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学科特色,营造更有“味道”的地理课堂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fei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地理教师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内容。笔者认为: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色,营造更有“味道”的地理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关键词】学科特色 生活地理 创新思维 交互式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11-01
  近年来,江苏高考模式的变更使部分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对地理课不重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是广大地理教师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内容。我认为: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特色,营造更有“味道”的地理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实现地理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
  地理学具有“地域性、综合性和人地相关性”的特点[1]。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新课程地理课堂的“地理味”
  1.联系实际,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
  地理课的特色在于应用生活实例综合教学,建立“生活地理”的教学理念,明辨人地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教材为“蓝本”,以大纲为指导,大胆应用新闻事实、生活材料开展高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0级地震,透过新闻材料,学生认识了地震巨大的破坏力。每一幅图片都是一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对学生产生强烈的震憾。学生满怀悲伤地探寻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同时也在思考灾害中应采取的逃生措施,让地理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让学生真正学习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2.充分利用地图教学,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知识和技能
  苏联地理学家巴朗斯基曾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2],地图包含丰富的地理信息,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地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用地形图分析长江的水文水系特点;利用城市的风频图,探究城市的合理规划;利用人口增长的统计图,分析人口增长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通过读图、析图、绘图探究地理问题,培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开放式地理课程是一种面向社会、面向生活、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课程。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地理课堂教学适应学生自主创新发展的要求。如结合环境问题的学习,要求学生思考“PM2.5和泰兴的大气污染问题”;结合“交通”一节的学习,安排学生探究“我市交通问题面面观”。地理知识本身的发散性、开放性,正是地理课堂的独特味道所在,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意识。
  4.以人为本,构建生命意义的大地理教育观
  大地理教育观要求构建具有生命意义的地理课堂,不仅能让学生学到知识,更能体会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融洽和谐的关系。今年黄岩岛事件后,我们举行了一次学生演讲,主题是“我们的主权领土——黄岩岛”,学生们各抒己见,黄岩岛有哪些丰富的资源,地理位置有什么战略意义,以及透过黄岩岛事件看我们中学生地理学习的使命等等。
  地理教育还应有利于学生生命的全面发展,包括个体的科学理念、人文素养和合作精神,因此地理课堂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的才能展示和与他人的交流合作提供机会,能体现和谐兼容、共同发展的地理思想。
  5.开展研究性学习,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大课堂教学观
  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把社会实践与学校教学相结合,让学生从观念上走出课堂,切实关注生活,投入社会实际,从社会生活中接受知识,形成地理思维和技能。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
  1.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秩序
  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通过师生、生生、生本之间富有灵性的动态信息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
  2.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开放交互式教学设计
  交互式教学是一种可以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多向互动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通过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以问题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以实现高效教学。
  3.重视过程与方法,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过程和方法”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鼓励自主、合作探究,利用学习的过程化提升学习效果,创造性地构建地理课堂。
  4.创新地理教学情景,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地理课应该把联系生活、具有教育意义的问题引入课堂, 结合选修课与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创新、求异,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观点,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逐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
  5.重视地理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能力不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未来生活能力的组成。教师可以利用地理图象和多媒体,通过获取、整理并分析地理信息,帮助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和技能,以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育部,2003
  [2]袁书琪,地理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王升,主体参与型教学探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4]陈澄,高中地理新课程“课程目标”简析,地理教学,2004.8
  [5]徐克丰,高中地理新教材教学策略的实施,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07.4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一侧颈总动脉中段原位自体移植的新方法,旨在制备研究神经系统在动粥发病机制中作用的动物模型。通过二批试验,观察到自体移植段无任何粥样病变,相反,对照的无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