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策划问题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深度报道在公民新闻日益兴起的新闻传播环境下的重要性,讨论了深度报道需要精心策划和如何策划问题,以及深度报道在面对媒介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融合新闻时应该做出的变化。
  【关键词】媒介组织;策划;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新闻的采集、撰写、编辑和发布都由专业的机构和受训过的新闻工作者完成,传统媒体长期扮演着“把关人”角色。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出现之后,普通公民获得了技术上的支持,加之公共参与意识的增强,“受众”这一带有被动接受而缺少主观能动作用含义的名称似乎不再适用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信息接收者,他们已经完成了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角色转换,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公民记者。而“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公民新闻”是未经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和个人通信工具传播出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信息。从博客、播客、公民新闻网,以及微博等网络平台提供的新闻信息来看,“受众”能够成为新闻的原创者,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角色的改变使传播由单向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媒介受众资源可以转换成信息资源,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真实性得以查验,或给出新闻的补充报道,以还原事件的面貌或真相。此外,还能弥补重大突发事件现场传统媒体滞后的缺陷,传统媒体面临着挑战和创新的压力以适应生存。
  二、媒介组织应对之法:深度报道
  1、深度报道的概念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将深度报道解释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报告”中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中西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深度报道的定义,都突出了深度报道的不同于其他新闻形式,而具有的历史性和前瞻性。因此“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最能体现出深度报道的特点。深度报道需要对报道对象进行背景调查、现状分析、解释和预测,而这一过程使得专业媒体的优势能够凸显,因此深度报道是专业媒体组织应该练就的“独门绝技”。
  2、媒体的优势所在
  当下的新闻传播生态环境中,大众传统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以及新闻网站等专业组织与普通公民共同参与的分享式、互动式,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紧密结合的新闻传播方式共存。这种格局造成了新闻信息供给的过剩、新闻信息的真假难分、公众面对过多信息产生的焦虑等现象,随之产生对于专业的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依赖。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公信力、专业人才和传播渠道手段方面更具有整体优势,更具备了解、诠释新闻的资格和能力。如何在新媒体时代与来势汹汹的“公民新闻”竞争受众有限的注意力,有学者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不是两个载体的结合,真正的重点应该是运用自身独特性去战胜对手的不具备。这里的传统媒体不仅仅指报纸、广播、电视等以媒介载体为划分标准的媒体,而是指提供新闻信息的专业媒体组织,包括组织下属的新闻网站以及延生平台,如博客、微博等。
  专业媒体组织拥有的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以及整合资源的能力远远超越一般公众,除了报道新闻事实之外,更具有全面捕捉新闻事实、诠释新闻内涵、挖掘新闻深度的能力,是高水平的内容提供者。综合专业媒介组织的优势可以看出,在新闻报道的形式选择上,深度报道是媒体组织最应该重点强调的新闻报道形式。
  三、精心策划是深度报道竞争的利器
  1、优秀深度报道出自精心策划
  在与新媒体背景下公民新闻的竞争中,专业媒体组织应该意识到一般性的报道已经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具有高质量信息“附加值”的深度报道才能够脱颖而出。将新闻事实置于一个历史的位置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思考,以“点”到“线”再扩展到“面”,从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由内到外。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界定深度报道,就很容易辨识出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深度报道的质量良莠不齐,信息的唾手可得使不少深度报道的内容只是简单拼凑组合的长篇报道,属于不合格的深度报道;或者是大篇幅地报道新闻事件的过程、细节和各方面,这样的报道在新闻业务上也只能算是“基础性报道”,是新闻报道的第一个层次。因此,好的深度报道不仅需要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分辨出需要的新闻价值,聚焦一个观念,并且要获得详实丰盈的新闻素材进行重组和再造,运用统摄性思维,和严密的逻辑结构来写作,此外深度报道还要区别于理论文章,需要知识性、可读性,引人入胜且发人深省。不难得出结论,优秀的深度报道必须要精心策划才能出炉。
  2、深度报道的各个环节都需要策划
  2012年2月14日,“情人节”话题成为当天新闻的重要资源,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上均能浏览到以“情人节”为由头的各个方面的新闻信息报道。商业信息如商家的促销打折活动、新电影的上映等;社会新闻包括对情人节期间的伦理问题探讨;还有围绕“情人节”的交通、体育、娱乐等新闻。在节日余热渐退之后,雅虎网在第二天所做的一期关于名为《情人节:文化沙漠上的商业狂欢》的新闻专题令人眼前一亮。专题回避了节日本身,而从情人节的历史引出“中国人过洋节”这一现象进而深入讨论了在转型时期中国国民心态与年轻人精神成长的问题,文章将新闻点的价值深入挖掘,完成了由基础性报道上升到拓展性报道的阶段跨越,成为具有可读性又引人思考的深度报道。这样的结果是由策划所带来的,并且贯穿于整个深度报道的业务流程中。
  (1)选题策划阶段
  深度报道围绕一个新闻事件展开,而优秀的深度报道需要植根于具有时代性、可深入拓展的新闻事件的土壤之上,因此在各种新闻线索和来源中需要敏锐地发现新闻事件可持续性价值和是否符合当下社会普遍关心问题的标准。这样的选题需要编辑策划人员不仅要具备对于新闻价值的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对当前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注意力方向以及舆情走向等各方面认真剖析、认识研究。情人节在中国的火爆引发了各方的连锁效应为专题报导的拓宽提供了可能性,也契合了转型期普遍浮躁的社会风气下对于中国人的精神状态讨论的趋势,而“情人节”这一话题所具有的强烈的普遍意义也使得这一专题在基础性层面上也能吸引读者眼球,因此也同时具备可读性。   (2)组织策划阶段
  在组织方面的策划主要体现在人力、物力的策划和编辑的策划。人力、物力方面包括人力资源的分配和保障系统的完善,记者的采访、交通、通讯等问题都涵盖其中。在编辑力量方面,需要编辑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素材选择合理的报道角度、报道结构和报道方式,将素材进行梳理,并得出一个合乎逻辑的认识。
  在雅虎关于“情人节”这一话题的专题中,专题内容设计了五个板块进行报道,分别是情人节在西方的由来、中国情人节的特有现象、情人节的商业效应、中国传统文化的流逝、消费主义的泛滥和现代中国人的归属感之追问。五个主题呈递进的逻辑关系,在不同的深度运用了不同的材料,话题的讨论逐渐凸显深度和力度。在导语和结语安排上,文章采用了“问”的形式,起到了首尾呼应的效果。在起始阶段以一个个“情人节”乱象的描述中追问原因:“为何洋节总是一登陆中国就变味呢?……在一个底线缺失、信仰缺失的时代,难道欲望、金钱真的成为我们这个社会不变的底色,裹挟着真爱、友情与亲情一起泥沙俱下吗?”结尾处用了“反问”的形式:“我们的先辈们都是怎么过来的?他们就不懂得感谢造物主、不懂得珍惜爱、不懂得感恩了吗?”,并提出希望:“我们所愿,唯群体能在喧嚣中找到根源与归属,个体能在虚无中找到本我与意义。”文章在结尾处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答案,而答案其实已经蕴含在文章的内容中。编者的意图是留给读者反思的空间,得出自己的答案。除此以外,每一个专题对应一个小专栏,介绍一些拓展性的知识,如在中国的外国人的感受和部分洋节的起源等。可见,编辑在进行结构安排,材料的运用和文章的可读性方面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
  四、深度报道策划的新变化
  传统媒体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使用新媒介传播的新闻信息已经成为常用手段,例如传统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微博,将网友的博客、播客内容转载到新闻报道中,利用手机和网页为观众搭建即时互动平台等。另一方面,商业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等借用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力,汇聚新闻信息,参与到新闻传播的竞争和合作中。融合新闻产生于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并将成为新闻传播的大势所趋。在融合新闻的出现和带动下深度报道需要以创新来适应和迎合这种变化:
  首先,在策划深度报道时,需要考虑所要发布的媒介平台的特点和受众需求特点,设计不同的报道角度和使用的的语言符号类型,进行不同的信息整合。以使得媒介和受众形成较高的匹配度,达到良好传播效果。
  其次,相比其他新闻报道,在进行策划深度报道时需要更多的新闻素材,而网络的发达已经解决了这一问题,不仅可以从专业媒体记者自身获取也能从社会公众的自媒体平台得到。巨大的信息量更需要编辑在多种载体的基础上整合利用,将新闻素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实现新闻资源的深入开发与优化配置。
  参考文献
  ①张垒、周新宇,《“我们正在迎接钟摆的回归”——传统媒体怎样找回竞争力》,《中国记者》,2010(12)
  ②[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著,郭镇之译:《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③金伟、靳元凤,《新闻策划在深度报道中的作用》,《理论观察》,2001(1)
  ④贾刚为,《怎样策划深度报道》,《新闻实践》,2001(12)
  ⑤蔡雯,《重视深度新闻报道的策划》,《新闻爱好者》,2011(9)
  ⑥雅虎资讯,《情人节:文化沙漠上的商业狂欢》,http://news.cn.yahoo.com
  /valentine/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研究生院)
  责编:叶水茂
其他文献
“我不仅玩得转,而且会越玩越大”。    韩寒,最近很红!  先是10月底刚被《南都周刊》定位为“公民”,再是11月初登上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被称为“中国文坛的坏小子”。  马上韩寒又将以主编这样一个全新的身份示人,其处女杂志《独唱团》就要面市。  当年那个因斩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为人所知的17岁少年,在经历了高中中途退学,出版《三重门》成为畅销书作家后,如今已是著名作家、知名职业赛车手,
【摘要】本文以《中国日报》为例,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分析了目前我国英文报纸的发展环境,并从英文报纸自身的改进以及与新媒体和其他媒体融合的角度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媒体融合  近70年来,世界报业面临了三次冲击。20世纪30年代爆发了第一次冲击,当时电台开始投入大规模商业运作。第二次是50年代,电视台的数量和规模开始迅速增长。而当今社会,互联网的出现和蓬
1990年10月1日,新中国41岁生日。这一天,在祖国的边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吾县,一位平凡的母亲历经十月怀胎的艰辛,带来一个小生命。我就是这个幸运的小男孩,我与亲爱的祖国同一天生日。  1997年,新中国48岁。我背上书包踏入校园,成为一名小学生。在开学典礼上,看见戴着红领巾的哥哥姐姐们,我羡慕极了,回到家就闹着要戴红领巾。爸爸告诉我:“红领巾不是爸妈能給你的,要靠你自己的踏实努力去争取。”
【摘要】本文以《亳州广播电视报》的成功改版为样本,就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地方广播电视报如何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求变,以在日趋激烈的报业竞争中谋求发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播电视报;理念;新闻;深度  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地方广播电视报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经辉煌一时的地方广播电视报早已风光不再,发行量和广告额急剧下降,很多地方的广播电视报甚至
驭势科技的无人驾驶行李车在香港机场投入使用。  4年前,人们设想的自动驾驶图景,还是庞大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队在城市内穿行,车顶上长着几个触角般的激光雷达,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几率得到大幅改善——这是当时最能吸金的创业故事,一个十几人的技术团队,可以据此拿到几亿美元。  几年过去了,业界修正了预期:上述图景可能得多等一会儿,或许要在2030年以后。彻底的无人驾驶(L4级)目前还处在测试阶段,硬件成本依
口香糖能消除异味,因此嚼口香糖在青年人特别是情侣中十分流行。其实,嚼口香糖还能——  美白健齿餐后会有淀粉、葡萄糖、膳食纤维等留在齿缝间,残留的淀粉会继续被转化成葡萄糖。而口腔里的链球菌、乳酸杆菌和念珠菌能把葡萄糖和膳食纤维代谢为有机酸。  口腔里有两种链球菌可分泌出葡萄糖转移酶,这种酶能把葡萄糖转变成高分子化合物葡聚糖。由于葡聚糖不溶于水,因此葡聚糖黏附在牙面上可形成牢固的牙垢。牙垢可在牙面上形
【摘要】微博的出现诞生,对于报媒而言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剖析了微博在报媒中应用的必要性,以《羊城晚报》为研究对象,对其运用微博的方式进行探讨,并对当前微博在报媒应用中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从而为报媒在微博时代的竞争策略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微博;《羊城晚报》;应用  微博以其独特的传播优势成为新一代的媒介宠儿。微博的迅猛发展对传统报媒形成的巨大冲击已引起广泛关注。它对新闻的
中国和日本对木头的性质,早在唐宋时已经研究得到位,17世纪已经可以使黄花梨木做出美妙的明式家具,知道用鸡翅木雕花,同时期的欧洲人,还在把家具当大件粗活使,对木性也了解不多,法国的有钱人觉得花钱买不到真享受,颇为郁闷。得亏当日弗兰德斯(今日比利时和荷兰那一带)和德国工匠,慧眼识珠,从航海家带回来的宝贝里,发现了中南美洲产的黑檀木;介绍给法国人看,法国工匠一见此物,立时眼珠弹出眼眶:纹理黑白相间,仿佛
【摘要】本文就微博问政兴起的原因和2012年“两会”期间微博的使用情况作一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微博问政的未来发展提出展望。  【关键词】微博问政;“两会”;传播机制  2009年8月,新浪门户网站在国内推出新浪微博内测版,开启了社会各界使用微博的潮流。微博,以其即时性、草根性、互动性等特点弥补了传统媒体在时效性和互动性方面的不足。在2012年“两会”中,亿万网友通过微博平台为社会发展而建言献策。在
【摘 要】在互联网普及、新媒体蓬勃发展以及新时期受众接受信息方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对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需要打破常规,探索多种传播渠道与传播平台的联动。本文以江淮晨报对合肥抗洪抢险事件报道为例,研究传统媒体在融媒体传播领域的创新实践,以期观察与总结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突发事件;融媒体;传播创新  2016年7月,合肥地区遭遇历史罕见强降雨,巢湖流域启动防汛应急I级响应,抗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