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防心梗

来源 :家庭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sl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秋过后,国内多地又迎来了新一轮的高热,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老虎”。高温闷热特别容易诱发心肌梗死和中风,调查显示,每年温度在32℃以上时,常会出现中老年人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高峰,“秋老虎”肆虐的日子也成为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多事之秋”。
  中医理论认为,湿热内蕴是冠心病发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热毒之邪是心血管疾病的大患。所谓 “毒”,泛指在正常生命过程中人体内不存在的物质,或原本适应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超过了人体的需求而对人体形成危害。湿热通过口鼻及皮肤入侵,积累日久就产生热毒。热毒极易引起人体多种炎症细胞活化,激发血管壁炎症反应,使得血管壁变厚,血管变狭窄,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在炎症的作用下容易发生破裂,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体内多存在2个,甚至3个热斑块,斑块内平均温度比周围高2℃左右。
  高温热毒导致人体皮肤血管扩张,皮下血液循环的血流量是正常时血流量的3~4倍,这种超常的血液循环,不仅可致血压升高,而且造成心脏及大脑相对缺血,这将加重心脑血管硬化患者心脏和大脑的负担。另外,高温湿热时人的心情往往比较烦躁,情绪不稳定,容易引起血压波动,继而诱发心肌梗死和中风。
  “秋老虎”来了,中老年人不能放松警惕,要注意加强对心血管病的防范,从外因及内因两方面进行预防。
  外因方面,要注意居室的阴凉、通风,如果开空调,要经常开窗换气,最好在开机1~3小时后关机。室温最好定在25~27℃,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7℃。
  内因方面,要及时饮水,最好用淡盐的绿豆汤或粥及含低钠、钾的饮料,分多次适量饮用,保证充足的血容量;饮食要清淡、少油腻,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
  对于心血管患者及有高危因素者,应该服用一些标本兼治预防冠心病发作的药物,如麝香保心丸,该药不仅能够迅速缓解胸闷、心绞痛症状,还可改善心肌缺血缺氧,在高温来临时,连续服用2~3个月(1次2粒,3次/日),能够保护保护血管内皮,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管壁炎症,对抗热毒对血管的损伤,从而减少胸闷、心绞痛的发作,降低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其他文献
我们知道,人的血液是在血管里流动的,只要是出血,那么一定是血液从血管里“跑”出来了,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条:(1)因外力或炎症等导致血管损伤、破裂。(2)血液的凝固功能失常。人体有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就是说一旦出现出血的状况,血液就会在破口的地方自行凝固,堵住破口,出血就停止了。但如果因为肝病、维生素缺乏、服用抗凝药物等原因导致血液的凝固功能失常,流血就不容易被止住。  从这个思路出发,我们就不难找出
勤用脑 用脑越多,大脑内各种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越多,形成的条件反射也越多,脑子就越灵活。老年人积极有效地参加脑力运动,不仅可以延缓大脑衰老,还可以预防老年性痴呆的发生。  生活有规律 避免过度精神紧张,合理地安排工作、学习和娱乐,防止过度兴奋而加重神经系统负担。当人的神经系统正常机能遭到破坏时,人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会引起脏器的功能低下,导致早衰,所以保持神经系统的健康,是防止早衰和大脑功能减
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年轻时长期不能按时吃饭,或是饥一餐饱一餐,或经常吃又冷又硬又不容易消化的食物,结果落下了比较严重的胃病。就目前的医疗方法而言,要完全彻底地治愈胃病可谓难上加难,最好的办法是及时、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轻胃病带来的危害。  少吃油炸食物 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有害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少吃腌制食物 这
中国有句古训,叫“民以食为天”,说明我国居民历来把饮食作为生活中的头等大事。又有“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一说,将调整饮食作为首要的养生保健手段。如今,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对于如何合理、科学地选择食品以满足机体对多种营养物质的需求,多数人仍然知之不详,或虽然知道,却不付诸行动。为此,再次为大家重申合理饮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合理饮食,以期帮助大家获得健康长寿。  荤素都吃不偏食 有人认为吃素可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