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拓展延伸有效地加深了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在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同时达到了训练学生语文能力的目的,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延伸;基于文本;适当;适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66-1
笔者最近有幸参加市里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参赛的课题是《都市精灵》(苏教版八上第五单元“人与环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舒乙写的一篇随笔,它揭示了现代都市不见鸟雀的现实,表明现代文明的发展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尊重和保护,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纵观其他老师的课堂,发现大家的拓展延伸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势必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错误的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案例一】 让学生为她所在的城市选择一种标志性、象征性的动物,说出所选的动物以及选择这种动物的理由。
【案例二】 问学生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更可爱的动物,以及对我们周围的动物越来越少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案例三】 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一些城市中的小动物,猜猜他们都是哪些城市的什么动物。
【案例四】 让学生欣赏某一种小动物(如松鼠、考拉等),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描写该动物的文字。
分析
案例一:让学生为城市选择标志性、象征性的动物,课堂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出你喜欢这一动物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质上这些答案与课文的内容、与主题没有多大的联系,相应地造成了课堂的无序低效。
案例二: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如下:
要禁止猎杀,设立保护区;
不准在集市上出售野生动物;
不随便倒垃圾和排污;
禁止滥砍滥伐;
与动物在同一地带友好相处;
要保护环境,加强绿化,这样动物才会到我们城市来;
要加强宣传,增强市民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这样的提问一方面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另一方面也滋养了学生说大话的坏习惯;再次,这样的题目在许多课堂中我们都会看到,有失新颖(如《明天不封阳台》)。
案例三: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收集了纷繁的图片资料耗时展示,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课文的教学内容没多大联系,导致拓展延伸跳出了本单元、本课学习的范围,从而挤兑了学生浸于课文细细品味的时间。
案例四:作者能把《都市精灵》中的小动物们写得那么可爱,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是分不开的,更重要是以他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作者对北京、旧金山这些城市非常熟悉。然而,让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看到这种动物的孩子,去描绘短短几十秒中从影片中看到的小动物,这样的拓展训练,脱离学情,不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结合,纯粹是空中楼阁。
以上的分析,只是笔者的一点拙见。诚然,语文教师在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能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课外延伸不是肆意妄为,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外材料的拓展,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立足文本
首先,拓展要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来进行,不可漫无边际;其次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应该是课文教学的一个延续要明白文本是拓展延伸的一个基础,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再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要体现语文的特点,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生物课、法律常识课。
二、基于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能达到怎样的目标等。拓展环节的设计要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教师要对本年龄本年级段的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小学生比较喜欢直观、有趣,初中生在此基础上可适当感性、加深难度;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还要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场作秀或表演。
三、新颖独特
教学设计新颖不俗,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一个有新意的拓展延伸往往能带动学生们参与的兴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全课的学习掀起高潮,从而点亮了整个课堂。可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灵活设计拓展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逐步整合,也为语文课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如比较直观的音像阅读,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程度适当
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课堂上切不可为了留充足的时间去拓展而囫囵吞枣,课内知识匆匆翻过,学生还没吃透课内内容,就忙于课外拓展延伸了。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变为为拓展延伸服务的一个台阶。
拓展延伸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教师重视的同时也要确保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让教学内容更充实,让教学思路更宽广,让教学方法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拓展延伸;基于文本;适当;适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66-1
笔者最近有幸参加市里举行的同课异构活动,参赛的课题是《都市精灵》(苏教版八上第五单元“人与环境”中的一篇课文)。这篇文章是舒乙写的一篇随笔,它揭示了现代都市不见鸟雀的现实,表明现代文明的发展要对自然界的生灵给予尊重和保护,以优化人类的生活环境。纵观其他老师的课堂,发现大家的拓展延伸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如果对这些问题认识不清,势必会对语文课堂教学产生错误的导向。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案例一】 让学生为她所在的城市选择一种标志性、象征性的动物,说出所选的动物以及选择这种动物的理由。
【案例二】 问学生怎样才能使都市拥有更可爱的动物,以及对我们周围的动物越来越少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案例三】 让学生欣赏一组图片,这些图片都是一些城市中的小动物,猜猜他们都是哪些城市的什么动物。
【案例四】 让学生欣赏某一种小动物(如松鼠、考拉等),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描写该动物的文字。
分析
案例一:让学生为城市选择标志性、象征性的动物,课堂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出你喜欢这一动物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表面上课堂热热闹闹,实质上这些答案与课文的内容、与主题没有多大的联系,相应地造成了课堂的无序低效。
案例二:对于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们的回答如下:
要禁止猎杀,设立保护区;
不准在集市上出售野生动物;
不随便倒垃圾和排污;
禁止滥砍滥伐;
与动物在同一地带友好相处;
要保护环境,加强绿化,这样动物才会到我们城市来;
要加强宣传,增强市民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这样的提问一方面使语文课变成了政治课,另一方面也滋养了学生说大话的坏习惯;再次,这样的题目在许多课堂中我们都会看到,有失新颖(如《明天不封阳台》)。
案例三: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收集了纷繁的图片资料耗时展示,与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课文的教学内容没多大联系,导致拓展延伸跳出了本单元、本课学习的范围,从而挤兑了学生浸于课文细细品味的时间。
案例四:作者能把《都市精灵》中的小动物们写得那么可爱,与他深厚的文学素养是分不开的,更重要是以他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的,作者对北京、旧金山这些城市非常熟悉。然而,让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看到这种动物的孩子,去描绘短短几十秒中从影片中看到的小动物,这样的拓展训练,脱离学情,不与学生的生活阅历结合,纯粹是空中楼阁。
以上的分析,只是笔者的一点拙见。诚然,语文教师在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要能跳出教材本身去搜集、阅读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料,这些对拓宽语文学习的视野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课外延伸不是肆意妄为,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课外材料的拓展,要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立足文本
首先,拓展要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课文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来进行,不可漫无边际;其次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服务的,应该是课文教学的一个延续要明白文本是拓展延伸的一个基础,不能让内容为拓展延伸服务;再次,语文教学虽然强调“综合性”,但无论怎么“综合”,语文的拓展延伸也是语文学习的延伸,要体现语文的特点,只有文本才是教学之本,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凭借,也才是最好的课程资源,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将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生物课、法律常识课。
二、基于学情
拓展的内容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状况,包含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目标、能达到怎样的目标等。拓展环节的设计要做到切合学生实际,因材施教。教师要对本年龄本年级段的学生的语文水平、能力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小学生比较喜欢直观、有趣,初中生在此基础上可适当感性、加深难度;还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多设置一些难度各异的学习内容,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训练项目,以供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还要立足课堂实际,考虑时间、场地、情景的限制。否则,再精彩的拓展延伸,也不过是一场作秀或表演。
三、新颖独特
教学设计新颖不俗,是语文课堂教学最优化最鲜明的特征。在听课学习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到,一个有新意的拓展延伸往往能带动学生们参与的兴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全课的学习掀起高潮,从而点亮了整个课堂。可根据不同的文体类型和不同的学习方法灵活设计拓展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逐步整合,也为语文课的教学提供了方便,如比较直观的音像阅读,能强烈地刺激学生的感官,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程度适当
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课堂上切不可为了留充足的时间去拓展而囫囵吞枣,课内知识匆匆翻过,学生还没吃透课内内容,就忙于课外拓展延伸了。有效的拓展应该是跟文本之间有一种“互文性”的关系,拓展的内容和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也应该有一种密切的联系,拓展延伸是为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服务的,不能让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变为为拓展延伸服务的一个台阶。
拓展延伸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教师重视的同时也要确保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视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在课堂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环节,尽可能地让语文课堂更开放,让教学内容更充实,让教学思路更宽广,让教学方法更灵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