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响应北京市委号召,国际关系学院从今年4月开始在校内积极开展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首都高等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服务“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结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根据中央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以学习和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思考学院改革为重点,我们对“十一五”以来学院的发展进行了全面的思考。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分析和认识高等教育领域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中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在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中走科学发展道路。思考如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更好地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
1 放眼世界形势新发展,认识高等教育新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很快,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引起的大变局中,我们更加意识到国际局势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对全人类的影响。教育战线亦如此:危机发生仅仅数月,波及的范围就涉及高校和广大学生。因此,看清形势,瞄准问题,着力转变学院在改革与发展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需要把握的重点。
2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学院全面改革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要以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建设学校和学科,这样才能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这样才能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高校应当很好地研究如何发展、发展的规划和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党员教职工是中坚力量,必须做到五个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师生,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只有党员教职工做到在改革建设中走在前面,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和阻力,克服消极等待甚至对立的态度,形成良好的积极改革、勇于创新的风气。
3 高校党的建设要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过去,在学校发展问题上,普遍过多考虑的是校园的物质建设、扩大规模盲目升格和更名问题,出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情况。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习提高时,应当把研究以育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体制作为重点问题讨论。
4 高校创新发展思路和突破发展方式应当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教育要发展,必须在手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高校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科研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首先要思考学校内部不符合创新思想的问题,思考创新手段、方法和途径。只有带着创新的思路想发展,才能找到不足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学院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经验
国际关系学院自1949年建校以来,学科和专业建设经历了“单一外语”“复合扩展”“压缩调整”“开放创新”四个改革调整阶段。每一次重大调整都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的。
2003年以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院资深优势和特点,再次进行专业调整和建设,增设了法学、公共管理、文化传播学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才需求特色的专业,增设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硕士点和本科专业方向,并对原有的学科在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活动、特色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开创性探索。由于方向稳定、定位准确,学院这些新建学科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国际关系学科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点,法学、文化传播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北京市级双重特色专业建设点。
目前,学院在10个本科专业上复合增加了国际政治理论、政府采购、文学、翻译、汉语国际传播、国际事务管理、政府涉外管理等培养方向,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拥有24个专业方向。这种多方向、跨学科、重交叉、有特色的学科建设方式,非常符合学院多年来所遵循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同时也在校内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管理五大学科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实践经验深刻地提醒我们,实事求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创新思维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正确出路。
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思考改革发展新途径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来衡量,用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体制上,我们的惯性发展模式与社会快速变化趋势之间都存在着差距。
1 以人为本,设定学科建设目标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当高校的基本规模、结构、效益问题基本定型和解决后,学科建设就不应当像过去那样单纯追求拿多少个头衔、定几个级别的重点、出多少个科研成果,而应当强调以学生为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
2 深化创新,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专业教学质量,教师的创新精神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首先需要花大力气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其中特别需要有一套教师队伍创新能力提高的规划和方案,用科学有效的政策保证学科专业建设的创新性。学院各专业师资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建立学术梯队问题,应该制定奖励和资助办法,通过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同时,各系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和特色,提出明确的标准和目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教师,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重视现有师资的培养和使用,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调动积极性,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更好的发挥。
3 改革创新,重建学科和专业课程
在惯性思维主导下,有些人对学科和专业体系现状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改革持抵触的态度。学院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各系进行大范围的专业、学科论证,通过分析和查找不足,推动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传统学科如何建成重点并发挥特色?学院的新专业如何建出特色?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教育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如果不能整体推动,我们将各个击破,用试点和项目的方式做创新性的实验,实现学科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的新发展。
4 转变意识,营建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可见,行政管理和校园的整体氛围制约着我们的创新发展。由于多种原因,高校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或多或少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要创造一个创新精神强、安定和谐的局面,重要的抓手是转变传统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高校日常工作中涉及学生教育、学生就业、网络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工作,应当理解为“服务”而不是“管理”。看似简单的道理,变成行动并不容易,但我们将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常晶]
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深入践行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科学分析我国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分析和认识高等教育领域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中的新形势新任务,更加自觉地在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中走科学发展道路。思考如何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更好地深入贯彻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笔者认为:
1 放眼世界形势新发展,认识高等教育新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当前,国际形势变化很快,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引起的大变局中,我们更加意识到国际局势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对全人类的影响。教育战线亦如此:危机发生仅仅数月,波及的范围就涉及高校和广大学生。因此,看清形势,瞄准问题,着力转变学院在改革与发展中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在创先争优活动中需要把握的重点。
2 加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推进学院全面改革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要以发展的眼光、发展的思维建设学校和学科,这样才能体现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发展的要求。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这样才能保证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高校应当很好地研究如何发展、发展的规划和措施是否科学合理的问题。在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中,党员教职工是中坚力量,必须做到五个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师生,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只有党员教职工做到在改革建设中走在前面,才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和阻力,克服消极等待甚至对立的态度,形成良好的积极改革、勇于创新的风气。
3 高校党的建设要突出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培养人才、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出发点。过去,在学校发展问题上,普遍过多考虑的是校园的物质建设、扩大规模盲目升格和更名问题,出现了一些本末倒置的情况。教育的核心理念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因此,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学习提高时,应当把研究以育人为本、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和体制作为重点问题讨论。
4 高校创新发展思路和突破发展方式应当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
教育要发展,必须在手段和方法上有所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高校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发挥作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科研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首先要思考学校内部不符合创新思想的问题,思考创新手段、方法和途径。只有带着创新的思路想发展,才能找到不足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学院的学科发展历程及经验
国际关系学院自1949年建校以来,学科和专业建设经历了“单一外语”“复合扩展”“压缩调整”“开放创新”四个改革调整阶段。每一次重大调整都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进行的。
2003年以来,学院根据社会发展需要,立足学院资深优势和特点,再次进行专业调整和建设,增设了法学、公共管理、文化传播学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才需求特色的专业,增设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硕士点和本科专业方向,并对原有的学科在专业方向、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活动、特色建设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开创性探索。由于方向稳定、定位准确,学院这些新建学科快速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国际关系学科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建设点,法学、文化传播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级、北京市级双重特色专业建设点。
目前,学院在10个本科专业上复合增加了国际政治理论、政府采购、文学、翻译、汉语国际传播、国际事务管理、政府涉外管理等培养方向,8个硕士研究生专业拥有24个专业方向。这种多方向、跨学科、重交叉、有特色的学科建设方式,非常符合学院多年来所遵循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同时也在校内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信息、管理五大学科相互依托、相互支撑的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实践经验深刻地提醒我们,实事求是、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创新思维才是高校改革发展的正确出路。
以创先争优为动力,思考改革发展新途径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来衡量,用以人为本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育,不论是在理念还是在体制上,我们的惯性发展模式与社会快速变化趋势之间都存在着差距。
1 以人为本,设定学科建设目标
人力资源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当高校的基本规模、结构、效益问题基本定型和解决后,学科建设就不应当像过去那样单纯追求拿多少个头衔、定几个级别的重点、出多少个科研成果,而应当强调以学生为本,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取得突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显著增强。
2 深化创新,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决定专业教学质量,教师的创新精神影响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首先需要花大力气提高教师队伍水平,其中特别需要有一套教师队伍创新能力提高的规划和方案,用科学有效的政策保证学科专业建设的创新性。学院各专业师资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学科专业带头人和建立学术梯队问题,应该制定奖励和资助办法,通过引进和自己培养相结合的方法解决。同时,各系应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和特色,提出明确的标准和目标,用新的思路和方法,努力培养新教师,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梯队:一方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重视现有师资的培养和使用,用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调动积极性,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有更好的发挥。
3 改革创新,重建学科和专业课程
在惯性思维主导下,有些人对学科和专业体系现状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小富即安的思想,对改革持抵触的态度。学院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各系进行大范围的专业、学科论证,通过分析和查找不足,推动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传统学科如何建成重点并发挥特色?学院的新专业如何建出特色?我们需要怎样的课程体系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教育和培养方式的创新?如果不能整体推动,我们将各个击破,用试点和项目的方式做创新性的实验,实现学科专业课程在原有基础上的新发展。
4 转变意识,营建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可见,行政管理和校园的整体氛围制约着我们的创新发展。由于多种原因,高校对学生和教师的管理或多或少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要创造一个创新精神强、安定和谐的局面,重要的抓手是转变传统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观念。高校日常工作中涉及学生教育、学生就业、网络建设、图书馆建设等工作,应当理解为“服务”而不是“管理”。看似简单的道理,变成行动并不容易,但我们将朝着这个方向不懈努力。
(作者系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常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