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ndups_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边塞诗展现出了绵延不绝的中华历史,它是对中华民族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描述,它的产生与历史文化积淀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边塞诗是在特定人文社会和深厚历史土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适和岑参是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两人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生活经历,其诗歌内容也都是歌颂将士们不畏生死的精神,展现出了慷慨悲壮的格调,但他们作品的艺术风格又各具特色,独具匠心,他们以不俗的艺术才情为边塞诗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故也必然成为中国诗歌中一颗璀璨明珠。
  關键词: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2-0-02
  高适与王昌龄、岑参和王焕之合称“边塞四诗人”。高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的领军人物,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诗歌具有“雄浑悲壮特点”,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岑参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具有空前开扩和雄奇瑰丽的浪漫色彩,其诗歌题材涉及山水、赠答和述志等各方面内容,展现出了士兵们的出色奋斗和艰苦牺牲精神,给人们营造出了盛唐诗人开朗胸襟的艺术感受。将慷慨豪迈的语调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了边塞的奇伟壮丽之美。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两者都是边塞诗人,其作品风格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笔者特对两人诗歌的艺术风格之异同及成因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对边塞诗的研究有所裨益。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之相同处
  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歌的代表人物,将边塞生活作为诗歌创作的主要题材,展现出了将士们慷慨悲歌的雄壮风貌。他们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出身,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在边疆上立功,感受到的边塞见闻具有相似性。下文特对高适、岑参边塞诗歌的艺术风格相似之处进行介绍。
  (一)都是描写军旅生活体验
  高适和岑参的诗之所以具有较强的饱满性,与作者的边塞军旅生活体验有直接关系,高适入幕河西三年,感受到了青海地区和边塞生活。岑参入幕安西、北庭,在边陲地区生活了六年,深刻地感受到了边塞生活。高适和岑参的诗句有都有描写艰苦军旅的诗句,例如,在高适的《燕歌行并序》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铁衣远戍辛勤久”主要是感慨战士们的征战之苦,战士们在作战中遭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反映了战士们在作战时的艰辛;在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一诗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主要描写西域风沙的险恶,展现出了将士们行军的艰辛[1]。
  (二)都是描写丰富多彩的边塞军中生活
  由于高适和岑参有着相似的边塞生活经历,诗中都有对战争场面的描写,展现出了作者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例如,在高适《赛上》一诗中,“边尘涨北溟,虏骑正南驱”诗句和岑参的《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一诗中的“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中,都是对边塞军中生活奔波劳碌的描写,诗歌中展现出了作者没有放弃对理想的追求,给人一种积极向上和催人奋进的精神风貌。
  (三)都是描写西北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高适和岑参的诗中运用大量的语句来描写边塞生活中的风土人情,运用大量语言来描写民族风情。例如在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都是对塞外风土人情的描述,作者在诗中运用了大胆夸张和惊人的想象力描写手法,以真切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给人们营造了真实的边塞风情[2]。
  (四)都是描写作者的实际见闻和感受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是结合自身的实际见闻和感受写出来的,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展现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边塞生活给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给高适和岑参的艺术创作提供了自由空间。例如,在高适的《塞下曲》中,主要是描绘了壮丽的沙场征战景色,给人们营造出了宏阔悲壮的氛围,展现出了诗人的豪壮之情。在岑参的《轮台歌》中,主要是描写战争中两军的对垒、白昼出诗接仗和奋勇抗敌情感,诗人的真情实感在其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3]。
  二、高适、岑参边塞诗艺术风格的不同处
  虽然高适和岑参都是边塞诗人的代表,具有共同的写作风格,但是他们的艺术风格又各有侧重,展现出了不同的写作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题材选择不同
  高适的边塞诗题材主要以描述边塞的真实生活情境为主,注重描写人而不是自然景观,在抒情时伴有写景部分。岑参的边塞诗主要以描写景物为主,用景物来烘托情感。高适的《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账下犹歌舞”,是对将军失职、腐败昏庸的描述,展现出了戎边将领的谴责。“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生动的描写了战士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短兵相接的情境,展现出了将士们保卫国家的悲壮之情。岑参的边塞诗中注重对边塞风景的描述,例如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诗人虽然没有直面写战争,但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烘托出了将士们的英勇善战,展现出了必胜的心态[4]。
  (二)写作手法不同
  高适和岑参的诗在写作手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高适的诗质朴浑厚,雄浑中展现出了将士们的深沉。而岑参的诗注重描写将士们的豪情悲壮,在悲壮中展现出了洒脱精神。高适的诗歌中善于运用反衬和对比写作手法,语言具有精炼准确性。而岑参的诗句中运用了大量的夸张和比喻,展现出了生动绚丽的色彩。例如在高适的《蓟门行五首》中“戎卒厌糟糠,降胡饱衣食”一诗中,诗人对军中的不正常现象提出了大胆的质疑。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円斗兵稀”中,运用简练的语言,展现出了边塞情境的广阔无垠。岑参的《碛中作》一诗中,岑参主要是对沙漠行军途中的剪影进行描述,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促进了诗人情感和景物的有机融合,展现出了诗人从军边塞的豪情壮志[5]。
其他文献
摘 要:陶渊明作为隐士的典型代表引发了无数学者对他的研究兴趣。关于陶渊明隐逸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学术界一直众说纷谈。儒道思想对陶渊明隐逸思想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使诗人具有了济世的壮志与安贫的节操,道家思想则使诗人具有崇尚自然与自由的追求。在战乱频频、重视门阀、官场相互倾轧的东晋时代,徘徊于仕与隐的矛盾冲突中的陶渊明,最终实现了儒家学说的道家化,从而走向独善其身的归隐田园之路。  关键词:
摘 要:孟子“充实之谓美”命题中所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意蕴。然而其具体含义尚有可待商榷之处,尤其是“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一句,一些学者对其的解释有神秘化的倾向。“充实之谓美”作为美学命题也体现了孟子关于人格美的思想。  关键词:孟子;儒家;充实之谓美;美学  作者简介:明宣丞(1989-),男,内蒙古赤峰市人,青海师范大学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方向。  [中图分类号]:I
摘 要: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作为慧琳《一切经音义》的续补,其在汉语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作为音义著作,其征引广博。郑注《礼记》就是其中之一。近年来有关佛经音义引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比较多,但大多是慧琳《一切经音义》引传统“小学”的相关研究及论著,有关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本文就其所引郑注《礼记》略做整理。  关键词:希麟《续一切经音义》;《礼记注疏》;郑玄  作者简介:李春
摘 要:从《水浒传》原著到社会意识,由民间传说及影视剧,而学子孩提至街头巷陌,潘金莲一直被视作“淫妇”的代名词,长期被定格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随着社会与时代观念的更新,人们逐渐层层抽析封建社会及其庇护下那一套等级森严的礼教体系,从而还饱受历史憋屈的人物应有的合理评价,给当下人物更多的真实与客观定论。  关键词:潘金莲;悲情声色;当代理性;正言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摘 要:国内的现代学者对于孔子对人的认识持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孔子开创了人性论,另一种则认为孔子几乎未阐述过人性。本文在搁置上述分歧的前提下,通过梳理《论语》中记录的孔子言论,试图分析孔子在对人的认识方面所阐述的观点。  关键词:孔子;《论语》;认识;人  作者简介:岑益郎(1980-),男,浙江慈溪人,硕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六级职员,主要从事党政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