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出闪盘插在机箱USB接口上,拷贝数据,拔下闪盘”,这样的动作我们几乎每天都要重复。在进入USB 2.0时代后,用户往往只在意闪盘本身的容量,而对它的接口不大关注。但是当数据越来越大,通过USB接口传输需要更长时间等待时,人们开始着急了:速度能快一点吗?换成eSATA或IEEE 1394会不会好一些呢?别急,USB 3.0已经来了!
USB接口可算是最常见、最常用的数据传输接口,无论是闪盘、读卡器、摄像头、移动硬盘甚至是声卡、充电器等设备,大多数都使用USB接口来传输数据、获取电能。但随着电脑文件的日渐增大,在传输数据时对移动设备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是USB 2.0接口的速度也开始让人觉得不够用。例如,一部高清影片文件的容量往往高达30GB,传输这么大的数据,十几二十分钟的等待可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于是,更快更先进的USB 3.0标准应运而生,高速度、高标准、省电、易用,这将是新一代USB 3.0给我们带来的全新感受!
USB 3.0标准是全新的。从2008年11月12日发布的USB 3.0正式标准白皮书来看,此次参与制定USB新标准的公司变了不少(当然,英特尔、微软、NEC这种业界常青树是不会轻易退出的)。新加入的公司有ST-NXP Wireless和Texas Instruments,还有自动继承康柏席位的惠普。退出或者消失的公司有IBM、DEC、Northern Telecom。IBM专注于服务和基础技术的研究,退出USB组织情有可原。DEC经营不善,被康柏收购,消失于无形。新加入的公司中,ST-NXP Wi reless是由飞利浦公司和意法半导体合资的有关无线和移动传输的公司,而Texas Instruments就是老牌企业德州仪器。
从参与公司的变动不难看出,USB 3.0恐怕有心觊觎无线传输技术,未来发展的领域也更宽广。有了英特尔的鼎力支持,USB 3.0很快将出现在英特尔下一代主板芯片组的支持清单上,而微软肯定在操作系统中提供对USB 3.0设备的原生支持。英特尔支持硬件,微软支持软件,惠普、NEC和德州仪器给予应用和设备支持,ST-NXP提供无线解决方案,USB 3.0几乎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完整支持,想不兴盛都困难。
USB 3.0的架构构成
有了业界巨头的扶持,USB 3.0还需要拿出一些“硬通货”才能服众。我们先从USB 3.0的设计方案中挖掘一下,看有没有什么新东西。在USB 3.0标准的双总线架构设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USB 3.0标准为了保持对USB 2.0标准的向下兼容,设计了双总线架构。其中标为SuperSpeed的实线线路是用于USB 3.0设备的,而标为Non-SuperSpeed的虚线线路适用于USB 2.0以及以下设备。USB 3.0的物理总线架构是和USB 2.0的物理总线完全平行的,通过图3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USB 3.0的外围设备(也就是设备接口)在设计了兼容于USB 2.0/1.1/1.0的触点的同时,额外布置了关于USB 3.0的触点。
2.USB 3.0的HUB设计中,SuperSpeed HUB和USB 2.0 HUB并行设计,互不干扰。
3.USB 3.0独立使用一组总线,连接至USB 3.0的控制中心(USB 3.0 HOST);此控制中心中还为老版本的USB设备设计了另外的信号处理设备,用于处理Hi-Speed(即USB 2.0)、Full-Speed(即USB 1.1)、Low-Speed(即USB 1.0)的信号。
USB 3.0采用的双总线架构设计,能够非常出色地兼容旧有USB标准,而独立设计的USB 3.0总线则可以降低数据传输中的干扰。若设备和接口不完整支持USB 3.0,还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USB 2.0甚至1.1/1.0总线来传输数据。这种双总线的设计方案应用非常灵活,使用也极为方便,极大地拓宽了USB 3.0的适用范围。
USB 3.0的接口和线缆
USB 3.0除了架构外,线缆结构和接口构成也有明显变化。USB 3.0正式标准白皮书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USB 3.0的数据传输线缆的设计。每一个USB HOST或者HUB可以连接一个或者多个USB 3.0设备,在所有的USB设备中,只有全部符合USB 3.0标准,才可以启用USB 3.0;只要有一个USB设备无法支持USB 3.0标准,则降低至USB 2.0或者USB 1.1标准。
USB 3.0的线缆设计了8条内部线路。除了Vbus和GND作为电源提供线外,其它的3对线路均用于数据传输。其中D 和D-这对线缆是专门为USB 2.0及更低标准设备传输数据使用,而新添加的SSRX和SSTX两对线路是专门为USB 3.0设备高速传输所设置。
USB 3.0在传输中采用两个通道将数据的传输和确认过程分离,同时传输和确认数据,有助于达到更高的速度。为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USB 3.0没有采用USB 2.0的轮流检测和广播机制,转而采用封包路由传输技术。这种技术一方面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使得终端设备在有数据传输的时候才发送信息进行传输,也成为USB 3.0电能控制的重要方面。
USB 3.0的A接口设计采用了与USB 2.0完全一样的尺寸方案,如果不仔细查看接口内部触点情况,几乎无法区分USB 3.0和USB 2.0接口。USB 3.0的接口是典型的分层数据结构,如图4所示,靠近接口的开口方向是USB 2.0需要的4个触点,而后方同时布置了5个新触点,交错于前4个下凹式设计的触点,并且采用了凸起式设计。 这5个凸起式触点就是USB 3.0额外添加的接触点。在图4中,1、2、3、4号触点是USB 2.0及以下方案使用的接口,新的USB 3.0的接口编码为5、6、7、8、9。除了对应之前提到的6根(前面4 5不是6吧?)数据接线和一对电源接线外,USB 3.0特别增加了7号触点连接额外的信号接地线。
2.优秀的兼容性
USB 3.0采用双总线架构设计的方案,有效解决了技术兼容性问题。对于目前广泛应用的USB 2.0设备来说,USB 3.0良好的兼容性设计可以让过渡更为平滑,不会出现由于设备大量淘汰的情况。对于软件来说,Windows系统只需要新安装一个Mass Storage Device驱动程序就可以充分享受到USB 3.0的高速快感了。在硬件方面,如果未来你购买了支持USB 3.0标准的新型移动硬盘,在支持USB 2.0标准的电脑上使用也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速度稍微慢了一些。
3.更出色的电力供应
很多用户都有这样的记忆,在使用USB接口的移动硬盘等设备时,如果只插入一个USB接口,系统往往会无法识别硬盘。只有将辅助供电USB接口连接,硬盘才能正确识别并正常使用。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USB 2.0接口的供电能力较差,遇到耗电稍大的设备,就会无法满足其需求。而根据USB 3.0标准,USB 3.0接口最多能提供超过USB 2.0接口80%的电能。比如USB 2.0理论上最多只能提供500mA的电流,而USB 3.0理论上能够提供0.9A的电流,甚至更高。更高的电流供应可以让USB 3.0接口更为轻松地应付更高功耗的外置设备。
4.更优秀的电源管理
由于USB 2.0接口本身耗电不高,因此在制定USB 2.0标准时对其电源管理也未做太多要求,主要采用设备轮询模式来提供电力。采用这种模式,即使你没有使用USB 2.0设备,仅仅是把它连接在电脑上,计算机也会定期访问这些设备,检查设备情况。虽然电能耗费不多,不过集腋成裘,时间长了耗电数目也不可小视。
USB 3.0标准无疑是非常强大的,它在传输速度、模式、兼容性、供电、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一个未来接口标准应有的水平。不过,只有一家发展总是不够精彩。在USB 3.0发布之前,IEEE 1394b标准的传输速度已经达到800Mbps,并且很快会升级至3.2Gbps;同时eSATA又是以高速著称。面对诸多竞争对手,USB 3.0标准是否有优势呢?
从速度来说,USB 3.0无疑是最快的。高达5Gbps的传输速度在几种接口中可谓傲视群雄。之前最快的eSATA仅有3.0Gbps,大幅度落后于USB 3.0。实际上,除了速度之外,USB 3.0标准还有更多的优势。相比IEEE 1394接口,USB 3.0的应用范围要广得多。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谁看到过IEEE 1394接口的闪存盘呢?虽然IEEE 1394接口在多媒体行业中使用广泛,但是离开了厂商的支持,IEEE 1394逐渐衰退甚至退出市场都是有可能的。USB 3.0标准在制定之初,就邀请了IEEE 1394标准的“娘家”—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参与。苹果并未明确表示对USB 3.0的支持,但目前苹果电脑的最大芯片提供商—英特尔是USB 3.0的核心成员,在设备支持上未来可能会影响苹果放弃IEEE 1394或者在IEEE 1394和USB 3.0之间做出平衡。另外,同为全球媒体巨头的索尼公司早已对IEEE 1394接口失去兴趣,索尼一些新款摄像机产品都配备了USB 2.0接口,而不是IEEE 1394接口。 不过IEEE 1394标准也留有后手,1394贸易协会曾经表示:USB目前依旧落后于IEEE 1394,因为USB 3.0依旧在纸上,并且USB 3.0 HOST控制芯片更为复杂,因此对USB 3.0在2009年完成大批设备推广上市并不看好。IEEE 1394-2008标准在2008年年中就已经正式完成,最高传输速度升级至3.2Gbps,并且1394贸易协会正在制定6.4Gbps甚至10Gbps的相关标准。
其次,eSATA有专门集成在主机内的SATA芯片,具备系统引导启动的功能。USB和IEEE 1394实现起来相对麻烦一些。虽然这两点优势不足以让eSATA和USB接口争锋,但是自保总算没有问题。最乐观的估计是,伴随计算机的发展,eSATA接口会长久的持续下去,但是并不会红火起来,而是作为一个附加功能普遍存在于配置清单中。
总结:快速连接未来
实际上,无论是USB还是IEEE 1394亦或是eSATA,都是为了我们使用更方便、更轻松而发展出来的数据接口。随着人们对大数据操作的需求越来越急迫、越来越普遍,各种各样的高速接口还将会进一步发展下去。互联互通,终究是电脑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互联互通的一部分,就是由小小的USB、IEEE 1394、eSATA来完成的。而在三种接口当中,作为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USB接口的更新版本,USB 3.0虽说不能独霸天下,但是维持甚至强化统治地位看来完全不成问题!
USB接口可算是最常见、最常用的数据传输接口,无论是闪盘、读卡器、摄像头、移动硬盘甚至是声卡、充电器等设备,大多数都使用USB接口来传输数据、获取电能。但随着电脑文件的日渐增大,在传输数据时对移动设备的速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使是USB 2.0接口的速度也开始让人觉得不够用。例如,一部高清影片文件的容量往往高达30GB,传输这么大的数据,十几二十分钟的等待可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于是,更快更先进的USB 3.0标准应运而生,高速度、高标准、省电、易用,这将是新一代USB 3.0给我们带来的全新感受!
USB 3.0标准是全新的。从2008年11月12日发布的USB 3.0正式标准白皮书来看,此次参与制定USB新标准的公司变了不少(当然,英特尔、微软、NEC这种业界常青树是不会轻易退出的)。新加入的公司有ST-NXP Wireless和Texas Instruments,还有自动继承康柏席位的惠普。退出或者消失的公司有IBM、DEC、Northern Telecom。IBM专注于服务和基础技术的研究,退出USB组织情有可原。DEC经营不善,被康柏收购,消失于无形。新加入的公司中,ST-NXP Wi reless是由飞利浦公司和意法半导体合资的有关无线和移动传输的公司,而Texas Instruments就是老牌企业德州仪器。
从参与公司的变动不难看出,USB 3.0恐怕有心觊觎无线传输技术,未来发展的领域也更宽广。有了英特尔的鼎力支持,USB 3.0很快将出现在英特尔下一代主板芯片组的支持清单上,而微软肯定在操作系统中提供对USB 3.0设备的原生支持。英特尔支持硬件,微软支持软件,惠普、NEC和德州仪器给予应用和设备支持,ST-NXP提供无线解决方案,USB 3.0几乎得到了方方面面的完整支持,想不兴盛都困难。
USB 3.0的架构构成
有了业界巨头的扶持,USB 3.0还需要拿出一些“硬通货”才能服众。我们先从USB 3.0的设计方案中挖掘一下,看有没有什么新东西。在USB 3.0标准的双总线架构设计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USB 3.0标准为了保持对USB 2.0标准的向下兼容,设计了双总线架构。其中标为SuperSpeed的实线线路是用于USB 3.0设备的,而标为Non-SuperSpeed的虚线线路适用于USB 2.0以及以下设备。USB 3.0的物理总线架构是和USB 2.0的物理总线完全平行的,通过图3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USB 3.0的外围设备(也就是设备接口)在设计了兼容于USB 2.0/1.1/1.0的触点的同时,额外布置了关于USB 3.0的触点。
2.USB 3.0的HUB设计中,SuperSpeed HUB和USB 2.0 HUB并行设计,互不干扰。
3.USB 3.0独立使用一组总线,连接至USB 3.0的控制中心(USB 3.0 HOST);此控制中心中还为老版本的USB设备设计了另外的信号处理设备,用于处理Hi-Speed(即USB 2.0)、Full-Speed(即USB 1.1)、Low-Speed(即USB 1.0)的信号。
USB 3.0采用的双总线架构设计,能够非常出色地兼容旧有USB标准,而独立设计的USB 3.0总线则可以降低数据传输中的干扰。若设备和接口不完整支持USB 3.0,还可以退而求其次,采用USB 2.0甚至1.1/1.0总线来传输数据。这种双总线的设计方案应用非常灵活,使用也极为方便,极大地拓宽了USB 3.0的适用范围。
USB 3.0的接口和线缆
USB 3.0除了架构外,线缆结构和接口构成也有明显变化。USB 3.0正式标准白皮书清楚地向我们展示了USB 3.0的数据传输线缆的设计。每一个USB HOST或者HUB可以连接一个或者多个USB 3.0设备,在所有的USB设备中,只有全部符合USB 3.0标准,才可以启用USB 3.0;只要有一个USB设备无法支持USB 3.0标准,则降低至USB 2.0或者USB 1.1标准。
USB 3.0的线缆设计了8条内部线路。除了Vbus和GND作为电源提供线外,其它的3对线路均用于数据传输。其中D 和D-这对线缆是专门为USB 2.0及更低标准设备传输数据使用,而新添加的SSRX和SSTX两对线路是专门为USB 3.0设备高速传输所设置。
USB 3.0在传输中采用两个通道将数据的传输和确认过程分离,同时传输和确认数据,有助于达到更高的速度。为了数据传输的安全性和稳定性,USB 3.0没有采用USB 2.0的轮流检测和广播机制,转而采用封包路由传输技术。这种技术一方面提高了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使得终端设备在有数据传输的时候才发送信息进行传输,也成为USB 3.0电能控制的重要方面。
USB 3.0的A接口设计采用了与USB 2.0完全一样的尺寸方案,如果不仔细查看接口内部触点情况,几乎无法区分USB 3.0和USB 2.0接口。USB 3.0的接口是典型的分层数据结构,如图4所示,靠近接口的开口方向是USB 2.0需要的4个触点,而后方同时布置了5个新触点,交错于前4个下凹式设计的触点,并且采用了凸起式设计。 这5个凸起式触点就是USB 3.0额外添加的接触点。在图4中,1、2、3、4号触点是USB 2.0及以下方案使用的接口,新的USB 3.0的接口编码为5、6、7、8、9。除了对应之前提到的6根(前面4 5不是6吧?)数据接线和一对电源接线外,USB 3.0特别增加了7号触点连接额外的信号接地线。
2.优秀的兼容性
USB 3.0采用双总线架构设计的方案,有效解决了技术兼容性问题。对于目前广泛应用的USB 2.0设备来说,USB 3.0良好的兼容性设计可以让过渡更为平滑,不会出现由于设备大量淘汰的情况。对于软件来说,Windows系统只需要新安装一个Mass Storage Device驱动程序就可以充分享受到USB 3.0的高速快感了。在硬件方面,如果未来你购买了支持USB 3.0标准的新型移动硬盘,在支持USB 2.0标准的电脑上使用也完全没有问题,只不过速度稍微慢了一些。
3.更出色的电力供应
很多用户都有这样的记忆,在使用USB接口的移动硬盘等设备时,如果只插入一个USB接口,系统往往会无法识别硬盘。只有将辅助供电USB接口连接,硬盘才能正确识别并正常使用。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USB 2.0接口的供电能力较差,遇到耗电稍大的设备,就会无法满足其需求。而根据USB 3.0标准,USB 3.0接口最多能提供超过USB 2.0接口80%的电能。比如USB 2.0理论上最多只能提供500mA的电流,而USB 3.0理论上能够提供0.9A的电流,甚至更高。更高的电流供应可以让USB 3.0接口更为轻松地应付更高功耗的外置设备。
4.更优秀的电源管理
由于USB 2.0接口本身耗电不高,因此在制定USB 2.0标准时对其电源管理也未做太多要求,主要采用设备轮询模式来提供电力。采用这种模式,即使你没有使用USB 2.0设备,仅仅是把它连接在电脑上,计算机也会定期访问这些设备,检查设备情况。虽然电能耗费不多,不过集腋成裘,时间长了耗电数目也不可小视。
USB 3.0标准无疑是非常强大的,它在传输速度、模式、兼容性、供电、未来发展等多个方面都展现出了一个未来接口标准应有的水平。不过,只有一家发展总是不够精彩。在USB 3.0发布之前,IEEE 1394b标准的传输速度已经达到800Mbps,并且很快会升级至3.2Gbps;同时eSATA又是以高速著称。面对诸多竞争对手,USB 3.0标准是否有优势呢?
从速度来说,USB 3.0无疑是最快的。高达5Gbps的传输速度在几种接口中可谓傲视群雄。之前最快的eSATA仅有3.0Gbps,大幅度落后于USB 3.0。实际上,除了速度之外,USB 3.0标准还有更多的优势。相比IEEE 1394接口,USB 3.0的应用范围要广得多。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谁看到过IEEE 1394接口的闪存盘呢?虽然IEEE 1394接口在多媒体行业中使用广泛,但是离开了厂商的支持,IEEE 1394逐渐衰退甚至退出市场都是有可能的。USB 3.0标准在制定之初,就邀请了IEEE 1394标准的“娘家”—大名鼎鼎的苹果公司参与。苹果并未明确表示对USB 3.0的支持,但目前苹果电脑的最大芯片提供商—英特尔是USB 3.0的核心成员,在设备支持上未来可能会影响苹果放弃IEEE 1394或者在IEEE 1394和USB 3.0之间做出平衡。另外,同为全球媒体巨头的索尼公司早已对IEEE 1394接口失去兴趣,索尼一些新款摄像机产品都配备了USB 2.0接口,而不是IEEE 1394接口。 不过IEEE 1394标准也留有后手,1394贸易协会曾经表示:USB目前依旧落后于IEEE 1394,因为USB 3.0依旧在纸上,并且USB 3.0 HOST控制芯片更为复杂,因此对USB 3.0在2009年完成大批设备推广上市并不看好。IEEE 1394-2008标准在2008年年中就已经正式完成,最高传输速度升级至3.2Gbps,并且1394贸易协会正在制定6.4Gbps甚至10Gbps的相关标准。
其次,eSATA有专门集成在主机内的SATA芯片,具备系统引导启动的功能。USB和IEEE 1394实现起来相对麻烦一些。虽然这两点优势不足以让eSATA和USB接口争锋,但是自保总算没有问题。最乐观的估计是,伴随计算机的发展,eSATA接口会长久的持续下去,但是并不会红火起来,而是作为一个附加功能普遍存在于配置清单中。
总结:快速连接未来
实际上,无论是USB还是IEEE 1394亦或是eSATA,都是为了我们使用更方便、更轻松而发展出来的数据接口。随着人们对大数据操作的需求越来越急迫、越来越普遍,各种各样的高速接口还将会进一步发展下去。互联互通,终究是电脑发展的大趋势。而这互联互通的一部分,就是由小小的USB、IEEE 1394、eSATA来完成的。而在三种接口当中,作为目前占据主导地位的USB接口的更新版本,USB 3.0虽说不能独霸天下,但是维持甚至强化统治地位看来完全不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