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yong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 语文学习习惯 培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语文教学要"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着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笔者从教十年来一直在四川内陆山区中学从事语文教学。农村初中生往往不重视语文学习,原因是语文难学,学习语文效率不高。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有效性,这是困扰了多年的教学问题。要提高学生学习语文有效性的方法很多,最让学生终身受用的应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那么,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哪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学习惯的培养。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课堂学习,更应关注学生的课外、校外学习。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实现从"教会学生知识"到"教会学生学习"的转变。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基础,和赖以提高的重要条件,它既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又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金钥匙"。自学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之一。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就是重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体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基础,作为一名初中语文老师,必须做好课前预习的指导。一是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提出预习的内容,二是确定合适的预习方法,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翻阅一定的资料,做好课前预习笔记。三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自学,在自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
  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的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时常常会遇到一些自己不认识或难以理解的字、词,会影响学生对文章的正确理解,成为阅读障碍或写作上的拦路虎。许多学生遇到困难时,要么跳过去不理睬,结果是囫囵吞枣;要么向别人求助,养成一种依赖心理,不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发展。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则可以使学习日有所进。因此读书要养成勤查词典资料等工具书的习惯。
  最常用的工具书是字典、词典。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简明同义词词典》。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语文知识辞典、各种专业辞典,如《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中外散文名作赏析辞典》《学生作文辞海》等,有条件的可以向学生推荐几种必备的工具书。
  3、质疑习惯的培养。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学生的思维活动通常是由问题开始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将有意识的接受性学习与老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性学习结合起来。创设启发诱导环境,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质疑探索中创新发现,感受发现与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老师在关注学生学的同时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发问,积极好问的习惯。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决定什么样的思考。
  4、倾听、交流的习惯的培养。"倾听"是一种艺术。有的学生听老师讲课心不在焉,听了之后不知所言,这都是不好的习惯。我们无论在课堂中,还是在与学生的交谈中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听力,使他们会听。虽然老师讲、学生听,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不可取,但培养学生们静静听讲的习惯却是绝对必要的。学生们要想参与课堂讨论或交流,更需要他们静心听取别人的发言,包括教师的讲和学生的讲,才可能达到充分理解,才可能进行综合思维,从而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最终达到互动协作,提升学习体验的目的。
  5、积累习惯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语文的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要靠日积月累,因而我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在班上成立了语文兴趣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成员每周向其他同学推荐一些精彩的句子、诗文,并阐述推荐理由,这样人人动手,调动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中学生生活比较单调,因而叙事显得内容空洞。因此,注重学生对生活知识、素材的积累显得尤其重要。
  6、观察习惯的培养。观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最基本的途径。自然、社会、生活中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语文学习的素材,要教给学生观察自然、社会,了解现实生活的方法,使学生留心自己的生活,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事和景物,把看到的、听到的随时记下来,形式可以灵活多样,这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正像老舍先生说过的,"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没有这些积累,就写不丰富。这样日积月累,肚子里的货就多起来。"
  7、读习惯的培养。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长期的过程。我国著名語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阅读习惯包括喜欢阅读,经常读书,把读书当做一种自我实现的手段和习惯。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从真正的阅读入手,引导学生让阅读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总之,培养农村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关系到农村学生今后的发展,在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探析》,李畅,《语文教学通讯·D刊》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知识的入门,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和爱好是学习动力,它往往可以使人废寝忘食,相反,如果对知识、对开学没有兴趣,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一件苦差事,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我国古代曾把一个人的学习兴趣由低级到高级分为三个层次:知学、好学、乐学。也就是说,学习兴趣最初阶段是知道学习,次高阶段是爱学习,最高阶段是以学习为快乐,醉心于其中。一个人要想成就大事业,有大作为,就要有乐学的
期刊
摘要:在目前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经常不被学生所重视。其实,积极展开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写作思维能力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尤其对于中学生来说,课外阅读更具奇特功效。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课外阅读 写作能力 结合  如果能指导学生对作品的某一具体内容或语言片断进行的发散性观照,这是提高学生写作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也会对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把课外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
【摘要】语文课堂是母语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上应充分挖掘这些美,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语文情感,引导学生感悟美,在审美的轻松愉悦中,获得形象的感染、情感的体验、智慧的启迪。  【关键词】课堂教学 创设 激发 体验 文本之美  语文教材是活的,是美的,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文中生动隽永的语言、清晰优美的画面、高大丰满的艺术形象总能使学生的心灵产生一次又一次的碰撞。语文课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