会更大,收获也会更多。
2 学习内容更直观易懂。
夸张手法属于直观教学法范畴。在教学中,教师借助了非语言行为的身势、表情、情景等外部直观和语言内部直观等积极因素,其中非语言的外部直观比语言的内部直观作用更大。
人们在发出有声语言时,常伴着身势、表情的动作加强情感表达。这是人们语言交谈的需要。而且在语言交谈中,非语言行为比语言行为在加强情感因素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有人统计,在两个人交谈中,35%的信息是由语言交流方式传递的,而65%的信息是由非语言交流方式传递的。
3 巩固知识增强记忆。
语文学习的效果,很重要的一点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熟记,直至最终能学而所用。
学习语文普遍面临着一个遗忘率高的问题,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的语文课时较少,小学生日常能接触语文机会不多,所学语文知识的复现机会少,使所学语文知识无法得到必要的强化,因而容易被遗忘。二是小学生自觉性较差,课后又缺少必要的督促和辅导等。如何利用夸张手法去弥补上述问题的缺憾,对此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分析。
(1)对生动的形象印象较深。
夸张手法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新鲜有趣,往往有如同小品、相声那样。一个包袱的出现,引起人们好奇,当包袱解开是,趣味突显,回味无穷。因为人们对夸张的形象和情节。印象较深。
(2)对同一内容,多种夸张,印象加深。
因为夸张手法可利用的因素很广泛,所以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妨多设计几种不同)的夸张,从多种角度设计出不同的生动形象和情景,这样能大大拓展学生对所学语文内容的想象空间,丰富的想象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理解更全面、更准确,只有理解了学习内容,搞通搞懂了,印象加深了,才能学得扎实,记得牢固。
(3)精心布置课外作业,印象更深。
前面提到,夸张手法能调动学生的肢体和各种感官的作用,但这一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在布置课外作业时,除了要求学生完成必要的抄写和背诵外,要精心设计编排作业内容,经常组织学生参加语文竞赛,演讲、游戏等活动。鼓励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模仿学习夸张手法的运用,促使学生有目的地主动地在课后去准备和练习。生动有趣的课外活动,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督促,共同提高,把团结协作精神化作学习语文的动力,以弥补课外学生因自觉性差,缺少督促和辅导的缺憾,另一方面,这类活动。为学生创造提供更多的语文复现机会,对学习内容印象更深,使所学的语文知识得到强化和巩固,遗忘率也明显降低。
夸张手法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同时也符合新的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适当运用夸张手法都会起到激发学习兴趣,促进自主发展,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