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学经典博大精深,对小学生的品德培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我校如何促进国学教育与品德教育的协同发展,提出相关教学改进方法,促进品德的形成,并发挥家长的配合作用,去除国学中不符合现代理念的因素,与学生共同进行探讨,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德育;协同发展
一、农村地区国学教育现状分析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州农村地区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条件已明显不同于其它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多样文化冲击、生活富足带来的职业倦怠、生存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等因素,给人们造成巨大影响。从小进行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行科学的“道德塑造,品德培养”的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而国学教育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目前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较为普遍,如广州天河区在各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以及广州中小学开展的国学夏令营活动,我校以“以和为根,以雅成才”开展国学教育。从德育角度来说,国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两者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学生汲取优秀品德基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德育与国学教育协同发展策略
1. 创新国学教育方式
国学德育应该努力避免灌输式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往往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并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国学教育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方式,若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形下接受道德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德育培养效果。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游戏、吟唱、访谈、影视欣赏等多种形式引入课堂,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必要的文白转换与讲解的同时,可以多样化地借助如漫画、动画、视频、影视、歌曲等具有强烈感官刺激功能的教学媒介与手段,使整个经典内容的讲解透显出“古今融通、灵动多变”的鲜活气息这不仅可拉近传统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样一种立体多维、生动形象的传统经典讲解方式,更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其在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状态中逐步达成对传统文化义理的深层体会认识,以传统优良品德烙入学生的内心,对后期的品德树立、价值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开发合适的国学课程教材
从众多的国学典籍中选择国学课程教学教材要结合小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当今的时代特征。我校开发课程内容,可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体现人文性,如精选《弟子规》、《增广贤文》、《千字文》中的精彩篇章、经典名句,以彰显优秀文化传统,厚实文化内涵;二是体现审美性,精选历经千百年而传诵不绝的文质兼美的国学经典篇目,各年级均选编大量易于诵读、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作品;三是体现层次性,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本着由易到难、螺旋上升、滚动发展的思路。我们还针对日常生活,引入相关经典字句,从国学角度来诠释相关精神的内涵。
3. 通过讨论合理诠释国学价值
传统儒学中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与现时代提倡的正确价值观具有众多共同之处。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传统文化体系的某些观念不可避免会同当代理念产生冲突。在国学教育过程中,教学应寻找到现实价值与传统品德之间的共同点。较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对与现代生活及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内容进行理性分辨。
比如:教学过程中的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与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等矛盾统一性的问题,可交与学生讨论与反思,这些问题都会促使学生在反省现代社会时获得生活的智慧,促使学生更理性的看待问题。教师与家长应发挥释道、解惑的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疑点或迷茫的时刻,应耐心解释与引导,在基本是非观与理性对待之间寻求“和而不同”。
4. 重视国学修养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与引导过程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文化塑造灵魂,它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需要将自己培养成为谦谦君子,言行需要谨慎,如果师者唯利是图,特别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万事皆以“金钱”、“经济效益”来衡量,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其树立良好品德与国学内容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教师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从提高自身的国学修养入手,补充国学养分,用心滋润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发展途径
1.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培训
师资是国学教育的主导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德育精神的传承,因此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国学教育的质量和成败,需要将教师国学学习的培训、国学素养的提升、国学教学能力的提高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可采取一边开设国学课一边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教促学,以学导教,从而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到有区别对待,对于一般教师,可以把国学知识作为通识性知识加以培训,对于直接从事国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则应当有更详细的要求。例如,根据小学国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素养状况,小学教师国学培训的目标可确立为:对相关作品的熟读会背、准确理解、灵活运用和适当研究。
2. 加强校园国学教育环境及氛围建设
在校园建设中突出“国学、德育”两者的共同宣传,将其作为学校校风特色来发展,开展“国学进家庭”等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教师方面,我们积极开展研究课展评、特色课观摩、创新课研讨等活动,定期推广国学教学经验,促使教师潜心研究,敢于创新,提高实效。在学生方面,每学期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国学成果展示活动,完善“和雅中队”评比机制,为学生学国学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3. 提升家长与老师自身的德育水平
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特点,以他们喜闻乐见的体验式学习情景和方式获得对于经典和美德的深刻感知和行为内化。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孙敬修先生善于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故事素材,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儿童喜欢的故事会、角色扮演、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都可以成为实施符合儿童特点的国学教育的重要方式。
【关键词】小学;德育;协同发展
一、农村地区国学教育现状分析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广州农村地区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条件已明显不同于其它地区,经济发展带来的多样文化冲击、生活富足带来的职业倦怠、生存竞争带来的精神压力等因素,给人们造成巨大影响。从小进行品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进行科学的“道德塑造,品德培养”的教育理念势在必行,而国学教育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目前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较为普遍,如广州天河区在各中小学开展国学教育,以及广州中小学开展的国学夏令营活动,我校以“以和为根,以雅成才”开展国学教育。从德育角度来说,国学教育的目的是让小学生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对文化内涵的理解,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自身综合素质。两者的协同发展有助于学生汲取优秀品德基因,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
二、德育与国学教育协同发展策略
1. 创新国学教育方式
国学德育应该努力避免灌输式的教育形式,这种形式往往难以深入学生的内心并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国学教育应该不断创新教育方式,若是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形下接受道德教育,可以产生较好的德育培养效果。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游戏、吟唱、访谈、影视欣赏等多种形式引入课堂,努力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对国学经典内容进行必要的文白转换与讲解的同时,可以多样化地借助如漫画、动画、视频、影视、歌曲等具有强烈感官刺激功能的教学媒介与手段,使整个经典内容的讲解透显出“古今融通、灵动多变”的鲜活气息这不仅可拉近传统经典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且对处于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这样一种立体多维、生动形象的传统经典讲解方式,更符合其身心发展的规律,也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从而促使其在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状态中逐步达成对传统文化义理的深层体会认识,以传统优良品德烙入学生的内心,对后期的品德树立、价值观的形成,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2. 开发合适的国学课程教材
从众多的国学典籍中选择国学课程教学教材要结合小学教育自身的特点和当今的时代特征。我校开发课程内容,可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一是体现人文性,如精选《弟子规》、《增广贤文》、《千字文》中的精彩篇章、经典名句,以彰显优秀文化传统,厚实文化内涵;二是体现审美性,精选历经千百年而传诵不绝的文质兼美的国学经典篇目,各年级均选编大量易于诵读、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作品;三是体现层次性,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本着由易到难、螺旋上升、滚动发展的思路。我们还针对日常生活,引入相关经典字句,从国学角度来诠释相关精神的内涵。
3. 通过讨论合理诠释国学价值
传统儒学中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观念与现时代提倡的正确价值观具有众多共同之处。由于时代环境的变迁,传统文化体系的某些观念不可避免会同当代理念产生冲突。在国学教育过程中,教学应寻找到现实价值与传统品德之间的共同点。较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对与现代生活及价值观不相符合的内容进行理性分辨。
比如:教学过程中的现代社会讲究自我推销,与孔子要求的“讷言敏行”是否矛盾;孟子主张养心寡欲,但发展经济必须刺激消费,如何在寡欲和消费之间取得平衡等矛盾统一性的问题,可交与学生讨论与反思,这些问题都会促使学生在反省现代社会时获得生活的智慧,促使学生更理性的看待问题。教师与家长应发挥释道、解惑的作用,对于学生存在疑点或迷茫的时刻,应耐心解释与引导,在基本是非观与理性对待之间寻求“和而不同”。
4. 重视国学修养的熏陶感染作用
教师在教学与引导过程中,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文化塑造灵魂,它需要潜移默化的熏陶,教师需要将自己培养成为谦谦君子,言行需要谨慎,如果师者唯利是图,特别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万事皆以“金钱”、“经济效益”来衡量,学生在接受过程中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其树立良好品德与国学内容的学习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教师要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从提高自身的国学修养入手,补充国学养分,用心滋润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发展途径
1. 加强小学语文教师的国学素养培训
师资是国学教育的主导因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对德育精神的传承,因此教师的素质关系到国学教育的质量和成败,需要将教师国学学习的培训、国学素养的提升、国学教学能力的提高应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可采取一边开设国学课一边对教师进行培训,以教促学,以学导教,从而提高教师的国学素养。在培训过程中应做到有区别对待,对于一般教师,可以把国学知识作为通识性知识加以培训,对于直接从事国学课程教学的教师,则应当有更详细的要求。例如,根据小学国学教育的实际情况及教师的素养状况,小学教师国学培训的目标可确立为:对相关作品的熟读会背、准确理解、灵活运用和适当研究。
2. 加强校园国学教育环境及氛围建设
在校园建设中突出“国学、德育”两者的共同宣传,将其作为学校校风特色来发展,开展“国学进家庭”等活动,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在教师方面,我们积极开展研究课展评、特色课观摩、创新课研讨等活动,定期推广国学教学经验,促使教师潜心研究,敢于创新,提高实效。在学生方面,每学期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的国学成果展示活动,完善“和雅中队”评比机制,为学生学国学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
3. 提升家长与老师自身的德育水平
应该充分尊重儿童的心理、生理和学习特点,以他们喜闻乐见的体验式学习情景和方式获得对于经典和美德的深刻感知和行为内化。深受少年儿童喜爱的孙敬修先生善于从中国优秀文化中汲取故事素材,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儿童喜欢的故事会、角色扮演、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都可以成为实施符合儿童特点的国学教育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