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合作探究激活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lusa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应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呢?下面,笔者结合“人体的呼吸”一课的教学进行简单探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课堂的参与度。
  如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展示视频录像或动画:潜水员潜水作业前检查呼吸器具和氧气瓶,运动员剧烈运动时的急促呼吸,婴儿出生时的第一声啼哭……然后引导学生计算自己一分钟内的呼吸次数,计算每天气体进出身体的次数,最后通过问题“氧气是如何到达人体内部的?在身体里又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出新的学习课题。这样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到呼吸的重要性,激发学习兴趣,启发思维,使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新知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学生在情境中了解了本课时要学习的内容后,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构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学习板块,然后循序渐进地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探究后,教师要引导他们进行展示交流,然后归纳总结。
  如该课的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的组成和呼吸作用的原理”是基础知识,而“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是难点。教学中,教师可将学习内容分为“人体的呼吸系统”和“呼吸运动”两个板块。
  在呼吸运动探究中,先通过情境来引导学生感受胸廓的变化以及进出身体的气体变化,然后提出“在吸气和呼气时,鼻孔前面的气体有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在吸气和呼气时,你感受到胸廓的起伏了吗”“是什么力量使胸廓运动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先让学生观察书本的人体呼吸运动示意图和呼吸运动的媒体动画,并出示呼吸运动模型,然后交流、讨论:呼吸运动时,主要哪些肌肉的收缩、舒张引起了胸廓容积的变化?在呼吸肌收缩和舒张时,肋骨和膈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胸廓容积发生了什么变化?随着胸廓容积的变化,肺的容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肺容积的变化导致气体的吸入和呼出吗……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继续探究肺容积的变化与吸气、呼气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肺的容积扩大—→外界气体入肺;肺的容积缩小→肺内气体排出。
  从上述教学中不难发现,教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在不断分析和解决问题中构建新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除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外,还要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尤其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当然,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实施积励性评价,鼓励和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学习。
  三、目标检测,拓展应用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初步感知了新知,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一刀切”的题海训练方式,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采取针对性的分层训练。
  如在该课教学中,教师首先用多媒体来展示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然后以小组比赛形式来描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看哪个小组的描述最为精简而准确,最后通过填表来再次巩固所学知识。
  这种训练多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进行,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中的基础知识,然后教师可通过拓展应用环节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又如,在该课教学中,教师以学生广播操、人工呼吸等图片为探究素材,让学生小组成员演示广播操中有利于锻炼呼吸肌的动作,谈谈体育锻炼对增强人体呼吸功能的好处。这种方式对基础一般的学生能较好地激发其应用知识的兴趣,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引导他们应用所学知识来证明。然后教师以“你知道怎样做人工呼吸吗”为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后用学到的知识给同学或家长讲一讲人工呼吸的原理。
  总之,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以问题为主导,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不断实践,使课堂更有活力,让学生获得发展。
  (责任编辑杜华)
其他文献
曾经有人对课堂教学评价拟定了诸多评价方案与考查指标,其评价内容与评价标准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的某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与主观判断,普遍存在某些问题与不足,甚至缺憾.目前,仍难发现有哪一种评价标准,能真正对课堂教学的本质与价值作出客观的分析和恰当的判断.对此,本人结合专家观点以及个人实践,觉得我们极有必要就当下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作些必要而又客观的透视和剖析,以利于对课堂教学作出正确的评价.一、必须切实排
近年来,笔者多次参与城区课堂教学抽查活动,到多所学校听课.应当说,随着EEPO有效教学的全面推进,传统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彻底的革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不少课堂教学在高层次的追求上形成了各自的教学特色,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在听课中,我发现数学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以下共性问题.问题一:课堂为追求热闹,过分创设教学情境一些数学课堂过多地创设情境,用“热热闹闹,高潮迭起
一、拓展学生技能训练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意义的赋予,却取决于个人,人们往往利用自身以往的经验来对现实进行构建或解释,这样就导致了每个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各不相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更加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使用原有的经验和信念来构建知识体系,他对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以及社会性更加重视,本文归纳如下。  第一,知识观。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被认为是具有历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改革课堂教学就要从改变教学设计开始,要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课堂教学设计,转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数学新课程标准界定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逐步实现新课程标准设定的各项目标,让学生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学会应用,学会创新.下面通过《立体几何序言》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谈谈
以前在农村,常见一些老人给小孩喂饭,喜欢先嚼碎,再喂到小孩的嘴里,不容怀疑老人对孩子的爱。但仔细想想有营养的东西随着汁液都进了老太太的嘴里,而小孩吃的好像都是“渣渣”。而课堂上给予式、灌输式的教育与此非常相似,我想学生也不愿吃教师嘴里的“甘蔗渣”。让孩子自己吃饭,让学生学会自己学。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学改革的方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由五个要素组成,这五个要素是会看、会读、会做、会想、会说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在基础教育。当前,开展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仍然是课堂教学。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作为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更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并把具体的教学任务细化到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之中。笔者结合多年科学课堂教学实践,认为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的
高中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通过高中数学的学习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其他学科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从短期学生学习目标看,数学学科所占分值较高,对学生的高考结果影响较大.从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看,通过高中数学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对形成理性思维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学习高中数学有恐惧和厌学的情绪,久而
众所周知,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作为常年在一线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上好实验探究课可以帮助教师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学生置身于奇妙的物理世界中,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教学效率。初中物理教材(沪科版)上有许多实验素材,由于编者匠心独具,思维细腻,不细细品味,个中滋味还真尝不出来。下面是笔者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举两个例子。沪科版8年级《物理》P94页
认知同化理论是美国现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来的一种学习理论,该理论阐述了学校课堂情境中学生学习的规律。奥苏贝尔从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从学习的内容上又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他认为学校中的学习最主要的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就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即把新信息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用原有的知识来解释新知识,或者以新知识充实、改组
新课程亮点之一是明确提出三维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呢?上学期,我执教初中化学第十一单元课题2《化学肥料》一课,其中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师:在农村除了使用化学肥料,还可以使用什么肥料?学生齐答:农家肥。师:根据你们的调查与研究,你们认为是使用化肥好,还是使用农家肥好?生1:化学肥料好。生2:农家肥料好。师:好,既然有两种观点,我们分成两组讨论、交流。生1:化学肥料肥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