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有效性教学

来源 :数理化学习·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代数学教学在新课标要求的推动下,以及高考的引导下,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试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仅仅是依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学习数学,亲自实践操作、自主探究以及合作交流是相当好的学习数学的方法。以往传统的数学课堂缺乏一种自学的氛围,因此,浓厚的学习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自学潜能,从而在课堂上与教师变换角色,使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角色。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上惯例使用示范、例题讲解为主要的讲课方式,学生的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在课堂中体现不出活跃,看不到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长而久之,形成了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要求下,在课教中要求学生体现自我、对给予学生自主发挥的空间,使他们学会自主学习,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自由发挥。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所谓成功的教学,并不是强制学生学习课程,而是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对求知的欲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学课程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积极启迪学生,从而使学生情趣盎然的参加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在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眼去,从而聚集他们的精神,加之提出形象化的问题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问题的创设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尤其注重趣味性,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情境,带入新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
  例如教材上的集合讲解,教材上给出集合A到结合B的对应,试着去判断哪一些对应是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对于这类封闭式的问题,学生只是需要对照映射的概念进行相关的判断就行了。假若不改变问题:已知集合A={a1、a2、a3},集合B={b1、b2、b3},请试着建立一个从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这就要求学生进行一个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其实构建一个从集合A到集合B的对应只是需要满足对于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B中有唯一的元素可以对应就行。可以构建三种不同的方法:第一,在A中三个元素对应B中的同一个元素;第二,在A中的三个元素对应B中的两个元素;第三,在A中的三个元素对应B中的三个元素(这样一一的对应),这样构成的映射总共有27种。
  
  2 加强学生的数学思维
  陶行知说过:“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课本的内容与数学的阅读是密不可分的。学生在建立数学模型的整个过程中不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数学相关的概念,从而更好的拓宽数学的空间思维,并获得数学模型,以至于充分的完成从现实的问题到数学建模问题的转换。因而,在教学高中数学时一般情况下是不会直接的套用相关现成的公式;对试题进行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检索已有的数学模型然后对试题进行定量定性的分析思考,并加以提炼。
  例如,ABC三块地,每块地上的草长得一样的快和密,A地有3.2公顷可以供11头牛吃上5周的时间;B地有11公顷可以供22头牛吃上10周的时间;C地有23公顷可以供多少头牛吃上9周的时间?
  解析:首先在题目中并没有明确的指出原有的草量,然后草地上的才每天在不同的生长,并且生长的速度也不明确,假若不能清楚的长得这两个参数,就很难解答出这道题。与此同时,仅仅是题干中的一句话“草长得一样的快和密”就暗示了两个参数的存在,从侧面考察出学生的读题的能力。若是将原有的草量,草的生长的速度和每头牛每周吃的猜的量运用相关的字母将其表示出来,并设成辅助的未知数,再根据起问题的意思列出完美的方程式。
  
  二、从实际的数学问题提升能力
  
  高中数学的教学是根据每年一度的高考而进行的,在高考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教师就应该积极的关注其高中生对于数学知识、技能和相关的思想方法的掌握度。并同时还要帮住高考生的思维形成比较开阔的视野和方向,鼓励学生去了解应用题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高三中总共要进行三轮的复习:首先是基础知识的复习,其次是专题知识的巩固,最后是进行综合训练。基础知识上要将每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打理和整合;近几年来部分的高考试题源于课教中的例题、习题。所以基础知识的复习中,尽量与教材结合,灵活的运用、延伸,并挖出其中的潜在能力;同时,复习完每章之后引导学生设计一定框架的知识结构图,全面的归纳、整合、总结以及高考热点的聚焦等。对专题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查阅以及试题的精选精练等,对专题进行熟悉、练习;同时还要对学生指导其解题的策略,要求:简易题,保证拿稳分;中难度,不失分;高难度,尽量争取分数;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大体的规范性的要求,尽量避免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全而不优的现象。最后是综合性的训练,这一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简易的测试题中树立信心,在比较困难的测试题中寻找出盲目点,并且还要训练学生对不同试题卷的快速适应性。尤其是在对错误率较高的试题,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解答,避免在以后的考试中出现类似的错误。
  
  参考文献:
  [1]王利琴,数学教学中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J],中国民族教育,2009,(01)
  [2]黄翔,刘祥伟,数学教育要关注数学的最新发展[J],数学教学通讯,2007(3)
其他文献
纵观近三年新高考语文试卷中,文学类文本鉴赏的分值逐渐加大,在鉴赏中有关景物(场景)内容考查备受命题者青睐,尤其是小说中描写的景物作用的考查更是厉害。现作归纳整理,以期对一些同学有所帮助。    一考点知识与答题模式    1考点知识:  (1)景物的概念  景物(场景)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自然景物和社会景物的描写。它是人物、情节和主旨存在的根本。  自然场景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