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藏汉翻译中多义词的翻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yop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多义词作为与人们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常用词,其具备两个及其以上意义,并且几个意义间往往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在藏汉翻译中要注重对多义词的翻译。为此,本文通过对多义词的综合考察和具体分析来解决翻译过程中的表意不明问题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藏汉翻译;多义词;辨析方法
  作者简介:扎西才仁,藏族,青海民族大学藏学院13级硕士研究生,藏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藏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多义词作为日常生活常用的词语,其往往与多种修辞方法“比喻、双关、借代”等综合起来使用,在不同语境中拥有不同的含义,常常给人一种表意不明的错觉。多义词与单义词的使用和辨析难度在翻译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显现,因此要确保翻译的正确,就必须对多义词有着系统的研究分析,在充分了解多义词的基础上来对藏汉翻译中的多义词进行翻译。
  一、多义词的基本概述
  (一)基本义与引申义
  多义词与单义词可以说是对称的关系,其引申义是基本义的转义和延伸,是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了反映日趋复杂的客观现象而衍生出的新意义,体现为多义词具有一个常用的基本意义,即基本义,而其它意义都是从这个意义中引申出来的,名引申义。比如“海”字,其基本义为“大海,大洋靠近陆地的部分”,引申义需要在不同语境中去分析,如“人海茫茫”、“海量”,前者形容人的数量极多,后者是形容量大。
  (二)多义词的运用
  多义词的运用是基于日常生活中反映不同客观现象而产生的,因此在运用的过程中需要结合不同的语境和语气来进行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多义词在一种语境中只体现出一个意义,不会出现多个意义集体体现的现象。比如以“接”一词,其基本义为“接受、连接”的意思,将其拆开来看是一只手与一个“妾”,即用手牵引小妾,其引申义为“依次、挨个,一个接一个”,如接着、连接;转义为“用手牵引客人”,如迎接。接合、接骨、衔接:这三个词语中“接”的意思是“连成一体”,是“接”的基本义。接力、接替、接二连三:这三个词中“接”解释为“连续、继续”,是引申义。接近、接吻:解释为“靠近、挨上”的意思。接受、接纳、接管:解释为“承受、收取”。接风、接生、接待:解释为“迎”的意思。除此之外,“接”还是一个姓氏,因此只有在不同语境中对其进行分析,才能进行正确的翻译。
  二、藏汉翻译中多义词的翻译
  (一)根据语句中词所表达的词类确定词义
  从词语所表达的词类来确定词义,首先要判断其在原句中属于哪类词语,然后再选择合适的译词。比如“代表”一词,在词典中解释为三种意义,即:代替某个人或者集体去发表意见或担任工作;能显示同一类事务共同特征的人或事物;作为某种质量或抽象概念的典型体现。①小明作为学生代表参加了毕业宣讲会。②小明代表小李来参加了毕业晚会。③这本绘画集是他的代表作品。④他的作品代表了那个时代的风尚。在四个句子中,①中的“代表”是一个名词,是能显示同一类事务共同特征的人或物;②中的“代表”是动词,指代替执行任务、行使权利的意思;③和④中的“代表”是阐明、展示的意思,即作为某种质量或抽象概念的典型体现。
  再比如,“积极”一词,其在词典中解释为四种意义,即:跟“消极”相对的肯定的、正面的、促进发展意思,多用于抽象事物;跟“消极”相对的努力进取的、热心的意思。①在这件事情中我们要看到积极的一面。②要将员工们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③我们可以看到,小明在这件事情中表现出的态度是积极的。④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大生产运动中。在四个例句中,“积极”一词作为多义词被运用在多个语境中,在①中解释为“正面的、肯定的”,是形容词;在②中是“努力、进取”的意思;在③中是也是“正面的、肯定的、有利于事物发展的”,并结合语境带有“真诚”的含义;④中作为动词,并带有“自愿、自觉”的深层含义。
  由此看见,在进行藏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对词语进行分析分类,通过协调整体与局部间的关系,从词语的结构和语法结构方面来选择适合语境的词语解译。
  (二)根据言语行为发生的语言环境确定词义
  多义词在特定的环境中会有特定的含义,因此在实际翻译中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并结合言语行为的发生来判断词义,以此来选择适合的译词。
  比如“先进”一词,其在词典中的解释为:前辈;首先仕进;犹先行;位于前列,可为表率;先进性,首先创造、规定,使用物品、制度、行为等,并为人们认可、学习、推广和遵守。①我们要学先进,赶先进。②先进于礼乐,野人也。③或无声而至矣,或先进以道之。④先进人物。首先对①中“先进”的理解要与之搭配的对象来进行分析,其“赶”作为动词与“先进”搭配是“追”的意思,因此“先进”的意思是已经确定的表率、规则的意思;②中的“先进”为“前辈”的意思;3中解释为“犹先行”;④中与①1句大致相同,即为“表率”的意思。因此可以看出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受到与之搭配的对象的约束也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要通过对语言行为进行分析来明确词义。
  三、结束语
  在藏汉翻译中对多义词进行翻译,首先要采用正确的辨析方法来对多义词进行辨析,比如多义词多与修辞手法结合,有时也与病句相结合以给人造成混淆,因此辨析多义词可以从其多音现象、词义、词性、语境、对象与搭配上进行辨析。
  当然,多义词的翻译必须要回归原句、结合上下文进行语境分析,才能明确其词义来选择适合的译词。
  参考文献:
  [1]谢日尖产. 略述藏汉翻译中多义词的翻译[J].民族翻译,2010年01期.
其他文献
摘 要:在韩国语词汇学中,形容词派生语尾“-???”与“-??,-??”共同构成韩国语“-??”系形容词,在这一体系中,三种派生语尾各自与不同的词根结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也不乏两种语尾与同一词根结合的现象。从语言学经济性的角度来讲,即便是意义非常相近的两个单词,两者之间也必然存在区别。本文从意义论的角度,探讨“-???”形容词的[ 未恰性]特点,希望能对习得韩国语的中国学生在区分“-??
摘 要:金隄先生的《等效翻译探索》一书以如何提高翻译实践的质量为出发点,在吸收借鉴许多翻译先行者的见解,尤其是美国语言学家及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博士的“功能对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本身的翻译实际提出了翻译中的“等效原则”观点。笔者由此联想到了翻译者的“尺子”与“天平”这两个概念。本论文将阐述笔者对等效翻译理论中的效果论、准确与灵活等观点的理解和看法,并试着探讨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应遵循什么样的思想
摘 要:随着语言的应用及发展,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语言现象,并从中提出一些问题,本文就程度副词组合的问题展开论述,将程度副词的量级变化以及能够被程度副词所修饰限定的词的表意、性质等方面,做出了论述,从言语交际的层面,思考我们在使用程度副词组合时所表达的目的。  关键词:程度副词;量级变化;组合  作者简介:李颖,女,汉族,1992年1月出生,内蒙古赤峰市人,本科就读于内蒙古民族大学
摘 要:“大 X 的”是口语中一种非常常见的固定格式,其中,X以时间词为主,本文以“大 时间词 的”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四个主要成分,即“大”、“时间词”、助词“的”、“后续句”。首先“大”的本义为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超过一般或比较的对象,这里的“大”意义虚化了,表示程度。其次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时间词”有一定特点,在主观情感与客观共识的共同作用下要么较重要,要么较特殊。如“大
摘 要:弘法大师是真言宗的开祖,被真言宗教徒广为推崇。同时,最为日本的民俗神,受到除真言宗教徒以外的广大普通民众的崇敬。弘法大师传说数量庞大,由柳田国男监修的《日本传说名彙》收录了日本各地的传说,以弘法大师为主人公的共185个,占传说总数3215的5.76%。本稿探讨由宗教者编撰的《弘法大师传说集》(以下简称《传说集》)和宗教者编撰的《弘法大师御灵验记》(以下简称《灵验记》)各自的传说结构。  关
摘 要:现代汉语中有一类副词在使用时,要与数量词语搭配使用。本文考察了连续义副词与数量词语搭配时,共有三种格式。但并不是所有连续义副词在与数量词语搭配时,都有三种格式。“连”与数量词语搭配时,还有一种特殊格式。  关键词 :连续义共量副词;数量词语;共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1  一、引言  连续义副词在使用
摘 要:“乘桴浮于海”典故源于春秋时期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孔子的故事,最早见于《论语·卷三·公治长·第五》。“乘桴浮于海”典故常为后世文人引用,形成了多种典形。唐宋时期诗词发展状况空前,该典故出现大量变体形式,且用法更为多变。“乘桴浮于海”典故内涵丰富,不仅包含隐居含义,还有更丰富的内在含义,更具有多种现实意义。  关键词:“乘桴浮于海”;变体形式;使用情况;内涵  作者简介:潘景羽(1993-)
摘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将“携夫人”一词更换为“偕夫人”。这两个词并存并用的现象给读者造成了一定的困扰,因为许多人不知道“携”与“偕”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区别。大体而言,“携”强调从属或上下级关系,而“偕”则体现平等的关系。在当今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使用后者更为合适。  关键词:携夫人;偕夫人;区别;选择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摘 要:在言语交际中,当说话者要表达对听话者的一种告知,如果是事前告知,称为未然事件的告知,如果是事后告知,可称为已然事件的告知。通过一些实例,可以浅析未然事件和已然事件的概念、发生条件以及未然、已然意义的产生。  关键词:未然事件;已然事件;概念;发生条件;意义  作者简介:王佳慧,女,出生于1991年12月,籍贯为陕西省兴平市,本科毕业于兰州交通大学对外汉语系,现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