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不仅应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各小学、中学都普遍开设了计算机课程,计算机学科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小学、中学阶段和职业中专计算机课程的安排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职专《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多有重复,且教学力度存在着地区和校际差异,这就造成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的个体差异性,从而给职专计算机教学的开展和课堂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进一步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呢?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坚持“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在任务设计时坚持“任务”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实用性原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所谓“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根据计算机系统特别富于层次性和实用性的基本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进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成功的体验。
一、坚持“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任务的科学性体现在:“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布置的“任务”,必须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高。“任务”要难易适度,“任务”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太难的“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偏低则让学生感觉太易;同时又要梯度合理,即“任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针对性强。
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我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个人报刊。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段落格式及字体格式的设置;(3)页面设置;(4)WORD的图形处理功能;(5)WORD的表格处理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进行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与关闭;(3)文档的基本编辑。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而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坚持“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原则
计算机操作的多样性和学生原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决定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坚持“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原则。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水平分三个层次来设计教学“任务”:基本性任务、提高性任务和探索性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促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
如在布置学生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任务”时,我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
任务(1):制作一个简单的静态网页,要求页面整体风格统一、界面美观大方。(基本性任务——C层同学完成)
任务(2):制作一个动态网站,主页须有动画效果,有多个分页面,能实现简单的交互。(提高性任务——B层同学完成)
任务(3):制作一个动态网站,主页须有动画效果,有多个分页面,须有后台数据库的链接,能实现较为复杂的交互。(探索性任務——A层同学完成)
如果不同水平的学生被要求完成效果一样的“任务”,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太容易,没有进一步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基础差的学生则觉得太难,激发不了继续学习的热情。而根据学生的水平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进而达到共同进步。
三、坚持“任务”设计的实用性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职专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情境”的实用性“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探索、去实践,从而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Powerpoint2003的内容时,面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我先向他们展示以唐装为主题的Powerpoint课件,并重点向学生演示课件中的设置背景、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设置动画、链接等部分,鼓励和激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服饰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的充满个性、反映时尚潮流的演示文稿。而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则以“汽车世界”为主题,布置学生创作一系列不同概念、不同品牌的汽车主题课件。这种与专业、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性任务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能够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和激情。总之,在职专《计算机基础》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在任务设计时坚持“任务”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实用性原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所谓“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根据计算机系统特别富于层次性和实用性的基本特点,“任务驱动”教学法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进而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成功的体验。
一、坚持“任务”设计的科学性原则
任务的科学性体现在:“任务”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布置的“任务”,必须具有科学性,也就是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高。“任务”要难易适度,“任务”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偏低,太难的“任务”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偏低则让学生感觉太易;同时又要梯度合理,即“任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针对性强。
如学习“中文WORD的功能和使用”一章时,我要求每一位同学编制一份精美的个人报刊。此任务中隐含着本章的几个知识点:(1)WORD的基本概念、建立编辑文档;(2)段落格式及字体格式的设置;(3)页面设置;(4)WORD的图形处理功能;(5)WORD的表格处理功能。把这5个知识点隐含在5个小任务中,每一节课完成一个小任务;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更小的几个任务。如第一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文档进行修改。要求中隐含着3个知识点,即:(1)WORD的基本概念;(2)文档的建立、打开、保存与关闭;(3)文档的基本编辑。这3个知识点分别设计在3个小的任务中。每一个“任务”的确立都根据学生现有知识状况、教学内容而进行科学的设计,从而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
二、坚持“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原则
计算机操作的多样性和学生原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差异性决定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应坚持“任务”设计的层次性原则。教师可依据学生的水平分三个层次来设计教学“任务”:基本性任务、提高性任务和探索性任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不同层次的“任务”,促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提高,从而推动教学的有效开展。
如在布置学生利用FrontPage制作网页的“任务”时,我根据学生的基础差异,提出不同的制作要求:
任务(1):制作一个简单的静态网页,要求页面整体风格统一、界面美观大方。(基本性任务——C层同学完成)
任务(2):制作一个动态网站,主页须有动画效果,有多个分页面,能实现简单的交互。(提高性任务——B层同学完成)
任务(3):制作一个动态网站,主页须有动画效果,有多个分页面,须有后台数据库的链接,能实现较为复杂的交互。(探索性任務——A层同学完成)
如果不同水平的学生被要求完成效果一样的“任务”,基础好的学生认为太容易,没有进一步学习和创新的欲望;基础差的学生则觉得太难,激发不了继续学习的热情。而根据学生的水平布置不同的教学“任务”,可以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相应程度的锻炼和提高,进而达到共同进步。
三、坚持“任务”设计的实用性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因此,在“任务”设计中,教师应当结合职专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设计出具有专业“情境”的实用性“任务”,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去探索、去实践,从而刺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Powerpoint2003的内容时,面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我先向他们展示以唐装为主题的Powerpoint课件,并重点向学生演示课件中的设置背景、插入文本框、插入图片、设置动画、链接等部分,鼓励和激发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服饰为主题,创作一系列的充满个性、反映时尚潮流的演示文稿。而对于汽车专业的学生,则以“汽车世界”为主题,布置学生创作一系列不同概念、不同品牌的汽车主题课件。这种与专业、生活紧密联系的实用性任务非常受学生的欢迎,能够激起学生创作的欲望和激情。总之,在职专《计算机基础》课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并在任务设计时坚持“任务”的科学性、层次性和实用性原则,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热情,促进了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今后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