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文化互哺的路径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地方高校和区域社会有着各自的文化比较优势,但也有不同的局限性,文化互哺是推动双方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路径。通过顺哺和反哺的方式,加大地方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地方文化产业培育力度和文化资源开发力度,实现双方文化发展目标。
  关键词: 地方高校 区域社会 文化互哺
  目前,全国2000多所普通高校中,地方高校占近95%,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地方高校在很大程度上是所在区域社会的自然、人文环境的产物,是区域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其校园文化根植于地方文化土壤,是区域社会文化中的子文化。地方高校与区域社会的文化既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又有着必然的共同诉求,文化互哺是推动双方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要路径。
  一、文化互哺的前提
  文化特色就是文化生命力。地方高校要凝练文化特色,只有立足地方,服务地方文化,凸现地方文化特色,才有可能形成有别于其他高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地方政府在建设地方文化时,可以借助高校在文化人才、文化教育、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来打造文化品牌,培育文化特色,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品位。
  (一)地方高校文化比较优势
  相比于区域社会,高校的文化优势明显。一是拥有一批高素质的文化人才。他们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研究能力,可以直接为地方政府进行文化调研、文化项目策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等。例如湖州师院教师就在湖州丝绸文化、湖州诗词文化、湖州藏书文化、湖州民国史、南太湖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等方面均有研究。二是开展文化教育工作,培养可以直接服务于地方文化事业的专业人才。湖州师院现有历史学、艺术设计、美术学、音乐学等专业,还为学生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学、浙江历史与文化等课程。三是文化环境优越。大学精神深入人心,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浓厚,学术文化活动丰富,文化气息浓郁。例如湖州师院的沈左尧图书馆、沈行楹联艺术馆、赵紫宸赵萝蕤父女纪念馆、陆增镛纪念馆等为主构成的物质文化环境,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本地文化特征与高校文化资源优势。
  (二)区域社会文化比较优势
  相比于高校,区域社会文化优势突出。一是文化积淀深厚,文化资源丰富,拥有一批历史上有名的文化人物,构成一部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史。如湖州不仅是以湖笔文化、赵(孟頫)体字、吴(昌硕)门画为代表的书画圣地,还是以陆羽、《茶经》、紫笋茶等为代表的茶文化胜地,以钱山漾遗址为代表的丝绸文化发源地。二是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富有地域特色,拥有一批民间艺人。如湖州有获得全国第十届群星奖舞蹈金奖的长兴百叶龙表演队,四代传人带领表演队多次参与国际文化交流。三是文化活动有声有色,有一批在当地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名人。湖州仅电视剧创作方面就涌现出了高锋、金一鸣等一批省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作家、编剧。四是一般已形成比较成熟的文化市场,有的已形成文化产业,并拥有一批开展文化经营活动的人才。湖州的湖笔文化、茶文化、丝绸文化等都已建立专业市场,走上一条生产、经营、研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文化互哺的必要性
  校园文化作为一个独立运行的文化系统,在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封闭性;而地方文化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往往因受外力作用太大,引导乏力,容易出现水流平原的态势。高校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在内外发展环境、发展方向、导向力等方面交叉存在的短板,使文化互哺成为两者各自补长短板的最佳办法。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局限性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在高校的自觉引导中自成一体,但影响范围不大、影响力不够持久。主要原因有:一是文化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往往只注重一时一地的建设,缺乏文化品牌意识;二是文化功能发挥不充分,只注重校园文化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上的作用,参与人群以学生为主,忽视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引导、传承等作用,忽视其作为学校软实力的作用;三是文化培育缺乏交叉发展,重视校内培育,忽视其与地方文化的交流。
  (二)地方文化的局限性
  相对于高校文化而言,地方文化在自由发展中自然生长,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是地方文化往往较分散,甚至相互冲突,很难形成集聚效应;二是没有一支稳定的群众文化队伍,专业人才缺乏,文化发展后劲不足;三是在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部门分割、零散孤立、雷同化、单一性等开发问题严重,文化资源开发产业链条非常短,导致文化资源最终很难形成产业优势,无法进入文化产业要素市场。
  由此可见,地方高校是区域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地方政府在文化强市、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方面应与高校携手共进,促进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展。地方政府要利用好高校在引领和传承先进文化方面的优势,引导校内文化向校外转移,用高校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奋发向上的品质塑造学习型和文化型城市。
  三、文化互哺的路径
  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社会文化互哺存在着客观必然性。目标上的一致性是互哺的基础,互补和互惠是互哺的动力;文化服务是高校参与地方文化建设的主渠道,高校为地方提供文化服务则是参与地方文化建设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两者互哺的前提是沟通,文化服务是两者沟通的契合点,文化顺哺和反哺是两者互哺的主要路径。
  (一)文化顺哺路径
  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史及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地方剧种、民俗风情、传统手工艺等,区域社会要充分利用丰富的文化资源主动融入和服务于高校校园文化。一是区域社会将人文自然环境特色渗透到高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中。高校可以通过地方历史人物塑像、以地方名人为场馆命名等形式,将地方文化植根校园。也可以通过栽种特色植物、沿用建筑特色等形式,将地方自然环境特色引入校园。二是区域社会的文化人才通过教学活动传播地方历史文化。可以聘请一些地方文化研究者为兼职教授,开设地方文化历史选修课程,让他们到高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可以邀请一些民间传统手工艺者进高校举办兴趣班,发现、培养一批民间传统手工艺的接班人。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对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普及教育。三是地方文化活动进高校。让大学生关注、了解地方文化,并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的研究、保护工作中来。   (二)文化反哺路径
  高校要文化反哺区域社会,需要从专业文化人才培养、文化教育培训、文化发展研究三方面入手,来推进地方文化发展。一是要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大力培养新型专业文化人才。充分发挥高校学科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的优势,通过理工交叉和文理渗透,增设与当地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结合学校实际和地方文化资源的特点,大力培养文化创意、动漫、网络、电子出版等新兴技术人才和生产销售人才,尤其是策划、经营管理人才。二是要充分利用高校教育优势,加大社会文化人才的培训;加强在职文化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加大文化行政和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民间文化工作者的理论水平,更好地指导文化实践。三是要建立合作研究机制,开展文化项目研究。高校要联合校内的文化艺术院系和文化研究所力量,与政府文化部门合作,对当地的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和文化特色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文化决策咨询。四是要参与地方送文艺下乡活动,提升当地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层次。
  四、文化互哺的着力点
  文化互哺不仅是取长补短式的补充,而且是共同促进式的哺育。它的路径是双向的。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它的着力点在于文化人才的培养、文化产业的培育和文化资源的开发上。
  (一)加大文化资源开发力度
  一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排查、整理和确认、保护工作,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遗产传承机制。二是加强对农村优秀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开发工作,要通过资源整合和有效策划,举办民间艺术节,实施特色文化品牌战略等,培育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品,使农村文化事业有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三是做好新兴文化资源的扶持和开发工作,利用地方高校的智力资源,对动漫、游戏等朝阳文化产业进行政策、资金扶持,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大学生进行文化创业。四是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支持大型文化企业跨行业交叉发展,培育一批跨行业、跨地域的文化集团。
  (二)加大地方文化人才培养力度
  一是在文化艺术类、旅游类专业学生中开设地方文化课程,提高其专业化程度、创新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地方文化工作从业人员。二是在管理专业中开设文化经营类课程,提高学生的市场意识、管理经营能力,培育一批从事地方文化管理的人才,特别是经营性人才和经纪类人才,为繁荣发展地方文化提供人才支撑。三是在广告、新闻传播专业中加大地方媒体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现代传播技术运用能力,培育一批广告和文化传播的专业技术人才。四是组织民间手工艺者文化培训班,提高民间手工艺者的理论水平,让他们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得到同步提高。
  (三)加大地方文化产业培育力度
  一是地方高校要组织师资力量对地方文化产业进行调研,创造性地规划区域文化产业,设计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二是地方政府要在高校内建立文化创业园,在校园文化和地方文化之间搭建发展平台,加快创意文化园区建设,形成集聚效应。
  (四)加大高校文化市场培育力度
  一是要把握好校园文化市场建设的主导方向,解决好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关系。二是要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市场的结构,解决好“教育”与“娱乐”的关系。三是要以机制体制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校园文化产业,健全校园文化市场体系。四是要加强高校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沟通,逐步建立地区性校园文化市场。五是要加强校园文化与地方文化的交流、碰撞和相互促进,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在碰撞中得到优化,最终实现校园文化市场与地方大文化市场的对接与融合。[2]
  参考文献:
  [1]王璐,曹云亮.论地方高校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共建.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2]党家政.高校校园文化市场的培育与调控.科技创业月刊,2006(6).
其他文献
摘 要: 大学新生正处于一个重要的转折期,部分新生容易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辅导员和专业心理咨询教师需要采取对策,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关键词: 大学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辅导员工作  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一直是大学生心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来说,大学的学习方式、生活环境、人际交往等都与高中有较大不同。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部分学生常
摘 要: 校外实习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聋生而言,校外实习是磨炼其实践技能,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主要方式。本文依据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聋生校外实习的实例,就如何加强校外实习工作进行探讨,着重论述了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技能训练的开展、聋生外出实习的管理和就业机会的拓展等关键环节。  关键词: 高职高专院校 聋生校外实习 关键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
摘 要: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英语教师素质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对大学英语教师在综合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旨在全面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教师素质 大学英语教学 教学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英语先后进行了三次较大的教学改革,分别是1982—1994,1994—2001,以及2002至今。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项目中,“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是主要的内容
摘 要: 陶渊明在后世看来多是田园无争之人,而对他年轻时的轻狂的梦却不是很重视。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放弃仕途的梦想,陶渊明也深深地憧憬过像曾祖父陶侃一样积极入世,一展抱负,也有着中华几千年来不变的官本位思想,他希望自己能凭着十年的寒窗苦读,实现建功立业的梦。  关键词: 陶渊明 陶侃 仕途梦    在陶渊明的心中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壮志雄心,有“齐家治国平天下”[1]的梦,
摘 要: 目前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作者结合新课标和教学实践,认为作文即生活,生活即作文,教师应坚持生活化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生活 生活化    多年来,小学作文教学在研究文章作法,教给学生写作知识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对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主体活动研究不够,对学生已有的认识向文章的转化过程缺乏探讨,对学生的主导生活及情感特征没有
摘 要: 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中学语文教科书,大多是由精选而出的古今中外的名篇名作组成,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美学内涵。语文教学过程,实际也是师生审美活动发展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恰当地进行美育渗透,从美学的角度引导学生观察美、欣赏美,为智力活动提供最佳的情绪背景,为语文学习创造最佳的效益。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教材 美育渗透    “随着
摘 要: 音乐鉴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音乐的耳朵”即培养主体的审美感知和审美情感,是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中采用了“渗透式鉴赏教学”模式,通过“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的教学过程,实现有效教学。本文对教学目标、教学环节及教学方法改进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关键词: 音乐鉴赏 审美感知 审美情感 音乐的耳朵 1812年序曲  【对
摘 要: 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本文仅以《bE大调钢琴奏鸣曲》为例,从创作背景及其曲式结构、时代精神与演奏特色的融合、细节问题的诠释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约瑟夫·海顿 奏鸣曲演奏特征 《bE大调钢琴奏鸣曲》  约瑟夫·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第一位大师,他经历了古典主义从形成到发展的几十年。海顿一生以旺盛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探索了大小调体系的全部可
摘要: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被称为“生态女性主义作家”,她一生的创作都集中在黑人的困境、沉默的黑人女性、生态环境和殖民主义等问题上。本文通过对沃克作品《紫色》中莎格的魅力阐释,来分析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并对其笔下的黑人女性探寻自我进行解读,从而唤醒人们对人类“母亲”——自然和女性的生态健康和生存处境的深切关怀,以女性倾向的生态视角,把自然和女性联系并等同起来,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而更加深刻
摘 要: 18世纪末19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大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化时期。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康德和黑格尔等一批著名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他们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到了顶峰。本文通过对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分析,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并非意味着“消亡”,它以德国工人运动为继承者,以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新形态表现出来,从而显示出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性品质和巨大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