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凝聚 时空的润融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an_0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洲地区的人口占据了世界人口总数的半数以上,包括数百个民族,使用着不同的语言,从而导致了亚洲音乐多样性的特征。亚洲音乐文化一般被划分为东亚、南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而东亚文化圈中的中、日、韩三国素有“东亚汉文化圈”或“中华文化圈”之称,与其他国家相比,他们更多地受到了西方音乐的影响,再加上彼此有很大程度的联系和相似性(如地理位置相邻、三个国家都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的影响等),故而在研究考察其中某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时,还需要对其他两国的相关情况有所了解。而三个国家的儒家思想文化的底色正成为宝玉博士新著《文化同源 音乐异声——中日韩三位现代音乐作曲家作品及其相关历史文化探究》(原为宝玉的博士论文)一书的主要线索。
  全书以此为线索,遴选出三位年龄相当、履历相近、乐风相映,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国际音乐舞台上各执牛耳、独具风骚,但又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独具特色的汉文化,尤其是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的作曲家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跨时空、多维度的文化比较和深层的音乐创作思想研究。这三位作曲家分别是创造了“主要音技法”的德籍韩裔作曲家尹伊桑(Isang Yun,1917—1995)、自称为“蓝领”的旅欧日裔作曲家武满彻(Toru Takemitsu,1930—1996)和“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美籍华裔作曲家周文中(Chou Wen-chung,1923—)。这部中央音乐学院博士论文系列作曲理论编的首部作品已于2013年10月由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
  该书作者宝玉是一名作曲家,中央音乐学院作曲博士,师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郭文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客座教授,亚洲爱乐国际乐团驻团作曲。
  从结构上看,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对中日韩三国的历史渊源及文化互动进行鸟瞰;分析比较三位作曲家的文化观念和艺术理念;对三位作曲家因各自不同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产生的不同的音响观念进行综合阐释。最后,作者就具体作品分析过程中,在其作品中所能反映出的文化气息与创作手段的内在联系作进一步的理论及理念的总结概述,进而得出结论及其展望。
  笔者认为,该书的“创新”与“独特”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创新之处——
  “311定理”在音乐分析当中的创造性运用
  作者根据俄国画家康定斯基的抽象派绘画理论——点·线·面——而提出的“311定理”(其公式为:3 1=1)进行“三点一线一面”的分析。即:个人、祖国、西方(三点);音响观(一线);作品风格(一面)。此举不同于一些常见的音乐作品分析理论范式(如“结构——功能理论”、“接受美学”、申克分析法等),“311定理”是作曲家产生作品的客观存在和人文背景,它不是一种具体的音乐技术分析方法。于润洋先生曾提倡音乐理论研究应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他说:“坚实的理论修养和渊博的历史知识是使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两块基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会对现实有一个真正清醒的认识和评价。”①而“311定理”正是遵循了这一原则,从作曲家相关的历史、文化、社会事实出发,勾勒出三位作曲家各自别具一格的肖像。然后,作者再具体到某一部作品,进行譬如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音响形态分析等技术层面上的分析,并重点论述了对作曲家“独门绝技”,比如对尹伊桑的“主要音”及“主要音响”的观察,还有对武满彻“音色音乐”与“点描配器”的整体观察。
  独特的视角之一——
  对文化与艺术关系的高度重视
  1969年,英国著名音乐学家约翰·布莱金(John Blacking,1928—1990)在其长文《人类经验中的音乐价值》中,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音乐评价思路。他认为,音乐的价值必须在其所存在的语境(context)中考察:“音乐应该作为社会或个体的产品来研究”。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可谓挖到了作曲家的根,因为它把作品分析放到与作曲家本身不可割裂的文化大背景当中。作者对中日韩历史文化溯本探源,以期对当下音乐创作领域内颇为复杂的民族性与西方现代性的主客体关系的再认识,以及对如何以西方现代作曲技术反映本区域或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精神,进而通过研究东亚三位作曲家的人文背景和音乐历程以及独有的美学构架,从而梳理出具有现实意义与应用意义的理论手段。
  当我们面对一棵大树的时候,通常只留意上面的枝叶,而很少看到树之“根”,以及它所在环境中的土壤、周遭的空气,所以就不可能理解这棵“树”(作曲家)为什么长出来的是这样的“枝叶”(作品),而不是别的样子。比如,为什么尹伊桑的作品是这样而不是那样,那是因为他的作品一定是他从本民族文化中悟化的东西。该书认为我们在评价一个作曲家的作品时,不仅是要看其表象,还要追其本质,还要回头去追溯这个作曲家为什么是这样;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所以然”就是要回到他所身处的文化、他的生平、世界观,所有这些都可能决定“作品”这个结果。
  另外,本书从实用性的角度去看待作曲技术,具有正本清源的价值,而不是按常规的做法,单纯地将其归纳成某一种技术公式。从技术本身来讲,理论家习惯把它归纳成一种公式,这样也许便于教学与传播,但试问这些大师中有多少是带着这样一种公式去创作的呢?也许他们只有一种开放的精神和躁动的心灵,从而导致他们产生一种创作的冲动。这种冲动促使他找到一种表现方式,而这种方式与其他公式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武满彻的技术分析就很难归纳,什么“十二音”、“音集集合”都不是,就像画家对于油彩的驾驭都是由形象思维决定的,而不是说遵从了某种模式;又比如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第一组曲中的《晨曲》与北欧的冷空气之间的关系。所以,我们说,对艺术家的具体探讨一定要与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剥离了文化,便成了无源之水。
  独特的视角之二——
  这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
  与一些非作曲专业人士的“隔靴搔痒”的作品分析而言,本书不寻常之处在于它是一本作曲家分析作曲家的书,显然这样更地道。要知道,日前在个别地方综合类院校作品分析领域里存在一种“一犬吠影,众犬吠声”的现象,其后果就是使作品分析脱离了音乐本质,成为一种“玄学”,甚至一部“科幻剧”。因为缺乏专业的工具,分析的层面只能停留在华丽辞藻的堆砌上,始终不能深入挖掘,读者自然看不出其中的门道。没有与之匹配的钥匙怎么打得开这把锁呢?作曲是一门学问,不懂技术如同没有钥匙,所以打不开“这把锁”。我们不能把毕加索的“胡来”不能等同于一个普通人的涂鸦。   音乐评价者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其认知能力、经验知识和评价标准的制约。②作曲家本身积累的丰富的听觉经验、良好的作曲技术,以及个人的音乐、非音乐知识为其在做音乐评价与分析的时候,提供了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者在书中对三位作曲家音乐风格做出了精准的概括:玉树临风——踔厉乱画——好好做自己,精炼地点出了他们的“形神”所在。
  关于“玉树临风”的尹伊桑的研究论文主要有《“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③、《浸染则会东方文化观念中的“主要音技法”——简评尹伊桑的创作》、《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④等十几篇,这些论文基本上都是以“主要音”作曲体系为研究对象。
  与其他两位相比,国内对武满彻的研究相对活跃一些,相关论文四十篇左右,文章主要集中在对作曲家早、中、晚期音乐创作的研究⑤,还有一些对其生平和传统文化元素对其作品影响的研究⑥;对某一部具体作品的研究⑦,以及对武满彻和声技法的研究⑧,对电影配乐的研究⑨等方面。
  作为20世纪美籍法人作曲大师埃德加德·瓦雷兹的挚友,在其逝世后成为他音乐财产的管理人和权威解释者,美籍华人周文中为中国青年作曲家提供在美国事业发展的空间,并为中美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⑩关于“好好做自己”的周文中的研究论文也有十几篇,对作曲家音乐风格和作品的剖析的论文主要有:《周文中:其人其乐》{11};《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12};《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13}等。而近年来把东亚三国作曲家放在一起研究的,只有青年韩裔学者刘贞银(上海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方向的博士){14}。
  作曲家宝玉正是基于对上述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分别选取了尹伊桑的《穆瓦克舞蹈幻想曲》、武满彻的《幻影》和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三部作品,进行了音乐结构分析、音高结构分析和音响形态分析。这三部作品都是以西洋管弦乐为音响载体,虽然周文中的《花落知多少》乐队规模略有变化而且稍小一些,但三位作曲家都是以西洋管弦乐编制为主体来幻化东方之声。这是作者选取分析对象的共性。
  独特的视角之三——
  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独到见解
  19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欧洲民族乐派是欧洲音乐浪漫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为音乐的浪漫主义运动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生气。20世纪初,西方的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音乐曾对亚洲的传统音乐发生强烈影响。东亚三国迅速接受了西方音乐,但西方元素和传统元素基本处于并置状态,作曲家孜孜不倦地寻求着民族文化身份。20世纪下半叶,西方现代音乐技法和观念的传入使亚洲作曲家找到了新的资源,在探索本民族现代新音乐的征程中更进了一步。可见,东西方音乐文化的碰撞与交融带来的是各国文化对“现代性”和“民族性”的双重诉求。
  人们通常认为:只有抵抗西方现代性才有自身民族性,一旦全盘接受现代性的话就没有自己的民族性了,宝玉并不认同这个观念,而是通过对三位作曲家的作品研究与分析,并结合文史资料的阅读,从而找到与西方现代性相承因的东亚现代性,以及东亚现代性与东亚古代文明融合的历史渊源关系,进而提出并证实:现代文明是一个经起源、融合、发展,变异为相互关联的一个综合系统。并在结论中胆识、有主见地提出:
  “问题的关键仍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胆识直面处于‘主场’的西方,而不是‘避实就虚’地绕过西方;有无自信通过西方音乐技术理论进入本民族传统进行国际化的文化梳理及艺术改造。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穿过西方现代性一步步回到自己的传统,而后再将经过整合后的、具有‘普世’价值的音乐作品带向西方以至于世界音乐舞台。”
  结 语
  音乐分析的途径是多样的,该书既有对作品的形态分析,如对音高、节奏、曲式、配器技法的分析,也结合了历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方法。无论何种分析,其根本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并发现其隐含的价值。最后,笔者想借用标题“岁月的凝聚 时空的润融”来结束本文: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作曲家对岁月沉淀之物的凝聚与表达,同时经过了时间、空间的润色、交融。读完此书,也许我们能更理解书中“所谓作曲家的音响观是因其自身所具有的艺术哲学观和音乐美学观而形成的”这句话了,而作者提及的东亚裔作曲家对东西方文化采取的“解构”态度值得世人参考借鉴,令人不禁顿悟:原来我们怀揣的“东方艺术及艺术精神”是如此值得珍惜的瑰宝!
  ①于润洋《肖邦音乐的民族内容——纪念波兰杰出音乐家肖邦诞生一百七十周年》,《音乐研究》1980年第1期。
  ②柯杨《有限的相对主义——论音乐的价值、质量及其评价》,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博士论文。
  ③傅文《“主要音”在尹伊桑室内乐中的运用》,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5月,硕士论文。
  ④罗新民《尹伊桑作品中的反和声手法(上)——〈大提琴协奏曲〉1976简析》,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32—43页。
  ⑤相关论文主要有[日]渡边未帆《1950年代的武满彻——从五声音阶到意识流》,周耘译?熏2007年第2期;许志斌《论武满彻中期创作》,《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09年第1期,第81—87页等。
  ⑥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节奏及实践过程特征》,《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0年第1期,第113—120页;许志斌《论武满彻作品中音响的“空间构型”及其“时间塑形”功能》,《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2011年第2期,第83—95页;郭元、郭艺《“树的镜、草原的镜”映射下的日本当代音乐》,《音乐创作》2013年第3期,第146—148页等。
  ⑦相关论文主要有童昕《〈多利亚地坪线〉的音乐结构——兼论音色在现代音乐中的表现和结构力作用》, 第15—21页;马莉《试论长笛作品〈voice〉的现代演奏技法》,2008年4月,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杨一博《东西交融的梦——武满彻作品“吾听水梦”的创作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4月等。
  ⑧相关论文主要有许志斌《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II〉中的音集技法及音高组织特征》,《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第91—95页;王馨密《武满彻〈Toward the Sea I〉的技法研究》,上海音乐学院硕士论文,2012年5月;魏扬《武满彻〈诗篇幻想曲〉和声排列的三维构架》,《音乐研究》2012年第2期,第99—109页;陈默默《谈武满彻作品〈雨树素描〉的和声技法及和声语言特征》,《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第123—125页等。
  ⑨刘嫣《武满彻电影配乐的理论研究——以电影〈怪谈〉和〈乱〉为例》,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论文,2010年6月等。
  {10}孙铿亮《中美音乐文化交流的使者》,《音乐美学》第59—62页。同类论文还有陈钢的《早春二月柳色新——记周文中教授与美中文化交流》。
  {11}尼古拉·斯洛尼姆斯基《周文中:其人其乐》,朱建翻译,《艺苑》音乐版1996年第2期,第54页—59页。
  {12}侯太勇《西器中韵 和而不同——周文中〈渔歌〉的音色移植与延音功放配器法分析》,《乐府新声》2012年第1期,第84—89页。
  {13}邹昊《周文中对古琴曲〈渔歌〉移植的艺术观念》,《音乐创作》2013年第2期,第109—111页。
  {14}【韩】刘贞银《东亚三国近现代音乐变迁的比较研究——西方音乐影响与现代性和民族性的诉求》,2007年12月27日,上海音乐学院博士论文。其研究目的在于,要证明在西方音乐传入中日韩三国的一个多实际中,其实际过程并不简单是“西方化”,而是“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的过程,也是各国创造新音乐文化的过程。
  余原 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编辑
  (责任编辑 金兆钧)
其他文献
国内音乐剧创作近年十分活跃,舞台演出作品很多,而音乐语言及个性风格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性与多元化。随着《天使合唱团》的受人瞩目,作曲家刘岳的名字也越来越受到业界关注。在此之前,他已写过一些有质量有分量的作品。在音乐戏剧作品上,刘岳的理念与技术、功力与作为、水准与成效,可能是这一领域作曲家的一个突出代表。而透过他担任作曲的湘剧《护国》,更让我们看到他在传统地方戏曲音乐上的创新与探索。  优秀作品之所以
16年10月15日至16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民族音乐研究与传播基地、《中国音乐学》杂志社联合举办的“历史与田野:中国礼俗仪式音乐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金龙潭大饭店弘翔大会议厅成功举办。  研讨会发起者、组织者特意邀请了分别来自音乐史学、民族音乐学、传统音乐三大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通过会议构筑起的学术平台,针对同一论题,在论域有交叉、重叠
1986年8月8日,在中国兴城“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上的演说中,李西安教授指出“80年代以来,困扰音乐界和理论界的三个问题:古与今;中与外;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1]时隔二十多年,中国的音乐界和理论界已经涅槃重生,一大批中国作曲家和理论家最终以其“中国性”(chineseness)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身份为中国当代音乐和世界音乐文化做出贡献①。姚恒璐教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出七十多部(首)音乐作
引 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层次的需求已经变为人们的“钢需”;而科技的进步也使得教育手段有了极大的丰富,网络上的各种音乐APP、慕课公众号、讲座小程序等等让人目不暇接。然而,“云课堂”的种种局限使得它并不能代替传统的“面授”,而今很多音乐普及性讲座在全国各大城市的书店、咖啡馆甚至酒吧等场所展开,如北京的T音乐咖啡沙龙,上海三联书店的“音乐点亮人生”的公益讲座,深圳某培训中
2013年5月19日-25日,由台湾周大观文教基金会举办的“第16届全球热爱生命奖章表彰系列活动”首场颁奖活动在台北圆山大饭店隆重召开。本届活动表彰了从全球46个国家的2139位候选人中选出20余位“生命勇士”,包括创办世界最成功的街头杂志《The Big Issue》、激励弱势族群自力更生的英国人约翰·伯德,来自关岛的积极救助穷困人士的抗癌勇士弗兰克·特诺里奥,乐于救助贫困弱势的香港医生黄至生,
静芳先生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研究的大家,为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与学科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她的弟子,让我受益最大、领悟最深的是她创立的乐种学,它成为我最大的精神财富。为此,我博士毕业后,一直在从事着乐种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更是加深了对乐种学的领悟。先生不仅仅教授了我的学业,精心指导我的研究,更多的是她对科学求真务实之精神、意志力、洞察力都在源源不断地教化我、激励我。  作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它
1994年北京音乐厅在全国率先推出了“打开音乐之门”暑期系列音乐会,填补了北京古典音乐演出市场的空白。时隔18年之后的2011年,北京音乐厅再次推出国际音乐季,作为献给“打开音乐之门”的成人礼。这次音乐季精彩纷呈,涵盖了室内乐、钢琴、歌剧以及星期音乐讲堂等四大系列,共计30余场音乐会演出,紧紧围绕专业化、国际化的主题,力求展示古典音乐之精髓,将乐音之美与剧场艺术的魅力完美结合。  2011年6月1
引言:巴洛克键盘作品表演  诠释上的“危险性”  在浩如烟海的键盘音乐作品中,总有一些作品焕发着与众不同的独特魅力与气质,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演奏家为之着迷。一些演奏家因某一特殊时刻演奏这样特殊的作品而奠定“江湖地位”,还有一些演奏家则穷其毕生研究、解读,并不断诠释这样的作品,最终作品与演奏者相得益彰、彼此成就,进而被乐史铭记。  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J·S·BACH Goldberg Varia
世纪90年代初,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郑英烈教授开设一门《序列音乐写作基础》课程,曾分析罗忠镕创作于1980年的十二音作品《涉江采芙蓉》。当时大家从听觉到演唱都难以接受这个作品,真是“所思在远道……长路漫浩浩”。转眼30年过去了,像《涉江采芙蓉》这样的现代声乐作品在中国当下仍然少有公演的机会。因此,当初次聆听荷兰女中音歌唱家雅妮·普兰格的新音乐独唱音乐会时,便产生一种全新的听觉感受。    一    
术教育在美国的地位十分重要。2014年美国颁布的《国家核心艺术标准》共包含五门艺术学科—舞蹈、音乐、戏剧、媒体艺术、视觉艺术,是贯穿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艺术标准,是结合新时代艺术教育发展需要而颁布的基础性政策。{1}2015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的《每一个学生都成功法》中规定:学校要加大艺术科目教育的时长,很多州提升了艺术科目成绩在小学升初中考试以及初中升高中考试的所占比重。如今,美国的音乐教育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