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项大伯有一个幸福温暖的家庭。老伴周大妈善良体贴、能干,老两口恩爱相处,相依相伴从未红过脸。他们生有一儿一女,如今都已在同一座城市成家生子。虽然儿子女儿成家后先后独自生活,但他们对父母都非常孝顺关心,隔三差五,儿子儿媳、女儿女婿不是相约到父母家团聚,就是把父母接到自己的小家住上一段时间。项大伯过去是一家事业单位的领导,为人正直,和蔼可亲,群众口碑好。退休之后,回归家庭,角色适应非常快。每天早晨与周大妈出去锻炼、买菜,然后主动做家务活,闲暇则到社区与老同事、老邻居们聊天娱乐。
然而,自从项大伯3年前患了糖尿病后,生活悄然发生了变化。依照医嘱,项大伯得注意生活饮食,并且天天注射胰岛素。他与周大妈两个人生活时,周大妈可以依照他控制血糖的饮食习惯,让他尽量吃素、避免高汤高油高脂。可是,子女回家或者接老两口到小家小住时,就得单独为他炒菜,尽管周大妈、儿媳和女儿从来没有嫌过麻烦,但生性要强的项大伯还是打心里感到内疚,认为自己的病连累了妻子和孩子们。
更让项大伯意想不到的是,今年他竟然发生了脑梗塞,治疗后,行动不便,上厕所或者洗澡都无法自己完成。项大伯常常唉声叹气,觉得这种生活过得太窝囊、太没有意义了,不如一死了之。周大妈也经常宽慰项大伯,说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会搀扶着他直到人生的终点。项大伯知道,周大妈说的是真心话,可每每想到周大妈每天除了一日三餐,还要帮自己洗澡、上厕所,就觉得给周大妈平添了无尽的麻烦事,长此以往会把她也拖垮,心里经常自责、惭愧、苦恼和不安。尤其是看到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在自己工作压力大、生活负担加重的情况下,经常跑回家照顾他,更是心生愧意,烦恼顿生。他感到对不起老伴、对不起儿女,对不起照顾他的每一个人,不知道这种生活何时是个头儿,希望能早点结束生命,大家都可以解脱。
其实,周大妈和儿女们早就从项大伯的言谈举止中发现了他有轻生的念头。周大妈经常安慰项大伯说,他就是项家的顶梁柱,虽然现在生活不能自理,但只要他活着,项家的脊梁就在,无论遇到多大的坎儿,项家人都会始终如一地并肩前行。儿女们则对项大伯说,孝敬他、照顾他是儿女们应尽的责任,吃再多的苦只要项大伯天天开心、能够坚定地与疾病斗争到底,儿女们就感到值得。
项大伯矛盾的内心
项大伯虽然疾病缠身,但他的意识清晰、思维正常。一个人所患疾病多了,容易消耗躯体的精力及心理上的意志去对抗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对人的意志是极大的考验。像项大伯这样年纪比较大的老人,尽管他生性要强,但其意志力在疾病缠身面前也会有所改变,尤其是给别人增加麻烦更是自己不愿意看到的。周大妈无微不至、任劳任怨地照顾,儿女们无怨无悔、义无返顾地伺候,会让项大伯的愧疚感更加强烈,进而导致情绪低落,严重了就会有轻生的想法甚至行为。
其实,项大伯时不时地念叨不想继续活下去的自杀意念,也有可能是对家人表达歉意,心理还是想继续活下去。不管如何,当有这种表达的时候都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那么,作为家人该如何面对呢?
以“同理心”去体会与理解患者的心境
家人要经常向患者表达多病是难受的事,但家人都能体谅,不会怕麻烦,更不会弃之不管。同时,经常告诉患者,轻生是弱者的语言,大家都希望他勇敢地与疾病斗争到底,随便地说“不想活了”的话,只能增加疼他、爱他、关心他、照顾他的家人的烦恼。在行动上,要坚持每日服侍患者而没有怨言。
配合医护人员积极治疗
家人要及时排除各种影响患者治病的消极心理情绪。须知,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绝大多数疾病都是能够得到治疗或使病情减轻的,即使是癌症,只要早发现早治疗,也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或根治。老人对治病应抱有信心,不急躁,不消沉,不畏惧。要始终保持镇定、冷静、沉着、乐观、开朗的心情,与病魔做顽强的抗争。
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老年人患重病,应尽量帮助其认识到疾病缠身并不意味着死亡,有很多种方法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帮助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家人要注意不在病人面前过分难过,经常与其一起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展望未来美好的前景,使其时刻感受到温暖。情绪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強病人对疼痛的耐受力,减轻疾病造成的痛苦。
合理利用音乐
音乐疗法在我国源远流长,两千多年前的《乐记》,就指出音乐能调剂人的和谐生活、涵养德性、增进健康。国外曾有人用电子仪器测定发现:节奏感强、音调高昂的乐曲可增强肌力;节奏徐缓、音调和谐的乐曲可使呼吸平稳、心跳规律、血压下降,并且还有助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项大伯虽然不懂乐理,但是年轻时喜欢听民歌,这一点对于其今后的康复一定会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