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香港来说,只要是内地都算“北方”;对于香港人来说,只要是去内地打拼,都算“北漂”。
龙文康编剧的《香港家族》刚在香港大会堂演完不久,《香港家族》原本的名字是“漂流家庭”,A Floating Family。他解释说,上一两代香港人,都不是土生土长,大多从内地逃难而来。到了他这一辈,又有很多人移民海外。“在香港,大家一直在漂流。”
而“在地的香港青年的生活是相似的,‘北漂’香港青年的生活则各有各的不同”。
广阔天地
郭靖正在和培训的学员做这样一个游戏:大家围成一圈,每个人手里一个玩偶,规则是玩偶必须传给另外一个人,每个人至少传递一次,不能重复,不能把玩偶掉在地上,最后交到郭靖的手中。
这个设定的意思是,玩偶意味着一个生命,参与者意味着一个身份,玩偶在人们手上流转,就像人生的一个传递—最开始由医生交到父母手里,父母交到老师手里……而生命只有一次。郭靖来到内地就像是一次生命历程的“传递”,上一站是香港,这一站,他把自己交到了青岛手里。
少年时期的郭靖十分反叛,令学校大感头痛,“屡教不改”之后被学校开除。留学到澳大利亚,又被学校劝退。期间郭靖的妈妈突然去世,他幡然醒悟,发奋读书,拿了奖学金考到加拿大,正是在加拿大接触到了“营地教育”,“突然爱上了这个行业”。毕业回香港工作,他也没忘了做一名营地教育的志愿者。简单地说,“营地教育”就是让参与者在户外活动中接受积极的理念,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郭靖一直很清楚自己要“做教育”,因为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发现真正能够帮助青年的,不是毕业之后给他们做心理辅导或职业规划,而是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关注他们的心志。而且90年代很多港人回到内地,“这个身份认同很感染我,”郭靖说,“高中时,我就对爸爸说,毕业回内地。”他干脆辞了香港的工作,一心一意在青岛做起了“营地教育”。
律师凌宇光来到内地则是家庭的缘故。父亲是广州人,50年代到香港,凌宇光的爷爷、大伯、姑妈等一大家人都在广州,每年的春节、清明,他都在广州度过。凌宇光会考考得不是特别好,在香港没什么机会读好大学,正赶上2008年经济危机,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留学,而到内地读大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学费低廉,还可以选自己心心念念的法律。
凌宇光在内地一气儿读到了研究生。从暨南大学到中国政法大学,从和舍友说粤语到和舍友吃鸡蛋灌饼,凌宇光养成了吃葱蒜的习惯,有朋友从香港到内地玩,临走他还会给塞一只“全聚德”烤鸭,唯一让他郁闷的是,“全聚德”怎么“那么难吃”。
2007年毕业,他回香港做了一家服装公司的法务,发现工作十分枯燥,如果想晋升,大概需要10-15年的时间。律师毕竟精于计算,他想,30岁之前,自己一定要计划好后半生到底怎么发展。
2010年,凌宇光在内地一次通过司法考试,分数396分,29岁的他有三个城市可以选择:深圳、北京、上海。凌宇光的未婚妻很喜欢上海,那时“世博会”刚结束,上海“很现代、很香港”,对于两个香港人来说,生活也习惯。主意打定,凌宇光开始向几个上海的大律所投简历,2011年4月,他用15分钟搞定了面试,顺利入职。
“马死落地走”
凌宇光回憶起1997年回归那天,很大的雨,16岁的自己满心感动。这“感动”很复杂:个人必须随着历史的车轮前进,这条道路早在1984年就已经铺就;而他也不会留恋英国人,香港人早已习惯每隔5年就看到一位港督离开,而“我们总归跟他们不一样”。
龙文康编剧的《香港家族》刚在香港大会堂演完不久,《香港家族》原本的名字是“漂流家庭”,A Floating Family。他解释说,上一两代香港人,都不是土生土长,大多从内地逃难而来。到了他这一辈,又有很多人移民海外。“在香港,大家一直在漂流。”
而“在地的香港青年的生活是相似的,‘北漂’香港青年的生活则各有各的不同”。
广阔天地
郭靖正在和培训的学员做这样一个游戏:大家围成一圈,每个人手里一个玩偶,规则是玩偶必须传给另外一个人,每个人至少传递一次,不能重复,不能把玩偶掉在地上,最后交到郭靖的手中。
这个设定的意思是,玩偶意味着一个生命,参与者意味着一个身份,玩偶在人们手上流转,就像人生的一个传递—最开始由医生交到父母手里,父母交到老师手里……而生命只有一次。郭靖来到内地就像是一次生命历程的“传递”,上一站是香港,这一站,他把自己交到了青岛手里。
少年时期的郭靖十分反叛,令学校大感头痛,“屡教不改”之后被学校开除。留学到澳大利亚,又被学校劝退。期间郭靖的妈妈突然去世,他幡然醒悟,发奋读书,拿了奖学金考到加拿大,正是在加拿大接触到了“营地教育”,“突然爱上了这个行业”。毕业回香港工作,他也没忘了做一名营地教育的志愿者。简单地说,“营地教育”就是让参与者在户外活动中接受积极的理念,达到生理、心理、社交能力以及心灵方面的成长。
郭靖一直很清楚自己要“做教育”,因为他通过自己的经历,发现真正能够帮助青年的,不是毕业之后给他们做心理辅导或职业规划,而是要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关注他们的心志。而且90年代很多港人回到内地,“这个身份认同很感染我,”郭靖说,“高中时,我就对爸爸说,毕业回内地。”他干脆辞了香港的工作,一心一意在青岛做起了“营地教育”。
律师凌宇光来到内地则是家庭的缘故。父亲是广州人,50年代到香港,凌宇光的爷爷、大伯、姑妈等一大家人都在广州,每年的春节、清明,他都在广州度过。凌宇光会考考得不是特别好,在香港没什么机会读好大学,正赶上2008年经济危机,家里的经济条件也不允许留学,而到内地读大学是个不错的选择,学费低廉,还可以选自己心心念念的法律。
凌宇光在内地一气儿读到了研究生。从暨南大学到中国政法大学,从和舍友说粤语到和舍友吃鸡蛋灌饼,凌宇光养成了吃葱蒜的习惯,有朋友从香港到内地玩,临走他还会给塞一只“全聚德”烤鸭,唯一让他郁闷的是,“全聚德”怎么“那么难吃”。
2007年毕业,他回香港做了一家服装公司的法务,发现工作十分枯燥,如果想晋升,大概需要10-15年的时间。律师毕竟精于计算,他想,30岁之前,自己一定要计划好后半生到底怎么发展。
2010年,凌宇光在内地一次通过司法考试,分数396分,29岁的他有三个城市可以选择:深圳、北京、上海。凌宇光的未婚妻很喜欢上海,那时“世博会”刚结束,上海“很现代、很香港”,对于两个香港人来说,生活也习惯。主意打定,凌宇光开始向几个上海的大律所投简历,2011年4月,他用15分钟搞定了面试,顺利入职。

“马死落地走”
凌宇光回憶起1997年回归那天,很大的雨,16岁的自己满心感动。这“感动”很复杂:个人必须随着历史的车轮前进,这条道路早在1984年就已经铺就;而他也不会留恋英国人,香港人早已习惯每隔5年就看到一位港督离开,而“我们总归跟他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