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讨好日本被打脸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C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02年1月16日,出使日本的大臣蔡钧向日本外务省呈递一份照会,转达了慈禧的意见——希望日方提供去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的日本军官名单,准备给他们颁赐“宝星”勋章,予以嘉奖。
  此事酝酿已久。据庆亲王奕劻致日本外务大臣的信函,早在1901年上半年,清廷已主动向日方提出,要奖赏参与联军侵华之役的日本军官,但日方未作回复,或许是觉得此事不可思议。1901年冬,奕劻再次请求日方提供军官名单。
  在确认清廷不是开玩笑后,1902年3月,日方开列一份90人的名单;4月,又开列一份以下层军官为主的109人的名单;再后来,日本驻京公使内田康哉又对名单进行删改,最终提供了一份199人的名单。
  如此,清廷共计赏了侵华日军199枚“宝星”勋章。该勋章是清廷效仿西方国家所制,主要用来褒奖对清廷立场友好或有过帮助的外国人(后期也曾颁给本国人士)。
  战败国被迫向侵略者低头是常事,但像清廷这般几次三番主动提出给侵略者颁发勋章的行为实属罕见。清廷为什么要这么做?
  清廷表彰日军的理由是“禁门以内,日本兵官严饬弁兵,极力保护”,确有史料可证——在时人的印象里,日占区的秩序确实比其他地区要好;北京被攻陷后,城内大乱,滞留城中的清廷官员前往日本公使馆求助;宫中滞留的嫔妃、太监、宫女、守兵等能在大乱中活命,也与日军有关。
  而日方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在西方列强面前展示“文明之師”的形象。但奕劻将之视为日方对中国特别释出的“善意”,进而觉得“中日结盟”大有希望,于是有了“一再要求给侵略者颁发勋章”的奇事。
  1899年,奕劻得慈禧许可,派人携带珍贵礼物及密电码本赴日,策划过一次“中日结盟”。日方收下了礼物和密电码本,但对结盟一事态度模糊,既未拒绝也未响应。因为,经过庚子年之役,在日方眼中,清廷早已丧失了“结盟”的价值与资格——“清国动乱并非成因于一朝一夕,而是由来于政府没有统治力、国民没有思国心,已丧失了国家生存之条件”。
  早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之前,日本媒体已将清廷所支持的义和团视为“妨碍国际交通之文明公敌”,批评清廷“毫无保护外国人生命财产的诚意,则表明其缺乏自立于文明世界的资格”。在当时日本媒体眼中,清国幅员辽阔如大象,而清廷不过是大象身上攀附的蚯蚓。
  日方既视清廷为“蚯蚓”,奕劻所谓的“中日结盟”自然只能是幻想。
其他文献
“皇上有旨,刀下留人!”公元559年一个炎热的夏日,一骑如飞闯入胶州城(今属山东潍坊),特使一路挥舞着特赦令高喊。可惜晚了一步,胶州市长杜弼已经被先到的钦差奉诏以谋反罪诛杀。  杜弼出身于北魏低级官吏家庭,“家贫无书”,12岁才争取到去公立学校读书的机会。小杜天性聪敏,勤学苦思,能举一反三,被老师视为奇才。几年后,教育局局长到校考查学生学业,面对局长所抛出的问题,不少同学支支吾吾不知所云,唯独小杜
1561年,28岁的奥兰治亲王威廉(即威廉一世,荷兰奥兰治王朝的开国执政)与17岁的安娜缔结良缘。这桩婚姻备受当时欧洲上流社会的瞩目,因为安娜是萨克森选侯(萨克森一維腾堡公国的君主继承者)唯一的孩子,是欧洲最显赫最富有的女继承人之一。威廉的出身虽然和安娜相去甚远,但他是西班牙国王查理五世最喜爱的青年才俊,是查理五世眼前的红人。  因为威廉结过一次婚,其妻子亡故,安娜的监护人——她的叔叔一开始不太赞
现代人爱穿满身logo的高定来体现高贵的身份,古代人也爱规定什么阶层穿什么衣服,以体现身份,比如皇帝。  古代的帝王们受《周易》的影响,崇尚“九五之尊”,《易·乾》中说:“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意思是说这条龙已经飞上天了,表示达到了最高境界。所以皇帝的龙袍上一般都绣九条龙,而且无论从前还是从后看,龙的数量都是五条,正好象征着“九五之尊”。不过也有超过九条的,嘉靖的“燕弁服”仅领子和袖子上的龙
卖药广告酷毙了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湖广和云贵地区出现了可怕的疟疾,而特效药奎宁丸還未普遍使用。边远地区的百姓多用乞求仙婆施法驱邪,或请巫医服符水来治病,因此死亡率甚高。广州名医梁培基以他特有的眼光,大胆地推出了一种自制的治疟疾药物,疗效显著。为了让老百姓尽快了解并接受这一新生事物,梁培基动了不少脑筋。  不久,在广西、贵州、云南的一些地方出现了一批行迹独特的人,他们专在闹市的醒目位置的墙上书写
1939年,二战开始没多久,德国高层就着手谋划研制原子弹,用以夺取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为了尽快研制出原子弹,德国成立了一支由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组成的庞大专家团队,还让著名的诺贝尔奖得主、量子物理學的主要创始人沃纳·卡尔·海森堡担任首席专家。  为了完成任务,海森堡带领专家团队,没日没夜地泡在研究室,一遍又一遍地演算公式,计算原子弹的各种成分、用量。  尽管如此,原子弹的研制却始终没有重大突破,一直卡在
西汉时,汉朝北方疆域常年受匈奴骚扰,双方战事不断。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汉武帝派贰师将军领兵讨伐匈奴,另派一人为其押运辎重。这人便是“飞将军”李广之孙一一李陵。  习得李家传世弓法的李陵一心想要建功立业、光耀门楣,自然不屑于只做后勤工作。于是,李陵上奏折说:“我的兵士都是力大无比、剑术优良的勇士,只做后勤是不是有点儿大材小用?”但汉武帝的态度很坚定,说精兵好马都派给主战场了,实在没有多余的兵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浙江钱塘,袁枚呱呱坠地,给家人带来了无限欢乐和希望。随着年龄的增长,袁枚逐渐展现出“幼有异禀”的天赋,人生如开挂一般:12岁考取秀才,23岁金榜题名,先是供奉翰林,然后外调做官。  跟所有文学青年一样,袁枚初入官场时也立志要“致君尧舜上”,一心一意做官。为官期间,他更是秉公办事,颇有政绩,努力践行着“此去好修《循吏传》”的志向。  但官场毕竟是官场,免不了互相倾轧。再加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实行残酷统治,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百姓负担日益沉重。加上连年征战、灾荒频繁,到天凤元年(公元14年)竟出现了“缘边大饥,人相食”的现象。在这样的惨状下,农民起义如雨后春笋般爆发。先是某山东人氏聚众数万人起兵,接着以湖北人王凤为首的“绿林军”起义,然后琅邪(今属山东潍坊)农民樊崇率百余人起兵……在这些队伍中,樊崇的势力最小,但由于他作战英勇、有号召力,不足一年时间队伍就发展到数万
日本战国三英杰之一的织田信长命殒本能寺之后,接替他完成统一大业的是同样位列战国三英杰之一的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出身贫寒,幼年丧父。母亲改嫁后,继父生性暴躁,总是对他动辄打骂,因此丰臣秀吉的早年生活过得很清苦。也许是因为幼年营养不足,丰臣秀吉长得矮小瘦弱、尖嘴猴腮,因而被织田信长戏称为“猴子”。  最初丰臣秀吉投奔织田家时,因为他的农民出身,仅仅谋得了个民兵的职务。虽说当了兵,丰臣秀吉最初的工作也
刘关张三人中,刘备的武艺无疑是最差的,虽然他身背雌雄双股剑,但是在整个《三国演义》中,这两把剑亮出的机会屈指可数,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使用就是“三英战吕布”。  其实,“三英战吕布”就是刘备为了抬高自己设计的一个套路。  当时十八路诸侯讨贼,刘关张虽然也在其中,却不是什么大人物——刘备、关羽是马弓手,张飞是步弓手,和普通士兵无异。然而关羽“温酒斩华雄”引得诸侯侧目,刘备三兄弟成了第19路诸侯。但是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