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其作品情感炽热,简短而富有诗意,并以对美国黑人生活的敏锐观察而闻名。本文试以莫里森主要作品中的三部小说《爵士乐》、《宠儿》以及《所罗门之歌》做一些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总结作品中的历史记忆为身份提供了一种可能性的危机而不是主体性建立。同时,莫里森通过这三部小说深刻而又理性地对美国黑人民族的身份构建进行了思考与探究。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记忆 身份 《爵士乐》 《宠儿》 《所罗门之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凭借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莫里森的作品中,自我追寻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正如非洲和美国在地理上是分离的一样,非洲美国人的自由也是断裂的。一方面,渴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因此,总是在自我与异化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莫里森的小说旨在让黑人群体从历史记忆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力量,从这些启发和力量中建构起自身的文化身份,从而掌握生存的勇气和方向。对于莫里森来说,黑人的过去是黑人无法割断的纽带,过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寶库,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莫林森小说中的人物或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过于疲惫,或是误以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或是面临着被白人文化所同化的生存困境,往往忘记过去,从而放弃自我追寻。然而,仔细研究莫里森的作品就可以发现,历史记忆与身份危机无不体现在其中。这种体现尤其是在她的三部小说《爵士乐》、《宠儿》和《所罗门之歌》表现得最为明显,由历史记忆造成的心理伤害,使主人公的身份危机不可避免的产生。命名的缺乏,代表了身份的四分五裂,在这样的情境下,空间意象就成为了他们身份危机的物质寄托。语言的虚构和历史的文本性质到处存在,假如不能把现实与想象的关系理性对待,个人或者族群的文化身份就会沦落到一个深深的危机之中。
一 语言的虚构与主体性的失落是《爵士乐》的主旋律
当前,很多历史学家都对通过小说来理解与掌握历史的看法颇有怨言,他们认为用事实进行记载才是历史成立的根本所在。后现代主义研究者琳达·哈钦认为历史学家从不会直接抓住整个事件,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文件来获取不完整的历史信息。在白人当道的美国主流社会,黑人被世世代代的贬为弱势,没有话语权与自由权,以致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销声匿迹。莫里森就坚定地认为,黑人可以通过其他的表达方式来发泄自身的语言诉求。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文学语言,它充分地赋予了黑人说话的自由与权利,将他们一直被压迫的心路历程诉诸于天下。
在小说《爵士乐》中,主人公维奥莱特比较推崇金发碧眼,在她小时候其外祖母经常给她娓娓动听地讲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格雷是白种女人与黑种男人的私生子,但他相貌英俊,金发碧眼,加上他绅士的风度和开朗的性格,成为了人间的白马王子。这种完美的形象,造成了维奥莱特的审美观发生了极大转变,金发男人的形象一直在她的梦中反复出现,她始终压抑主自身的情感,整天在幻想中生活着,想象着在将来的某天,一个一头金发的白马王子会将她揽入怀中,一起走入婚姻的礼堂。然而,事实上是,她有一个黑人丈夫,维奥莱特也试图将自己的黑人丈夫变成自己理想的化身,但却终告失败,价值观的脱离使她的情感受到了最大化的扭曲与变形,最终维奥莱特受不了这样的沉重现实而变得精神失常、思维游离,分不清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与虚构的区别,整日活在幻想之中,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失落。
小说《爵士乐》是一篇把记忆、闲言碎语以及新闻等内容结合起来的故事,莫里森也重在强调写作是一个拓展自我与开拓历史的复杂过程,丰富的记忆与简要的讲述故事就成了充满想象的游戏。她认为语言有着非常强大的威力,文学作品也能给读者产生重大影响,维奥莱特也一直被语言编织的历史记忆所操纵,说明了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语言虚构的重要性。同时,维奥莱特深受当时美国白人的文化毒害,以白为美的审美意识让她逐渐地淡忘了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她深信美国白人的“黑人是丑陋的”这一观念。维奥莱特完全被白人文化所吞噬,希望依照白人的标准要求来武装或改善自身,以充分迎合当时的白人社会,从而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是现实的残酷让她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白人观念时刻缠绕着她,让她精神迷乱,丧失了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乃至到了癫狂阶段还是对白人的观念深信不疑,并且逐步加深再也走不回来了。维奥莱特价值观极度扭曲与精神持续枯萎,反映出了白人文化对当时黑人文化的管制与渗透、扭曲与破坏。在作者托尼·莫里森看来,一直盲目地把白人文化当作自身价值取向,将会使广大黑人掉进一个深不见底的困惑与迷茫中,如果丢弃掉黑人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就会完全迷失在白人的价值取向中不可自拔,最后迎接黑人的只能是悲惨的人生和迷茫的现实。
二 命名缺失与身份破碎是《宠儿》的主体思想
《宠儿》这部作品的诞生和莫里森在1974年任高级编辑的经历息息相关。1619年黑人民族被迫从非洲大陆离开到美国南方做奴隶,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其间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情景,《黑人之书》就是其中一个记录这段可歌可泣故事的史料总汇。1851年,黑人女奴隶玛格丽特在从南方逃到北方时遭到了奴隶主的不断抓捕,关键时刻,玛格丽特冲进了屋外的木棚中,亲手把自己的孩子给杀死,而后被关进了监狱。作为编辑的莫里森被玛格丽特杀死孩子时说的那句“我不能让孩子再像我这样生活”所感动,用自己精炼的语言为《宠儿》作品构建了情节主线,若干年后,当年被杀死的孩子以妙龄少女宠儿的形象来到母亲塞丝住所前,不厌其烦地向其索取缺失的母爱,塞丝也饱受想念女儿之痛,宠儿的出现让她兴奋不已,而沉重的往事也让她欲罢不能十分痛苦。《宠儿》在1987年出版发行,刚开始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1988年莫里森凭借《宠儿》获得了美国文学普利策奖,为其成为世界文学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宠儿这一主人公的成功塑造,给莫里森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增添了些许亮点。 在莫里森的《宠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奴隶主给奴隶命名时候是非常随意的,凡是女黑奴都统一取名为“珍妮”,对男黑奴的名字则是依照字母的排序来命名,比如杰特·A,杰特·B,杰特·G等。在作品中,名字只是有效区分奴隶的一种符号,没有任何文化和历史意义。莫里森也说过:如果你来自非洲,你的姓名就已经不属于自己而是被白人无情剥夺。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你丢失的不仅仅是你的名字,还有你的家族和部落群体。假如你的名字被白人无情剥夺了,在你死后,你就不能回到你祖先那里,这是一个多么惨痛和沉重的打击。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名字对于当时黑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区别一个人的简单符号,也是对非洲文化的传承与记载。在当时奴隶制下的黑人奴隶一般被看作动物,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他们没有自由、身份和家庭,他们任人摆布,任意被租借、出售、送还或抵押。黑人妇女更是生产劳动力的机器,她们被奴隶主肆意凌辱,强迫离开自己的家庭。很多黑人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在哪里,父亲是谁以及得不到最基本的母爱。对于大多数黑人奴隶来说,他们缺失的是家庭、母爱和父爱,由此造成了他们精神的匮乏,家庭和集体生活的变形与扭曲。
《宠儿》中,莫里森没有让她笔下的主人公一直感到迷茫和困惑,她試着为黑人女性提供精神解脱的答案。因此莫里森让以主人公塞丝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毅然担负起寻找、塑造自我形象的伟大重任。《宠儿》通过充分再现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关系,非裔美国黑人妇女有意识的积极依靠母爱或姐妹情谊去维护和拯救和谐的家庭或集体,为现代处于社会及精神生态危机中的人们指明了道路。
三 身份扭曲与精神空虚是《所罗门之歌》的结构脉络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1977年的作品,是一部把黑人作为主人公来加以描写的作品,出版后获得了美国图书评论界奖。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通过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和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了一幅绚烂壮阔的黑人生存画卷,揭示出新老两代、男女两性以及贫富两极间的种种冲突,提出了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的空虚和缺乏以及文化无根的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小说充分融合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以极具想象力又颇具口语化的语言,运用民间色彩浓厚的神话故事,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在作品中,奶娃的父亲通过一切手段赚钱,在他的思想中金钱占据有绝对地位,拥有了金钱就等于拥有了一切。受这种思想影响,奶娃的父亲不惜压榨自己的黑人同胞来获取利益,逐渐变成了得寸进尺及唯利是图的中产阶级。他身上固有的善良正直、朴实忠厚的黑人传统慢慢丧失,成为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奴隶主压榨者。对于那些交不出房租的黑人同胞置于死地,他娶自己的妻子是因为看上了老丈人的财产,在得知自己得不到老丈人的财产后,他开始冷落自己的妻子甚至不与她同房;他不关心自己女儿的成长,只要求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不给自己丢脸,而当女儿们对那些黑人的孩子伸出援手时,他就会恶狠狠地谩骂。他把自己这种中产阶级的思想强加给儿子奶娃,鼓励他要不顾一切地挣钱,成为一个大商人来继承自己伟大产业。同时,作品也中也对奶娃的朋友吉他做了大量描写,吉他小的时候其父亲惨死在白人手下,这就让吉他对白人产生了一种报复行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种强烈的黑人种族意识。他加入了黑人恐怖组织,以杀白人为乐,他还诱惑奶娃去偷金子以充当恐怖组织的组织费用。在奶娃发现自己所偷金子是祖父的遗骸之后,想要私藏起来,吉他却怀疑奶娃要独吞这些金子,对奶娃一路跟踪,最后向其开了枪。
由上观之,《所罗门之歌》中的身份扭曲和精神空虚是作品的结构脉络,美国黑人积极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通常在白人文化认知的困惑中体现出来。他们越是想要合理创造并积极发现自己,就越会陷入由白人文化向黑人文化转换的尴尬境地。在当时白人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下,黑人要和动物一样去适应周围的环境来维持生存,长久下来,他们就会慢慢地摒弃自身固有文化传统,抛弃自身的黑人民族灵魂,被白人的主流文化包围其中,逐步失去了自我,造成了身份扭曲和精神空虚。由于寻求不到自身身份,黑人们大都开始走向极端,仇视一切,最终走向了报复社会的狭隘种族主义道路。莫里森通过《所罗门之歌》向人们发出了警示:黑人民族要想彻底挣脱白人文化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获得自由和平等,就要勇敢地正视自我,捍卫自身的民族文化,通过理性思考和精神上的富有来获取正确合理的价值观。
四 结语
从《爵士乐》到《宠儿》再到《所罗门之歌》,从维奥莱特到宠儿再到奶娃,每一个作品人物都是非裔美国人的典型代表,莫里森认为自己是维奥莱特,是宠儿,是奶娃,是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不论人物的身份怎么转变,对非裔美国黑人身份危机与历史记忆的积极思考,对整个非洲民族自尊、自立、自强道路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是莫里森作品永远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邱亚芳、万涛:《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精神生态批评》,《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1期。
[2] 梁艳:《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逃离”母题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 申国正:《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第8期。
[4] 吴绍辉:《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托妮·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 王蕾、李晓丽:《莫里森作品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双重性》,《文学教育》,2009年第20期。
作者简介:包延新,女,1973—,内蒙古通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记忆 身份 《爵士乐》 《宠儿》 《所罗门之歌》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黑人女作家,1993年凭借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在莫里森的作品中,自我追寻是其中一个重要课题,正如非洲和美国在地理上是分离的一样,非洲美国人的自由也是断裂的。一方面,渴望加入美国主流社会;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自身的黑人文化传统。因此,总是在自我与异化之间痛苦地挣扎着。莫里森的小说旨在让黑人群体从历史记忆中获得一些启发和力量,从这些启发和力量中建构起自身的文化身份,从而掌握生存的勇气和方向。对于莫里森来说,黑人的过去是黑人无法割断的纽带,过去是黑人文化精髓的寶库,只有回归过去才能找到黑人灵魂的寄托。莫林森小说中的人物或在争取自由的道路上过于疲惫,或是误以为他们已经获得了自由,或是面临着被白人文化所同化的生存困境,往往忘记过去,从而放弃自我追寻。然而,仔细研究莫里森的作品就可以发现,历史记忆与身份危机无不体现在其中。这种体现尤其是在她的三部小说《爵士乐》、《宠儿》和《所罗门之歌》表现得最为明显,由历史记忆造成的心理伤害,使主人公的身份危机不可避免的产生。命名的缺乏,代表了身份的四分五裂,在这样的情境下,空间意象就成为了他们身份危机的物质寄托。语言的虚构和历史的文本性质到处存在,假如不能把现实与想象的关系理性对待,个人或者族群的文化身份就会沦落到一个深深的危机之中。
一 语言的虚构与主体性的失落是《爵士乐》的主旋律
当前,很多历史学家都对通过小说来理解与掌握历史的看法颇有怨言,他们认为用事实进行记载才是历史成立的根本所在。后现代主义研究者琳达·哈钦认为历史学家从不会直接抓住整个事件,只是通过一些简单的文件来获取不完整的历史信息。在白人当道的美国主流社会,黑人被世世代代的贬为弱势,没有话语权与自由权,以致在历史的很长一段时期内都销声匿迹。莫里森就坚定地认为,黑人可以通过其他的表达方式来发泄自身的语言诉求。这种表达方式就是文学语言,它充分地赋予了黑人说话的自由与权利,将他们一直被压迫的心路历程诉诸于天下。
在小说《爵士乐》中,主人公维奥莱特比较推崇金发碧眼,在她小时候其外祖母经常给她娓娓动听地讲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格雷是白种女人与黑种男人的私生子,但他相貌英俊,金发碧眼,加上他绅士的风度和开朗的性格,成为了人间的白马王子。这种完美的形象,造成了维奥莱特的审美观发生了极大转变,金发男人的形象一直在她的梦中反复出现,她始终压抑主自身的情感,整天在幻想中生活着,想象着在将来的某天,一个一头金发的白马王子会将她揽入怀中,一起走入婚姻的礼堂。然而,事实上是,她有一个黑人丈夫,维奥莱特也试图将自己的黑人丈夫变成自己理想的化身,但却终告失败,价值观的脱离使她的情感受到了最大化的扭曲与变形,最终维奥莱特受不了这样的沉重现实而变得精神失常、思维游离,分不清日常生活中的现实与虚构的区别,整日活在幻想之中,主体性地位得到了失落。
小说《爵士乐》是一篇把记忆、闲言碎语以及新闻等内容结合起来的故事,莫里森也重在强调写作是一个拓展自我与开拓历史的复杂过程,丰富的记忆与简要的讲述故事就成了充满想象的游戏。她认为语言有着非常强大的威力,文学作品也能给读者产生重大影响,维奥莱特也一直被语言编织的历史记忆所操纵,说明了用理性的眼光看待语言虚构的重要性。同时,维奥莱特深受当时美国白人的文化毒害,以白为美的审美意识让她逐渐地淡忘了黑人文化的独特魅力。她深信美国白人的“黑人是丑陋的”这一观念。维奥莱特完全被白人文化所吞噬,希望依照白人的标准要求来武装或改善自身,以充分迎合当时的白人社会,从而获得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是现实的残酷让她的梦想变得遥不可及。白人观念时刻缠绕着她,让她精神迷乱,丧失了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乃至到了癫狂阶段还是对白人的观念深信不疑,并且逐步加深再也走不回来了。维奥莱特价值观极度扭曲与精神持续枯萎,反映出了白人文化对当时黑人文化的管制与渗透、扭曲与破坏。在作者托尼·莫里森看来,一直盲目地把白人文化当作自身价值取向,将会使广大黑人掉进一个深不见底的困惑与迷茫中,如果丢弃掉黑人长久以来的传统文化,就会完全迷失在白人的价值取向中不可自拔,最后迎接黑人的只能是悲惨的人生和迷茫的现实。
二 命名缺失与身份破碎是《宠儿》的主体思想
《宠儿》这部作品的诞生和莫里森在1974年任高级编辑的经历息息相关。1619年黑人民族被迫从非洲大陆离开到美国南方做奴隶,受到了非人的虐待,其间也出现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情景,《黑人之书》就是其中一个记录这段可歌可泣故事的史料总汇。1851年,黑人女奴隶玛格丽特在从南方逃到北方时遭到了奴隶主的不断抓捕,关键时刻,玛格丽特冲进了屋外的木棚中,亲手把自己的孩子给杀死,而后被关进了监狱。作为编辑的莫里森被玛格丽特杀死孩子时说的那句“我不能让孩子再像我这样生活”所感动,用自己精炼的语言为《宠儿》作品构建了情节主线,若干年后,当年被杀死的孩子以妙龄少女宠儿的形象来到母亲塞丝住所前,不厌其烦地向其索取缺失的母爱,塞丝也饱受想念女儿之痛,宠儿的出现让她兴奋不已,而沉重的往事也让她欲罢不能十分痛苦。《宠儿》在1987年出版发行,刚开始就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好评,1988年莫里森凭借《宠儿》获得了美国文学普利策奖,为其成为世界文学大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宠儿这一主人公的成功塑造,给莫里森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增添了些许亮点。 在莫里森的《宠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奴隶主给奴隶命名时候是非常随意的,凡是女黑奴都统一取名为“珍妮”,对男黑奴的名字则是依照字母的排序来命名,比如杰特·A,杰特·B,杰特·G等。在作品中,名字只是有效区分奴隶的一种符号,没有任何文化和历史意义。莫里森也说过:如果你来自非洲,你的姓名就已经不属于自己而是被白人无情剥夺。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事情,你丢失的不仅仅是你的名字,还有你的家族和部落群体。假如你的名字被白人无情剥夺了,在你死后,你就不能回到你祖先那里,这是一个多么惨痛和沉重的打击。因此我们可以得知,名字对于当时黑人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是区别一个人的简单符号,也是对非洲文化的传承与记载。在当时奴隶制下的黑人奴隶一般被看作动物,是奴隶主的私有财产,他们没有自由、身份和家庭,他们任人摆布,任意被租借、出售、送还或抵押。黑人妇女更是生产劳动力的机器,她们被奴隶主肆意凌辱,强迫离开自己的家庭。很多黑人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庭在哪里,父亲是谁以及得不到最基本的母爱。对于大多数黑人奴隶来说,他们缺失的是家庭、母爱和父爱,由此造成了他们精神的匮乏,家庭和集体生活的变形与扭曲。
《宠儿》中,莫里森没有让她笔下的主人公一直感到迷茫和困惑,她試着为黑人女性提供精神解脱的答案。因此莫里森让以主人公塞丝为代表的黑人女性毅然担负起寻找、塑造自我形象的伟大重任。《宠儿》通过充分再现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关系,非裔美国黑人妇女有意识的积极依靠母爱或姐妹情谊去维护和拯救和谐的家庭或集体,为现代处于社会及精神生态危机中的人们指明了道路。
三 身份扭曲与精神空虚是《所罗门之歌》的结构脉络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1977年的作品,是一部把黑人作为主人公来加以描写的作品,出版后获得了美国图书评论界奖。小说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通过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和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了一幅绚烂壮阔的黑人生存画卷,揭示出新老两代、男女两性以及贫富两极间的种种冲突,提出了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精神生活的空虚和缺乏以及文化无根的这一严峻社会问题。小说充分融合了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以极具想象力又颇具口语化的语言,运用民间色彩浓厚的神话故事,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在作品中,奶娃的父亲通过一切手段赚钱,在他的思想中金钱占据有绝对地位,拥有了金钱就等于拥有了一切。受这种思想影响,奶娃的父亲不惜压榨自己的黑人同胞来获取利益,逐渐变成了得寸进尺及唯利是图的中产阶级。他身上固有的善良正直、朴实忠厚的黑人传统慢慢丧失,成为了一个无恶不作的奴隶主压榨者。对于那些交不出房租的黑人同胞置于死地,他娶自己的妻子是因为看上了老丈人的财产,在得知自己得不到老丈人的财产后,他开始冷落自己的妻子甚至不与她同房;他不关心自己女儿的成长,只要求她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不给自己丢脸,而当女儿们对那些黑人的孩子伸出援手时,他就会恶狠狠地谩骂。他把自己这种中产阶级的思想强加给儿子奶娃,鼓励他要不顾一切地挣钱,成为一个大商人来继承自己伟大产业。同时,作品也中也对奶娃的朋友吉他做了大量描写,吉他小的时候其父亲惨死在白人手下,这就让吉他对白人产生了一种报复行为,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一种强烈的黑人种族意识。他加入了黑人恐怖组织,以杀白人为乐,他还诱惑奶娃去偷金子以充当恐怖组织的组织费用。在奶娃发现自己所偷金子是祖父的遗骸之后,想要私藏起来,吉他却怀疑奶娃要独吞这些金子,对奶娃一路跟踪,最后向其开了枪。
由上观之,《所罗门之歌》中的身份扭曲和精神空虚是作品的结构脉络,美国黑人积极寻找自我身份的认同,通常在白人文化认知的困惑中体现出来。他们越是想要合理创造并积极发现自己,就越会陷入由白人文化向黑人文化转换的尴尬境地。在当时白人文化统治的美国社会下,黑人要和动物一样去适应周围的环境来维持生存,长久下来,他们就会慢慢地摒弃自身固有文化传统,抛弃自身的黑人民族灵魂,被白人的主流文化包围其中,逐步失去了自我,造成了身份扭曲和精神空虚。由于寻求不到自身身份,黑人们大都开始走向极端,仇视一切,最终走向了报复社会的狭隘种族主义道路。莫里森通过《所罗门之歌》向人们发出了警示:黑人民族要想彻底挣脱白人文化的统治地位,从根本上获得自由和平等,就要勇敢地正视自我,捍卫自身的民族文化,通过理性思考和精神上的富有来获取正确合理的价值观。
四 结语
从《爵士乐》到《宠儿》再到《所罗门之歌》,从维奥莱特到宠儿再到奶娃,每一个作品人物都是非裔美国人的典型代表,莫里森认为自己是维奥莱特,是宠儿,是奶娃,是作品里的每一个人物。不论人物的身份怎么转变,对非裔美国黑人身份危机与历史记忆的积极思考,对整个非洲民族自尊、自立、自强道路的不断探索与研究,是莫里森作品永远不变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邱亚芳、万涛:《托尼·莫里森作品的精神生态批评》,《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第1期。
[2] 梁艳:《托妮·莫里森作品中的“逃离”母题探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期。
[3] 申国正:《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第8期。
[4] 吴绍辉:《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托妮·莫里森作品中黑人女性的自我意识》,《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5] 王蕾、李晓丽:《莫里森作品中黑人文化身份的双重性》,《文学教育》,2009年第20期。
作者简介:包延新,女,1973—,内蒙古通辽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常熟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