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风骨铸扇魂

来源 :现代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iand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父亲叫杨功源,作为匠人的他从未料想过还有机会把制作德阳潮扇这门手艺教给自己的儿子,所以在25岁之前,我一直不知道世上有潮扇这个物件,不知道潮扇的传奇以及潮扇和我祖辈之间有着丝丝缕缕的牵连,更不知道德阳潮扇会与我之后的生活连在一起。
  (一)
  说起德阳潮扇,那就要追溯到晚清。据记载,清朝光绪年间,在福建仙游县当县令的包善诚告老还乡,带回5把广东潮扇,因为其中两把扇边缘出现破损,遂请德阳扇子工匠黄辉庭修补。黄辉庭一边修补包善诚的广东潮扇,一边动起了“手脚”:他融合当地的土扇子“猪耳扇”和广东潮州的特点,钻研探索,改良制作工艺,形成了以葫芦形和竹丝为结构,配以丝绢画面的独特技艺,制作出了扇形优美、雅致幽隽的新潮扇,一时间这种视觉感官新颖且造型独特的潮扇颇受关注。德阳商人李宝成目光敏锐,迅速捕捉到了商机,他与黄辉庭在德阳东门崇果寺东侧开办了“李宝成潮扇庄”。扇庄开业后,二人又不断探讨,改进工艺,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德阳潮扇,并在德阳周边迅速流传开来……
  1941年,另有一人看上了潮扇生意,那人即是我的爷爷杨三金。爷爷与李宝成的徒弟陈昌全合股开了一家潮扇庄,爷爷负责账房,陈昌全负责制作。爷爷看到潮扇如此风靡,遂送年仅13岁的儿子杨功源(即我父亲)进扇庄学习制作手艺。父亲虽然年幼,但却明白这是为生之道,于是异常勤苦,历时三年,得以出师。
  1952年,开始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源丰潮扇庄依例“公私合营”,变成“集体合作”。此后,德阳潮扇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一份传统手工技艺衰落了。
  时代在变,而在父亲的心中,那份对德阳潮扇的感情始终没有变。1990年父亲退休了,退休后的父亲精力仍然充沛,制作潮扇的念头又在他的心中重新泛起,于是他在闲暇之余捡起了工具,又开始制作德阳潮扇。父亲重制潮扇,为的是一份舍不下的情感。而父亲在多年以后重新制作潮扇,也触发了我的兴趣,我也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学习制作,并由此走进了德阳潮扇的世界。
  这一年,我25岁。
  (二)
  德阳潮扇是以竹为骨,以绢为面,以文为墨,以画为魂的风格。至于扇形则是呈倒葫芦形,是寓意“福到”,契合中华民俗文化本朴的期许。若要细说,首先讲竹,竹是传统文化中“四君子”之一,虚心有节,自带一份清雅;其次是绢,温婉华美,优雅高贵;扇面画花草树木,虫鱼鸟兽,或山水仕女,或书法作品,这就是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浓缩到了一把小小的扇面之上。
  德阳潮扇虽小,但制作技艺艰难繁杂,非一般人可以想象。车扇柄、划丝、编织等大工序就有18道,还有50多道小工序,其中数划丝工序最为刁钻,每根竹丝直径大约有0.3毫米,相当于一根牙签一分为四,小扇需144根竹丝,中扇需156根竹丝,大扇需168根竹丝,加上后续工序,做好一把潮扇一般耗时4天,还要在不能出错、没有返工的前提下。这就要求制作者高度专注,心无旁骛。25岁的我跟着父亲从选材到划丝到编织、排坯到裱扇面到做流苏……其间难处,非常人所能想象。
  功夫不负有心人,寂寞极处是喧嚣。近些年,德陽潮扇传统技艺又渐渐受到重视,2007年德阳潮扇传统技艺人选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五年之后我也被评为省级非遗传承人。2013年和2015年,我先后加入了中国扇子艺术学会和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并成为理事,还被省文联、省民协评选为“四川省民间艺术大师”,2018年我又荣获了“旌阳区十佳工匠”“德阳市首席技师”“德阳市技能大师”等荣誉和称号,2019年还被评选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 这几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即如何拓宽传统技艺的出路?在我看来,创新、跨界、旅游商品相结合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此,我更加注重潮扇的工艺性、便携性、文化多样性,积极参加各类比赛。2012年至2019年,德阳潮扇喜讯连连,作品多次荣获全国和四川的金、银、铜奖,不仅如此,德阳的潮扇还入选了“新时代新文艺新力量新展望一一四川省新文艺群体发展成果展”,并多次参加了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博览会、四川国际旅游博览会、中国西部文博会、中国竹产品国际博览会等重要展览和活动,其名声也已渐渐传播。
  (三)
  潮扇的美太矜贵,因为它繁复的纯手工工序至今无法用机器代替。另一方面,做一把扇子要好几天时间,耗时费力,扇面构思布局、配饰巧搭、加之报废等因素导致出品率极低。这就使德阳潮扇价格高(最基础的传统潮扇价格也在2 000元以上)、产量小的格局一直没能突破,导致德阳潮扇的受众范围极其狭隘,严重阻碍了德阳潮扇的传承发展。为此,我在传统技艺流程的基础上进行再次创新。
  先从制作技艺下手:把传统德阳潮扇的18道工序逐一简化,竹丝由原来的100多根减为30-40根,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插丝技艺的清风扇,降低制作难度,使产量得以大幅度提高。我从审美角度人手,把扇柄与扇框连接处的单面缠丝手法改为双面缠丝,使得扇面少了凹凸弯折,更加平整,更具美感和观赏性;同时把传统的纯黑扇边改为棕色,色彩更柔和而易与扇面书画相搭配;丝线也由白色改为与竹子色调相和谐的色系,更加浑然一体;扇柄用黄花梨、小叶紫檀、金丝楠,香妃、金丝等竹木和漆器工艺,并配以漏雕工艺,扇子往上一摆,古色古香,立即演变成完美艺术品摆件。最后,从扇面上下功夫:在单一的丝绢材质的基础上加入夏布、蜀锦等材质,使选材更加多元化;扇面创作除手绘外也增加了年画、麦秆画、竹编画、蜀绣、蜀锦、剪纸等多种文化元素,达到多文化的高度融合,这就让扇子成了多种文化的载体,更具有收藏性。
  此外,我还在扇子大小上做文章,大的可做摆件,小的甚至可以当三岁儿童的玩具。创新后的德阳潮扇及系列产品多了选择余地,制作可繁可简,价格可高可低,可典藏、可把玩、可装饰、可使用。我还创制了一种无扇面潮扇,即镂空扇,使德阳潮扇编织技艺一览无余,大大增加了德阳潮扇的可观赏性。
  和我的祖辈、父辈一样,我全身心的投入到德阳潮扇的钻研、创新、传承和发展中,我通过开展公开讲座,非遗进校园,开办农民夜校等活动方式进行传承,2018年我带着德阳潮扇传统工艺走进贫困乡村开办农民夜校,传授给当地的贫困户和家庭留守人员,不仅能让他们掌握这一技艺,同时也为他们带来了一定的收入,将德阳潮扇用于扶助贫困,既是我这个匠人的心意,也是为了这项工艺能得到很好的传承,这就是我的真实想法。
  2019年,德阳潮扇传统和创新产品的销售达到300多万元,将德阳潮扇产业化,是我的心愿,努力让这一愿望早日实现,也能带动更多的从业人员,让传统技艺重放光彩!
  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已经培养从业人员20余人,带徒3人,今年还将组织开展德阳潮扇技能人才培训,编制德阳潮扇技能人才教学大纲和考核标准,开办德阳潮扇系列DIY体验,继续在传统上进行创新。
  2016年,我自筹360万资金在旌阳区高槐村建立了德阳潮扇传承基地和杨占勇德阳潮扇技能大师工作室,聘请研发人员组成创新研发团队为德阳潮扇的传承、创新和产业化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我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的人和我一起,让德阳潮扇在科技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更有活力,更有魅力。
  德阳潮扇从诞生到今天,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而自从继承了祖辈父辈的心愿和技艺后,我为德阳潮扇付出了很多很多,品味了德阳潮扇一路走来的苦辣酸甜,但德阳潮扇也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快乐和精彩。我已经把自己的情感融人到了这项传统的技艺之中,我相信有共产党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好政策,有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只要我们一直坚持和努力,德阳潮扇的生命力就会更强,未来也将更加美好。
其他文献
郭彦飞《习近平主席语录》隶书 925cm×235cm 2019年  郭彦飞  中国书法家協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正书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双流区书法家协会主席。四川省文联2018年度百家﹁推优工程﹂优秀艺术家。作品曾获全国第二届隶书展二等奖、全国第二届大字展优秀奖、全国第五届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佳作奖。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会员,四川音乐学院歌剧合唱系教授,硕士生导师,民族歌剧教研室主任,四川省青年联合会委员,。  代表作品:音乐剧《远山的凤凰》,歌剧《羊角花开》(合作),电视剧《汶川儿女》交响音乐(合作),山水实景剧《恋·五凤传奇》大合唱作品《羊角花开》《练声》等。  脚踏实地 走出艺术之路  陈万被称作从重庆“悬崖天路”村庄里走出来的歌唱家。陈万祖上三代都生活在重庆开县的大山
税清静的长篇小说《大瓦山》将浓烈的彝族风景与人物成长、历史命运、社会变革与时代发展相交融,深度还原了一种诗意的时代变迁与生活热恋,在浓郁的民族、地域风情中将一种人性的光芒与梦想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上,像《大瓦山》这样讴歌彝族人民生活、发展、变迁、梦想与民族团结的长篇作品不多见。这部小说体现作家独具慧眼的观察、分析、感悟和认知能力,文本故事结构精巧,语言诗意幽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在“中国双宝 四川名片——大熊猫、金丝猴科学发现150周年纪念展”征集的作品里,中国水墨高原雪山画派创立者和领军人物李兵先生精心绘制的多幅雪山熊猫图与众不同,让人眼前一亮。  众所周知,大熊猫被誉为国宝,而四川又是大熊猫的故乡。尤其是在靠近川西高原雪山的地方,森林茂密,箭竹成林,植被丰美,且气候适宜,是大熊猫的天然居所和繁衍胜地。因此,四川不少优秀的画家们也深感荣幸与骄傲,常年不辞辛劳地奔走在熊猫
2012年夏天,父亲领着我们第一次来到高槐村,我们当即就爱上了这片宁静的小村庄,那时我们还没有完成学业,只能寒暑假回到这里,在村里画画,做雕塑,消遣假期时光。当初选择这里,就是因为这里的安静、简单,一炉盘香、一杯清茶、一本书、一张画就可以待一下午。  时光飞逝,随着艺术水平的攀升,我们也完成了学业,通过每年假期的时间在高槐村也创作了一大批艺术作品。在北京、上海、成都展出多次。  2019年吕君楠进
四川省一级民间艺术家,中国非物质文化四川木偶被单戏唯一传人。代表作品:木偶剧《哥哥打老虎》《兄弟卖艺》《猴子改过》《训蛇》等;皮影剧《钓钩》《霸王别姬》《鱼蚌相争》等;手影剧《动物世界——仲夏夜之梦》《影梦人生》;影偶剧《幸福皇城坝》。  创意作品有世界第一部手影广告《马来西亚电信公司广告》;世界第一部手电影《影梦人生—石头、独裁者、轮回》;世界第一部邮政客家文化发展史手电影《爱·旅·邮》。影偶剧
与四川画家罗原的“面对面”交流,是在一杯清茶、四壁书香的氛围中进行的。他那轻轻松松的侃侃而谈,几乎句句话打动我心。  “几十年来,我都是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喜欢思考与坚守。艺术需要一辈子的修炼,需要放弃许许多多的东西。学画三十四年,我才有一种初入门径的感觉,以后的路更长,难度更大,需要更多的付出。孤独是一种难得的清闲和怡然自得。”品味罗原先生的话,让我特别受触动的是其为人的淡定、质朴和从容。生命
近日读赵应的中篇小说《漂逝的小船》,发现作品中不仅显示出他驾驭自我深度、社会经度和历史维度的创作实力,还在三维空间艺术的实践中表现出一名作家的使命。米兰·昆德拉曾说:“小说家既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预言家,他是存在的勘探者” ,因此,他把小说家的使命定义为对“确定性”的质疑和“迷与悖论”的揭示。法国小说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也曾提出,作家的使命就是让作品“在面对被遗忘的巨大空白时,让褪去的言语重现,宛
毛泽东博学精创、融古通今,洞悉我国诗歌发展历史,不仅创作出无与伦比的具有思想与艺术高度的诗词瑰宝,开创与确立了一代思想性与艺术性、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典雅与通俗、豪放与婉约相结合的当代中华诗词之新风,更着意于总结长期以来诗词创作和探索的经验,指出了新诗改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提出了独具创建的新诗论述。  毛泽东博学精创、融古通今,洞悉我国诗歌发展历史,不仅创作出无与伦比的具有思想与艺术高度的诗词瑰宝
在梦里,一切都没有距离  天涯海角,只是脚下的小路  你和我,竟可以咫尺相见  云朵敞开心扉,阳光下花开的声音  呈现在夜里,母亲穿过奈何桥  挎着竹蓝回来,摘满了滴水的红椒  三千里外,我看不见你头顶的星光  想着你,想着你我就在黑夜死去  这样,我才可以在梦里遇见你  遇见你,在故乡的草场放牧云朵  脚下是苏醒的泥土,长满花朵  牧歌吹落清风,我们为此相依为命  梦里,一切都可以重新来过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