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有效培训研究

来源 :职业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m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院校教师培训属于成人培训范畴,因而较为科学先进的成人学习理论对其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或指导意义。为提高“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必须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创新作为前提,以问题为中心选择学员适合的培训模式作为重点,以尊重学员自我建构的制度建设作为保障。
  关键词 “双师型”教师;有效培训;成人学习理论;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31-0066-04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实行五年一周期的教师全员培训制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培训是“双师型”教师专业成长和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但从目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总体情况来看,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成人学习理论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依据。马尔科姆·诺尔斯提出了成人学习的五个假设,即自我导向、关联经验、强调实践、聚焦于解决实际问题和内在驱动。塔夫等人的自我指导学习理论认为,自我指导学习的目标应该是学习者的自身发展,特别是发展自我指导的能力[1]。麦兹罗的嬗变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学习者要通过批判式的反思来实现自我角色的改变[2]。卡尔·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的潜能是自我实现的,而自我实现的重要路径便是学习[3]。尽管不同的成人学习理论各有侧重,但它们都为成人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建议。笔者依据这些理论,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有效性进行探讨。
  一、有效培训的前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创新
  (一)专业成长的理念
  专业成长是指教师从普通职业转化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4]。这一过程既体现一种思想理念,更是一种具体实践;既是一种职业资格认定,更是终身学习、不断更新的自觉追求。强化专业成长理念,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连续性、情境性,引导教师终身学习,既注重教师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各方面的成长,也鼓励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不断自我调整、自我建构,持续发展,以确保专业知识和能力符合高职教育的需求。
  (二)以人为本的理念
  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终极目标和价值追求。高职院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中,应把提升教师的基本素养作为重点,突出“五性”,即突出导向性,持续强化教师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的培养;突出整体性,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作为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制定中长期规划,循序渐进地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突出主体性,根据教师的意愿、需求及其个体特征,创新培训的内容和模式,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突出实践性,以职业实践为重点,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持续提升;突出层次性,既注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又注重新任教师的培养,使教师队伍在“传、帮、带”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全面发展。
  (三)能力本位的理念
  由于把“双师型”理解为“双证”、“双职称”,且这种认证标准与教师的晋升、加薪、福利等切身利益直接挂钩,把教师错误地引向了拿证书、评职称的价值取向上,忽略了高职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此,高职院校应坚持理论与实践、专业技能与教学能力、专业培训与学历提升“三个并重”的能力本位培训理念,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在强化和树立以上理念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要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科学制定“双师型”教师的培训规划。高职教师需求分析主要包括组织分析、工作分析、人员分析三个方面。所谓组织分析,主要是围绕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和教育目标、自身人力资源需求、内部组织效率等方面分析,目的在于为培训规划提供战略依据;所谓工作分析,就是分析教师的岗位职责与具体任务,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及其与现在的差距与不足,目的在于为确定培训内容提供支持;所谓人员分析,即是分析教师的个体需求。成人学习理论认为,成人对学习的需求主要包括自主学习、有安全感、鼓励参与、渐进并强化、丰富而生动、学以致用、渴求新知等多方面的需求。高职教师的培训规划应围绕这一需求来确定培训模式和方法。高职教师培训规划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培训的目的、内容、课程、师资、时间、地点和评价等,其应是高职院校培训目标与教师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机统一。因此,高职教师培训规划的制定应着重坚持和把握五项原则,即坚持和把握整体性原则,把培训目标与职业道德、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目标统一起来,以培训促进“双师型”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能力和职业道德全面提升;坚持和把握实效性原则,把重点培养与普遍提高结合起来,做到按需培训、学用一致、教学相长;坚持和把握实践性原则,成人学习理论指出,只有理论知识引起了个人在经验和情感上的共鸣,并融入到实践性知识之中,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能力,这就要求培训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高职教育教学一线中的热点问题进行培训,并通过培训提升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具体问题的能力。总之,能否树立先进的培训理念、能否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决定着“双师型”教师的培训方向、目标和价值导向,是提升培训有效性的重要前提。
  二、有效培训的重点:以问题为中心的内容选择与模式创新
  (一)专业理论知识
  高职教育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是“双师型”教师必备的素质。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和把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理论前沿知识,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教会学生掌握该专业理论的重点和难点,满足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实践技能
  专业实践技能即是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实践技能培训,既要注重培养教师的基本操作技能和创新性技能,更应注重培养教师的技能意识、技能品质、技能心理,使之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组织协调、团队合作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和胜任教学工作。   (三)职业指导技能
  为社会培养造就更多高技能人才并使之获得适合的职业岗位,是“双师型”教师的主要任务。应通过培训,使“双师型”教师掌握必要的职业和就业指导知识,从发展的视角给予学生更好的职业指导和就业指导。
  (四)教科研能力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指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良的教师。只有自己从事研究的人才有东西教会别人,而一般教书匠只能传授僵硬的东西。”[5]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知识体系的广度与深度,具有渊博的知识体系以及自觉更新和创新知识体系的能力。因此,应加强教科研能力培训,引领教师加强对本专业的研究和学习,并注意跟踪国内外学科专业最新的学术动态,不断完善和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实践中。
  确定了科学的培训内容,还必须创新与之相适应的培训模式,二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当然,“双师型”教师培训没有固定的模式,培训模式是否科学,最终要由培训效果来检验。目前,从国内诸多高职院校的实践看,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是校企嫁接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由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姻,构成一种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企业通过挂职或实习的方式进行实践性培训,也可以选派有能力的专业教师参加企业的技术攻关、项目开发或者员工培训;同时,高职院校也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兼职,通过与教师结对帮带的形式,传授企业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这种模式既经济又高效,而且学校和企业可实现利益双赢,因此得到广泛运用。二是校本培训模式。该模式主要是由高职院校通过挖掘和整合自身资源和优势,或组织专业实践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共同研究、探讨高职教育教学课题,或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供教师学习新技术和岗位实践训练。这种模式需要高职院校密切关注社会和市场动态,随时了解和把握学科的前沿动态和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并将之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校本培训实践中。三是院校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校际之间的合作,可以是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水平、有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建立合作关系,也可以是重点示范骨干院校与一般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对教师进行培训。这种模式需要高职院校突破校际甚至区域壁垒,以一种更加开放的视角和强烈的责任感,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四是区域合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打破区域壁垒,利用高职院校的自身资源和优势,帮助其他地区培训教师。具体到每一个模式,都应该遵循成人学习的实用性原则,即优化培训环境、以问题为中心设计培训课程、以教师的经验为重要资源,通过教师自主学习、行动学习、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和角色扮演等多种培训方式激发教师生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双师”素质。
  三、有效培训的保障:尊重学员自我建构的制度建设
  (一)完善培训机制
  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双师”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职院校要在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个体需求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教师培训机制,从时间、经费和制度上提供保障,使教师获得更多学习提高的机会。首先,要探索高职教师自由选择培训课程学习的新机制,实施职教理论课程、专业课程、企业实践课程、教学教研课程和反思总结课程等培训模块自由组合,满足教师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使理论讲座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经验交流相结合,反思学习与企业实践、现场教学观摩相结合,强化培训效果。其次,建立校本培训新机制,坚持专家引领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通过职教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学名师,引进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通过企业专家,引进行业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最后,建立个人学习与集体学习相结合的培训机制,高职院校要积极创设学习氛围,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及时解决自身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学习,转变教师的职业教育理念,学习探讨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并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完善教师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与追求,对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教师个体发展及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完善符合高职教师发展的考核、晋升和评价机制,以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提升学校竞争力。高职教育具有“教学、生产合一”的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是其突出特点。高职院校要从思想品德、教学能力、工作业绩、关爱学生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全面评价,侧重于教师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能力的评价,侧重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程度和生产技术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能力评价,使教师的工作职责、岗位要求、业务能力和教学效果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与教师的晋升、加薪、奖励等待遇相挂钩,充分调动教师“双师”化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三)完善教师管理机制
  “双师型”教师培训和专业成长是一项系统性、连续性和长期性的工程,必须建立和完善相关工作机制,通过机制教育人、管理人和激励人。建立教师发展的动态管理机制,高职院校要建立由学校主要领导负责、相关职能部门领导分工负责的教师管理机制,定期分析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帮助教师解决专业发展中的困惑和难题。建立教师发展的人文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要把服务教师的理念贯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工作始终,积极为教师个性化成长和全面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机会、优化环境,以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科研和育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综上所述,加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训既是顺应全球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增强高职教育竞争力的需要,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要求。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等具体要求,探索构建以“双师型”教师为中心、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多样化学习为重点的培训模式,使教师在“双师”化的专业发展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同时,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既要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双职称”评定制度、制定“双师型”教师评定标准、给予“双师型”教师倾斜政策等,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宏观管理;也要加大资金投入,探索建立“政府统筹、部门主管、企业协作、院校实施、教师自主”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机制,为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职院校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 考 文 献
  [1][2]王海东.美国当代成人学习理论述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126-128.
  [3]潘光花.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要观点研究[C]//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2002.
  [4]夏扉.论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职后培养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8(9):25-27.
  [5]金波.对高等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c92da40100916r.html.
其他文献
加强利益相关方,特别是企业对于TVET的参与是世界各国TVET发展的重要策略。本届大会上,专门邀请了世界计算机领域的知名企业——微软公司的代表参加大会,并专门组织了题为“技术与技能培养”的专题圆桌会议。大会结束后的5月17日,微软公司还与UNESCO-UNEVOC共同组织了主题为“应对青年学习机会差距”的教育领导论坛,专门探讨了信息通信技术在提升学生技能和TVET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微软公司积极参与T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构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思路,指出高职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应以人为本、制度创新、凝练精神创新等扩大高职院校体育文化建设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体育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7.05.02
摘 要 微型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作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手段逐渐被广大高职院校所认可与推广,如何开展建设及其应用则是高职教育教学极为关注的两大问题。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在对微型教学资源建设中实施了“开发、购置、整合”三种路径,推行了自主学习、翻转课堂、混合教学三种资源应用模式,开发了基于学习分析需要的自主学习平台,开展了基于微型教学资源运用的教学改革。  关键词 高职院校;微型教学资源;翻转课堂;自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期刊编辑委员会主办  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承办  19822817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投入探析 李兴洲 《教育研究》 2012年第2期 7000字  19822818 再建农村教育的伟大工程——“三化同步”与现代职业农民教育发展战略和政策 周稽裘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4期 6600字  198228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职业教育政策研究 和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摘要:以广州市绿翠现代实验学校实验班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调查对象的下肢爆发力及绝对力量进行测试,得出相关指标数据,旨在通过实验对比和课堂实践,进一步确定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不同及优势,从而有效、高效地促进学生力量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功能性体能训练;初中生;下肢力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DOI:
点 评  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某种程度上是在批评职业教育的改革滞后于社会改革的。中国的社会改革是由旧的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倒逼出来的,因此具有深刻性、急迫性和不可逆性。对比职业教育,由于政府的过多干预,因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并不感同身受,难以形成改革倒逼机制,所以在改革上是滞后的。职业教育改革要跟上社会步伐,首先在取向上要向社会改革看齐,即努力破除制约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的教育界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各种教育口号像走游园会一样层出不穷,花样“创新”不断,呼声亦是此起彼伏,大有将中国的教育变成世界教育的博览会之势。学校体育乃是受到此种现象冲击的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会儿是“快乐体育”,一会儿又是重视“挫折教育”,此种口号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又马上提出什么“赏识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等等,真可谓是花样繁多,让人目不暇接,也搞的
2014年3月26~27日,由江西省职业教育学会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承办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14年度工作会议在南昌举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纪宝成,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巡视员王继平,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郭奕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占山,副会长徐曙光、金辉、石伟平、陈晓明、马树超、邬宪伟、李祖平等出席会议,各地职教学会、学会各分支机构代表与内设机构负责人,以及新闻媒体代表等近
摘 要 创新创业教育在黄淮学院已不单单是一种教育类型或形式,已成为一种办学精神和发展模式。学校以创新创业型组织建设为引领,以创新创业文化建设为土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火种,共同培育创新创业硕果,形成了“组织-文化-教育”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多层次、多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教育启发-实践创新-孵化创业-深化创新”的创新创业教育运行机制。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体系;机制;黄淮学
摘 要 农村科技人才在推进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乌兰察布市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案例分析发现,成功开展农村科技人才培训的关键机制包括政府的协调机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训、示范和产业链的“三位一体”融合机制等。为推进农村科技人才培训,应采取如下对策:优化外部环境,发挥政府支撑作用;多渠道投入,扩大培训机构规模;突出创业与服务能力,完善培训内容;强化高校与培训基地合作机制。  关键词 农村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