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膈肌起搏对机械通气兔膈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mwjm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体外膈肌起搏对机械通气兔膈肌功能障碍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85只成年新西兰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blank control group,BC)、自主呼吸组(spontaneous breathing group,SB)、容量控制通气组(volume control ventilation group,VC)、体外膈肌起搏组(external diaphragm pacing group,EDP)、体外膈肌起搏+容量控制通气组(EDP+VC),BC组5只,其余各组20只。气管切开后给予容量控制性机械通气建立动物模型。BC组麻醉后立即取膈肌标本,其余各组分别于相应的处理后6 h及l、3、7 d取标本,检测膈肌重量(DW)、膈肌重量/体质量比(DW/BW)及离体膈肌收缩力;HE染色观察膈肌病理改变;Western blot检测膈肌Cyt c、RyR1、caspase-3、p-mTORC1蛋白表达。多组变量间不同时间点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同一时间点进一步两两分组间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与BC组比较,VC组DW、DW/BW下降,膈肌损伤明显,收缩力显著下降,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上调,RyR1、p-mTORC1表达水平下降,且具有时间依赖性,随时间延长进行性加重(P<0.05)。与VC组比较,随治疗时间的延长,EDP+VC组DW、DW/BW增高[治疗1 d组:(0.80±0.05)kg vs (0.56±0.04)kg,治疗3 d组:(1.06±0.05)kg vs (0.47±0.03)kg,治疗7 d组:(1.24±0.10)kg vs (0.39±0.07)kg,均P<0.05;治疗1 d组:(2.05±0.54)vs (1.86±0.72),治疗3 d组:(2.19±0.61) vs (1.74±0.40),治疗7 d组:(2.46±0.62)vs (1.53±0.85),均P<0.05],膈肌损伤明显改善,收缩力显著增强[治疗1 d组:(2.39±0.42)N/cm2vs (1.91±0.25)N/cm2,治疗3 d组:(2.57±0.62)N/cm2vs (1.72±0.50)N/cm2,治疗7 d组:(2.77±0.55)N/cm2vs (1.54±0.33)N/cm2,均P<0.05],Cyt c、caspase-3蛋白表达逐渐下降,RyR1、p-mTORC1蛋白表达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体外膈肌起搏对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具有保护性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膈肌线粒体损伤,减轻氧化应激反应,减轻机械通气诱导的膈肌萎缩和结构改变,进而改善呼吸机相关膈肌功能障碍。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室间隔无水酒精消融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branch anhydrous alcohol ablation, PTSAAA)和经皮腔内室间隔支微粒球栓塞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septal branch microsphere embolization, PTSBME)在治疗有症状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
目的调查我国EICU/ICU危重患者镇静镇痛实施状况,为镇静镇痛规范化实施提供改进依据。方法2018年6月26日在全国116家综合性医院EICU/ICU内纳入年龄大于18周岁的患者,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评估镇静镇痛指征,筛选"需要镇静/镇痛治疗组",进一步收集该组患者实际镇静镇痛信息,最后比较镇静/镇痛合理性及达标情况。结果⑴最终共116家医院1 195例患者纳入研究并分析,116家医院包括三甲10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5月该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详细记录研究对象基本资料、临床指标及术后房颤发生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诱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