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下要求学生具有创新精神,而这种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支撑。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一、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对数学家成长足迹和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更甚。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我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经常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时,就讲述几何之父——欧几里德的故事;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讲述西方的勾股之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还有很多数学家的故事,如自学成才的华罗庚,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少年高斯速算的故事等。使学生了解数学家是如何热爱数学、如何刻苦钻研数学并在数学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通过让学生感知数学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先决条件,也是探索知识奥妙的钥匙。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到好奇时,他就会主动探索,刻苦钻研,直到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为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方法有很多。如:以旧换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上课便对学生说:“先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任意说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老师立即就知道两根和与两根积。”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有的想难倒老师,故意把方程系数说得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快而对,学生感到很奇怪,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都带着求知欲进入探究过程。又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前,可插入我国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学习“勾股定理”前,采取操作、观察、测量、猜想、验证等步骤引入,可以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抓住好胜心理,调动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生除了好奇心外,还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并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会信心百倍,越学越有兴趣;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又没有得到老师及时指导,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创造合适的机会,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注重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中去,而对学生的发言则是做到认真听取,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我都给予表扬,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有时还开展小组竞赛,看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快,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课堂上学生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学生能感受到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到数学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快乐,就更加积极提出问题,更勇于创新,扬起创新的信心风帆。
如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3页习题4“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具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多。
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开展比赛,看哪个小组答得多答得快,又符合题意。问题布置以后谁也不愿输,各小组学生踊跃回答,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我都给予表扬肯定,学生部分答案如下图:

四、挖掘数学图形的美,点燃学生热爱数学的火花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古板、枯燥无味的,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加应该指导学生探索和鉴赏数学图形的美,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享受到数学美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集合图形组合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对称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图形的美、数学美,是一种享受。正是这种美的享受,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热爱。
如教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40页4.4平面图形时,先观察实物,然后设计两个问题:1)能画出下列图形的表面形状吗?2)它们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呢?

然后再提出不少国家、团体或公司的标志,也是由简单平面图形组合而成。这里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和联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以后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就可以轻松自如。
数学中的图形有很多,学生要学会体会图形的美,例如黄金分割图形,体会视觉上的美感;七巧板的设计,体会色彩带来的美感;漂亮的雪花与等分圆,体会圆的对称美,还有图形变换等等都具有很强审美价值。
五、创造合作学习的情景,培养合作创新能力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如新教材中安排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议一议”等活动内容,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质疑、合作等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做到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这些活动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活动内容,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更要给学生留有足够多合作的学习时间,让学生体验互相帮助的好处,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的学习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欲望。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利用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名人趣事,对数学家成长足迹和在数学方面的贡献更甚。因此,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我在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经常讲述数学家的故事,如在学习平面图形时,就讲述几何之父——欧几里德的故事;在学习勾股定理时,讲述西方的勾股之父——毕达哥拉斯的故事;还有很多数学家的故事,如自学成才的华罗庚,视数学为生命的陈景润,少年高斯速算的故事等。使学生了解数学家是如何热爱数学、如何刻苦钻研数学并在数学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通过让学生感知数学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探索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先决条件,也是探索知识奥妙的钥匙。当学生对某一问题感到好奇时,他就会主动探索,刻苦钻研,直到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为止。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方法有很多。如:以旧换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探究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时,上课便对学生说:“先来做一个游戏,看谁能考倒老师,你们任意说一个一元二次方程,老师立即就知道两根和与两根积。”学生争先恐后地说,有的想难倒老师,故意把方程系数说得比较大,结果老师不但说得快而对,学生感到很奇怪,想知道老师快速判断的绝招,于是都带着求知欲进入探究过程。又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前,可插入我国古代“鸡兔同笼”问题,学习“勾股定理”前,采取操作、观察、测量、猜想、验证等步骤引入,可以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有了兴趣,学生就会积极思考,提出新的质疑,自觉去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创新能力。
三、抓住好胜心理,调动学生的创新动机
学生除了好奇心外,还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并能得到老师的表扬,他们会信心百倍,越学越有兴趣;如果学生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又没有得到老师及时指导,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创造合适的机会,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的动机,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在教学中注重给学生创设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用积极的心态投入到课堂中去,而对学生的发言则是做到认真听取,学生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我都给予表扬,肯定正确的,纠正错误的。有时还开展小组竞赛,看哪小组回答得最多最快,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课堂上学生能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争先恐后回答问题。学生能感受到自己胜利的喜悦,体会到数学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快乐,就更加积极提出问题,更勇于创新,扬起创新的信心风帆。
如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3页习题4“请以给定的图形‘○○,△△,=,’(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平行线段)为构件,尽可能多地构思独特具有意义的图形,并写上一两句贴切,诙谐的解说词。”比一比,看谁想得最多。
我把学生分成8个小组开展比赛,看哪个小组答得多答得快,又符合题意。问题布置以后谁也不愿输,各小组学生踊跃回答,给出各种不同的答案,我都给予表扬肯定,学生部分答案如下图:

四、挖掘数学图形的美,点燃学生热爱数学的火花
很多人认为数学是古板、枯燥无味的,其实这种看法是一种偏见。在新课标下,我们更加应该指导学生探索和鉴赏数学图形的美,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享受到数学美的快乐
现实生活中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集合图形组合的。因此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对称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尽量把实际生活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这样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课不仅仅学到的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体验图形的美、数学美,是一种享受。正是这种美的享受,才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极大的热爱。
如教华东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140页4.4平面图形时,先观察实物,然后设计两个问题:1)能画出下列图形的表面形状吗?2)它们又是由哪些图形组成呢?

然后再提出不少国家、团体或公司的标志,也是由简单平面图形组合而成。这里运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图案,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去观察、思考和联想,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以后学习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就可以轻松自如。
数学中的图形有很多,学生要学会体会图形的美,例如黄金分割图形,体会视觉上的美感;七巧板的设计,体会色彩带来的美感;漂亮的雪花与等分圆,体会圆的对称美,还有图形变换等等都具有很强审美价值。
五、创造合作学习的情景,培养合作创新能力
所谓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如新教材中安排的“读一读”“想一想”“试一试”“做一做”“议一议”等活动内容,让学生经历猜想、操作、质疑、合作等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做到为学生创设合作学习的情景。这些活动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活动内容,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问题情景,更要给学生留有足够多合作的学习时间,让学生体验互相帮助的好处,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让学生在充满合作的学习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激发学生对数学探究的欲望。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