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葛亮也假公济私?

来源 :百家讲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bda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喜欢书法的人都知道有个名帖叫《远涉帖》,是诸葛亮亲笔所写,王羲之看后爱不释手,又亲笔临摹,这也使《远涉帖》的神采得以延续千年,苏轼、宋徽宗都见过它,墨写的原迹一直流传到清代。这件名帖是诸葛亮唯一传世手迹,奠定了诸葛亮作为书法家的地位,但也正是这件书法作品,揭示了诸葛亮的一个秘密:假公济私,即利用国家快递写私信。但事实是怎样的呢?
  《远涉帖》是一件章草作品,文字只有3行,共27个字,内容如下:“师徒远涉,道路甚艰;自及褒斜,幸皆无恙。使回,驰此,不复云云。亮顿首。”大意是,大军远征,道路非常艰险,一直到达褒斜道,幸运的是各方面都好……已让使者同去,具体情况由他报告,这里就不再细说了,诸葛亮敬上。《远涉帖》虽然只有27个字,但留下的线索还是比较明确的。信末有“顿首”二字,顿首是写信时平辈间的敬辞,说明这不是诸葛亮写给后主的上表;信中提到第一次北伐的地点“褒斜道”,说明这写于北伐期间;信中还有“幸皆无恙”的话,说的显然不是国事,而是家事。
  与这封信札内容相近的还有两封信,都收录在《三国志》作者所编的《诸葛亮集》中,其中一封内容大意是,诸葛乔本应同到成都去,可各位将领的子弟都在军中押运粮草,考虑到他应与大家同甘共苦,现在我派他率领五六百士兵和将士们的子弟一起在山谷中押运粮草。另一封信的内容如下:“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大意是,诸葛瞻现已8岁,聪明可爱,但我怀疑他智力发育得太早,担心他将来难成大器。
  这两封信分别提到了诸葛乔和诸葛瞻,前者是诸葛亮的养子,已经20多岁了,其生父是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后者是诸葛亮的亲生儿子,当时只有8岁。诸葛亮结婚后一直没有儿子,就按照当时习俗将侄子诸葛乔收为养子,这件事甚至惊动了孙权,最后由孙权亲自批准,诸葛乔才正式来到诸葛亮身边,但就在第一次北伐前夕,诸葛亮突然又有了亲生儿子诸葛瞻。
  诸葛乔去了蜀汉,作为生父的诸葛瑾一直关心他的安危,知道他随诸葛亮去了北伐前线,这种关切就更强烈了,《远涉帖》以及《诸葛亮集》中所载的两封信都是在此期间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其中《远涉帖》的内容主要是报平安,目的是让大哥不要担心。
  给亲人报平安,在现在已经不是什么事了,一条微信就能搞定,但在没有现代通信手段的古代要做到这一点就太难了。虽然汉代已有驿站,但那时的驿站制度还不完善,加上三国鼎立后连年战争,官方的驿站系统几乎不复存在,长距离传递重要信件只能靠“点对点”专人专送,其间要越过重重关隘、克服种种困难,非官府力量难以办成。
  由蜀汉向孙吴送封信动用的是“国家快递”,成本岂是“一字千金”可以概括的?为了跟哥哥聊聊家务事,诸葛亮难道要让蜀汉的“纳税人”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吗?
  其实,诸葛亮开始北伐后与哥哥诸葛瑾的书信来往就密集了起来,除《远涉帖》和《诸葛亮集》中的两封谈家事的信,《诸葛亮集》中至少还收录有7封诸葛亮写给诸葛瑾的信件,但谈的都是公事。
  《与兄瑾论白帝兵书》说的是,诸葛亮北伐后将一部分驻守在白帝城的军队抽调到了汉中前线,作为盟友的孙吴方面担心蜀汉东面防线薄弱会给曹魏以机会,诸葛亮则写信说明情况,打消盟友顾虑。 《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道书》《与兄瑾言大水赤崖桥阁悉坏书》这两封信说的是,第一次北伐结束后向盟友孙吴方面通报情况的。 《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说的是第四次北伐由散关兵出陈仓的情况,也是向盟友孙吴方面通报情况的。还有《与兄瑾论陈震书》《与兄瑾言孙松书》《与兄瑾言殷礼书》,都与蜀吴之间的外交有关,诸葛亮每次派使者去孫吴,除带上正式的“国书”外,一般还会专门给诸葛瑾写封信,对使者的个人情况作进一步介绍,希望哥哥予以关照。
  诸葛瑾是孙权十分器重的大臣,孙权称帝后诸葛瑾担任了大将军一职,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上大将军陆逊,孙权让诸葛瑾长期驻守在南郡等地,以协助坐镇荆州的陆逊。南郡是孙吴距蜀汉最近的地方,吴、蜀间人员往来必须经过此地,所以诸葛瑾是孙吴与蜀汉方面的主要联络人,吴、蜀益阳“单刀会”后,为化解双方矛盾,孙权曾派诸葛瑾出使成都,最后达成了和平解决纠纷的“湘水分界”协议。
  弟弟在蜀汉当丞相,而诸葛瑾又负责孙吴与蜀汉的“外交工作”,有人难免会猜疑,在孙权面前说了不少诸葛瑾的坏话,但孙权一概不听,多次表达对诸葛瑾的绝对信任,曾说:“子瑜与孤从事积年,恩如骨肉。”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才多次给哥哥写信,保存下来的这些信估计只是众多书信中的一部分,但主要是谈公事的,通报情况以便孙吴方面更好地给予配合。诸葛亮公事之余,利用“国家快递”给哥哥写儿封私信顺便捎去,这也是人之常情,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盟友间的关系,不能因此说诸葛亮假公济私。
其他文献
中国谢秋萍,1994年以3.869米长的秀发获吉尼斯世界长发纪录,1999年其秀发已长至5.085米。  印度人古尔·穆罕默德以55.88厘米的身高成为历史上最矮的人,不过他在1999年已去世。  印度男子莱姆·辛格·乔汗的胡子长约4.3米,是世界吉尼斯纪录中胡子最长的人。  美國加利福尼亚女孩艾米丽·苏珊是世界上体毛最长的人。科学家认为这是人类极少见的“返祖现象”。  加拿大男孩马克·亨利拥有世
明治十六年(1883年),日本政府修建鹿鸣馆,招待各国使者与社会名流来跳西洋舞,以示文明开化。起初日本民众对男女扭成一团、几近伤风败俗的西洋舞全无好感,旨在助力外交的鹿鸣馆收效甚微。但次年起,首相伊藤博文之妻伊藤梅子带头参加舞会,一举扭转成见,“鹿鸣馆外交”的初衷也逐渐达成。  为什么这位首相夫人如此“长袖善舞”?因为,在嫁给伊藤博文之前,她是一位科班出身的艺伎。  无独有偶,“明治三杰”中的木户
对于她,他挂念了一辈子,晚年身体抱恙都想去见她一面,她是他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生活中没了痕迹,却永远留在心底。他是林语堂,他挂念了一辈子的人则是陈锦端。  1895年,林语堂出生于福建龙溪,父亲是一名教会牧师,林语堂从小就受到西方教义的影响,并在17岁那年以第二名的成绩考进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校期间,博学多才的林语堂领了不少奖,惊艳四座。与圣约翰大学有一墙之隔的圣玛丽女校的女生们也对林语堂仰慕不已,其
赵四小姐出生时,天上有一道霞光,所以她有个名字叫“赵绮霞”;又因她的英文名字叫Edith,谐音“一荻”,所以又叫“赵一荻”;她还有名:赵多加和赵妮。至于她为何叫赵四,原因很简单,她在姐妹中排行第四。  赵四小姐出身显赫。她的父亲赵庆华是北洋政府时期多处铁路局的局长,后来官至交通次长,她家的姻亲也都很显赫。不过,不知为何,这样一个显赫家庭竟没让赵四小姐接受高深的教育。她有个美国神学院的函授文凭,仅这
《雪山飞狐》中有个人叫刘元鹤,是御前一等侍卫,奉命争夺闯王李自成留下的宝藏,与天龙门、饮马川、平通镖局一干人及江洋大盗宝树和尚,一起来到玉笔山庄。闯王宝藏的秘密随之被揭开,打开宝藏的军刀和地图就在眼前,众人无不眼红,一场混战在所难免。如果这样,武功不高的刘元鹤无法占得便宜。殊不知,他却成功掌控了这个近乎失控的局面。  书中说“刘元鹤为人精细”,饮马川山寨的陶百岁把解开宝藏秘密的关键物件——装有军刀
唐朝人喝酒,往往酒到杯干,十分豪爽。那么,唐朝人喝的到底是什么酒?据记载,唐朝时,蒸馏技术还没有发展起来,当时的酒主要由粮食和水果发酵而成,酒的度数一般较低,当然不容易喝醉,就算真的喝上千杯,只怕也是想比比谁是大胃王。不过,唐朝酒的度数虽然不高,讲究却不少。  唐朝人根据酒的品质不同,对酒进行区别定价,导致酒一度成为区别人们社会地位的标志。  比如用粮食谷物来造酒,造好后的酒含有杂质,这样的酒被称
三国是一个吹牛者横行的时代,他们在同一个舞台上竞技,相互切磋吹牛技巧,共同编织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吹牛大会,让一部严肃的战争题材作品,变成了喜剧色彩颇重的无厘头大戏。不过事实也证明,吹牛有风险,耍酷需谨慎。  三国时期,第一个吹牛吹出高境界的人叫韩馥。不过,作为割据一方的诸侯,韩馥毕竟是见过世面的,他并没有过度吹嘘自己的水平,反而不遗余力地给下属打call。  当时,十八路诸侯齐聚汜水关讨伐董卓,而董
清朝末年,随着欧洲列强入侵,一大波西方文化进入我国。受凡尔纳等科幻大佬作品的影响,各路文人也搞起了科幻的“西学东渐”,从平淡科普到无脑爽文,各种类型应有尽有。  其中最常见的莫过于打着科幻旗号的科普小说,比如《黑暗世界》。文章伊始,作者便勾勒出魔幻的一幕:1925年某日下午5点,华乐夫妇在室内关窗点灯闲聊。大白天为啥要关窗点灯呢?因为开窗也没用,全世界都被黑暗势力所笼罩,各类生物纷纷开启“癫狂丧尸
翻开书帝王将相,合上书煎炸煮烫——这就是淘编们的跳跃日常,若无美食撑肚,早被上下五千年的爱恨情仇虐到虚脱了。既然无法戒吃,那就做个理直气壮的吃货吧!  小荷:如果我明日午时将被斬首,狱卒说:“这是你最后一顿饭了。”我肯定来不及难过,而是愤怒地吼:“你们明天不管早饭了吗?”  决微:还要顺便问下这顿晚饭有没有加麻加辣,哦,对了,不要香菜。  子玉:作为资深吃货,我多年下来积攒的经验包括但不限于:徒手
一直以来,人们被蓝色的神秘和美丽所吸引,尤其那被誉为理想之蓝、绝对之蓝的“国际克莱因蓝”更是几乎主宰了整个艺术世界,成了一道孤绝而闪亮的风景。人们沉浸在蓝色的明净和空旷之中,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缔造“蓝色狂想曲”的男神——法国艺术家伊夫·克莱因。  1928年4月,克莱因出生在法国一个艺术之家。他的父亲喜欢具象艺术,母亲喜欢抽象艺术,但他偏偏不喜欢艺术,也不喜欢上学读书。由于经常无故旷课,再加上战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