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献角度看《论语》的地位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gtong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论语》作为儒家经典流传下来,在儒家地位非同一般。它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著作,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具有有很高的价值。《论语》在历代史志著录中顺序曾发生过前后不同的变化,随着《论语》在儒家经典地位的提升,《论语》已由最初的“经之附庸”,逐步发展成为众多的目录著作中一个固定类目,由此可见《论语》的重要地位,此外,通过历朝历代对《论语》的注疏研究,也可以看出《论语》在古代文人学士心目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论语》;地位;文献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2
  一、从史志目录顺序看《论语》的地位
  《论语》是集中体现儒家思想的一部的经典著作,《论语》的地位随着历史的发展发生了变化,最初的汉到唐,《论语》是作为解读经典的工具,晚唐时期《论语》被收入经,但也只是“小经”,南宋时期上升为“大经”,明清时期成为独尊。[1]
  (一)汉时《论语》的地位
  《论语》地位的变化从目录学著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目录学著作——西汉刘歆的《七略》将其第一次收入目录学中,《论语》被归入“六艺略”中,称为经学附庸,虽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把《论语》从诸子中分离,置于六经对立的位置,也足见汉时对《论语》的重视。
  《七略》虽早已经已遗失,但它的基本内容仍保存在《汉书·艺文志》之中。《汉书·艺文志》将汉代的藏书分为六个大类,其中第一类“六艺略”,主要包括儒家的《六经》及其传注,相传这些经传都经过孔子的搜集整理和改造发挥,所以汉人特别尊崇。“六艺略”之后收入论语类、孝经类和小学类。《论语》属于传记,但在《汉书·艺文志》中论语类被置于六经之后,不与诸子杂处,实际处于与六经并峙的地位。两汉史志这种编排方式体现了《论语》在汉代政治、学术中的特殊地位。[2]
  之所以把《论语》放在与六经对峙的特殊位置,这与汉时《论语》在经书中的不可忽视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汉初文帝时,《论语》曾与《孝经》《孟子》《尔雅》一起列入学官,设立了传授学问的博士(博士是中央朝廷的官职之一,不同于今天的博士),直属于主管文化教育工作的太常,可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汉武帝在位时,“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 虽不再单独设置《论语》 “博士点”,但它在汉代博士制度中的地位并未因此下降,反而更加提高。因为《论语》和《孝经》是公共的必修经典,跟随五经的博士学习的人,先学好了《论语》和《孝经》,才能进而学习《诗》《书》《礼》《易》《春秋》。所以,《七略》和《汉书·艺文志》把《论语》与《五经》一同列入《六艺略》,《孟子》写作方式虽与《论语》相同,但《孟子》列入了《诸子略》。
  (二)隋唐时期《论语》的地位
  隋唐到北宋,《隋书·经籍志》把《论语》置于“经部”,并且著录的作品数量增多。说明从汉至隋唐时期《论语》的地位上升了。
  晚唐时期,《论语》的地位重新上升。在初唐“九经”的基础上,唐文宗太和年间,加入《论语》、《尔雅》、《孝经》, 从而形成了晚唐时期的“十二经”。尊孔崇儒是为了反对佛教斗争,所以在这一时期《论语》又重新受到重视。到了北宋,晚唐“十二经”加入《孟子》形成“十三经”。 因《论语》篇幅较短,被看做是“小经”,在“十三经”中的地位较低,作为“大经”的辅助读物,因而并没有受到与其它经典同等程度的重视。
  (三)宋元时期《论语》的地位
  宋元时期《直斋书录解题》把《论语》和《孟子》合并为一个新的类目即孔孟类,作为经部的一个子类,这种分法一直延续到元代。
  南宋时期,《论语》的经典地位真正提高,受到深刻重视。《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理学家朱熹为之作注。《论语》被提升到“大经”行列中。
  (三)明清时期《论语》地位
  明清时期,《四库总目》将《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一统,正式合并为“四书类”。
  明清时期是《论语》研究的鼎盛时期。明成祖下诏纂修《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和《性理大全》三部大全,并亲自为之作序,刊赐天下。杨士奇《文渊阁书目》首创“四书类”专门收录研究“四书”著作,其中收录《论语》类著作32部,135册。
  二、从历代对《论语》的研究看《论语》地位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的儒林学士对《论语》的研究从未间断过,关于论语的注疏、校勘方面的古籍可谓汗牛充栋。虽然受到特定社会背景和学术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所处的社会和时代不一,所持的思想方法各异,但是对《论语》的研究一直在继续,《论语》的注疏往往流派纷呈、特色迥异。
  东汉末年,出现了郑玄的校注本,《隋书·经籍志》曰:“周、齐,郑学独立。至隋,何郑并行,郑氏盛于人间。”[3]唐代“郑学”流传极盛,但郑注不入唐代官修注疏,五代以后遂佚失,使后学无由窥其全貌。郑玄注本因影响较大,在《论语》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激烈动荡状态,统治者需要能代表统治者的意识形态,因此《论语》学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论语注释类专著数量大增,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魏释时期,有二十六部(一百五十九卷)集解、集注、义疏《论语》的著作。
  魏·何晏等五人集孔安国、包咸、周氏和马融等对论语的注,择善而从,著成《论语集解》。《论语集解》是《论语》研究史上的一个重要集注本,他网罗汉儒旧义,收集各家之说,并时下己意,它首创古籍注释中的“集解”之体,保留了汉魏经师解经的特色,采集了马融和郑玄两人的注疏,对于后人研究汉魏《论语》学乃至经学特色弥足珍贵。
  梁·皇侃的《论语义疏》是在何晏《论语集解》的基础上作疏,既疏解《论语》正文,又疏解注文。广泛收罗魏至梁诸家解说,皇侃《义疏》的首要原则是不破何晏《集解》之说,其援据详博、内容丰富,并求同存异,具有很大参考价值。《论语义疏》是一部集汉魏六朝《论语》学之大成之作,对于研究义疏体经学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糖尿病发病人数的增加,糖尿病肝损伤患者的死亡率在逐年上升。然而目前临床上并没有疗效确切的治疗糖尿病肝损伤的药物,因此研究防治糖尿病肝病的药物具有重要意义。新晶型DL1505是一种具有新晶型状态的异黄酮类化合物,早期研究证明,该化合物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氧化、抗肝损伤等广泛药理作用。本实验室通过晶型研究,发现了新的晶型,初步研究结果提示新晶型药物DL1505相比于原料药晶型具有给药后吸收快
摘 要: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女性作为社会组成的重要部分在历朝历代的文学创作中出现的次数少之又少,而女性本身在早期社会的发展中处于不被重视的层面,而到了明清时期,文人作家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始注重并发扬女性作为主体意识的文学形象,这些作品不仅树立了大批优秀的女性文学形象也激发了当时社会的女性意识觉醒。  关键词:明清小说;女性文学形象;女性意识觉醒  作者简介:刘森,女,汉,1990年生,河北人,西藏大学
辣椒碱(capsaicin,CAP)为常见辛香料活性成分之一,是从辣椒中提取分离出的主要辣椒元,其药理作用广泛,而所具有的独特的长效镇痛作用和特异的镇痛机制,使其目前在癌症晚期和慢性顽
摘 要:《明诗评选》是明末清初杰出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王夫之的重要诗歌选集,其中多次出现“南京城墙”这一意象,前人多从艺术层面和诗歌理论对此诗集进行剖析,却对这一意象长久忽视。实际上,南京城墙这一特殊意象在《明诗评选》中虽不引人注目,却与其他同类意象有本质区别,有深入研究价值。  关键词:明诗评选;南京城墙;王夫之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
摘 要:虎故事在中国古代文言叙事文学中大量存在,出现了不同的故事类型和故事主题。就其存在形式而言,以人虎互化型虎故事文学成就最高。虎故事在唐人小说中数量大增并达到高峰,同时虎故事也几乎止步于唐。虎故事在唐人小说中,与前期尤其是魏晋六朝时期相比,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外在形式上都出现了新变的因素。  关键词:虎故事;类型;主题;唐人小说;新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
药用植物及其内生真菌作为一类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资源,现已成为国内外研究者发掘新型天然抗生素的主要来源。本文以民间传统药用植物苦玄参和药用植物华南毛蕨内生真菌作为研究对象,对苦玄参的化学成分及华南毛蕨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对部分化合物进行了抑菌活性测定,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新的资源。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本文第一章首先对耐药菌及其抗生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介绍,接着讲述了药用植物苦玄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