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史传文言选文内容重构的价值选择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un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考史传文言阅读选文是基于原文本的内容重构,本文以近五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该类题型为例,从情节、人物、史料等方面,于章法考究、词句褒贬处,探究选文内容重构的价值选择,以期精准把握其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
   关键词 高考;史传文言选文;内容重构;价值选择
  史传文言选文是全国卷文言阅读较为稳定的选材。囿于结构篇幅、阅读难度等,这些呈现在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经过剪裁与内容重构。王荣生说:“文言文阅读的要点,是集中体现在‘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的‘所言志,所载道’。”为了有效备考,笔者以近五年全国卷I为例,重新审读高考文言阅读选文,于字句细微处,考量情节章法、人物臧否、史料选择等,可见出其内容重构的价值选择与育人目的。
   一、基于阅读语境的情节裁剪
   尽管有所剪裁,高考文言阅读选文相对是一个完整的结构,在完整的阅读语境中,考查学生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因此,选文的行文结构、句段勾联等要清晰连贯,有逻辑性,有利于考生从整体上理解文意,有利于考生在上下文的语境中“读懂”文意。以2017年全国卷I《宋书·谢弘微传》为例,“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混家事委之弘微。”为何谢混死,其妻便以“家事”委弘微?下文中,“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为何才得“入门”谢氏?这其中就关涉选文的删减。《宋书·谢弘微传》原文本:谢混被诛后,“妻晋陵公主改适琅邪王练,公主虽执意不行,而诏其与谢氏离绝。”因此,混妻不得已将家事委托弘微。九年后,高祖受命,“以混得罪前代,东乡君节义可嘉,听还谢氏。”这才是弘微为混家治业九年的“前因后果”,选文虽受高考试卷篇幅所限而作删减,但这对行文的内在逻辑还是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也给考生阅读与理解带来些许困惑。
   关涉到试卷考查点的情节,尤需置于整体语境而然后作适宜裁剪。2016年全国卷I《宋史·曾公亮传》,上文叙述曾公亮治平郑州,下文辄记述曾公亮朝堂参政,“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储君设立,国之根本,非一般臣子可为,选文的行文转换显得突兀。显然,上下文之间,选文删减了曾公亮知郑州后仕途升迁的情节:“复入为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未几,擢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祐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宋时即为宰相之职位,也就是说,在嘉祐六年,曾公亮拜相,与韩琦共主朝政。此处情节,选文若作适当保留,“首相韩琦每咨访焉”,共议“建储”等内容,考生就更容易理解了。又如,下文,曾公亮之所以以“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身份,代替皇帝接待辽国使者,这主要因为“礼部尚书”,重要职责之一就是统领外事活动。官职、人物身份、人物活动与情节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性与合理性。2016年全国卷I考查了“首相”“建储”等文化常识,若保留曾公亮“拜相”情节,考生可以在整体语境中有质感地理解“首相”“建储”的文化内涵,试卷也能较好地将文化常识的考查与选文的内容、情节等勾联起来,在阅读语境与文意理解中落实考点,而不是单纯地就文化常识而考文化常识。
   二、基于体式特征的人物臧否
   近年来,全国卷高考文言阅读选文大抵出自二十四史,属于史传体。史传体具有鲜明的体式特征,以实录求真为原则,人物描写讲究“不虚美”“不隐恶”。2016年全国卷I就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选文叙录传主曾公亮为政惠民爱民、智除边患、礼待辽使等事迹,体现其“老成持重、沉深周密”的美好品性,文末也不回避其“然性吝啬”“持禄固宠”的缺点。“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原则,遵循人物形象的“美丑必露”,也贴近历史事实,体现了厚重的史学意识和多元的辩证思维,能较好地培养考生的思辨能力和审美能力。稍为可惜的,近年来,高考文言阅读选文内容重构时,往往片面拼凑素材,以彰显人物之“美”,而有意忽视人物的本真之“丑”。
   人物形象的“美丑必露”本为史家笔法。实录之外,史论史传,史家也常于篇头或文尾发声议论,以臧否人物,诸如“太史公曰”“赞曰”“论曰”“呜呼”等,并逐渐具化为史传文学结構章法上的成例。2019年全国卷I《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原文本文末,司马迁明确表明对屈贾的同情:“太史公曰:……悲其志,未尝不垂涕,……赋骚见志,怀沙自伤。”除结构章法上直接褒贬人物外,高明的史家会不懂声色地从“字句细微处”传递出情感之泾渭,是为春秋笔法。2019年全国卷I选文,其中不少词句就暗藏着太史公对人物的臧否。贾谊年二十余,已然发议论于庙堂,何等的意气风发!细读“孝文帝说之”“最为少”“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文句之间,溢动着贾谊“少年得志”之风采,恍然之间,遥相呼应的是司马迁“少负不羁之才”“出入周卫之中”的理想情怀。而“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文句,只一“害”一“短”区区两字,是非曲直,笔端自现,看似实录而已,而暗运春秋笔法,蕴含着“忠而见放,谗者益章”的巨大愤慨,也抑或寄寓太史公隐秘的身世之悲,不觉让人“爽然自失矣”。2019年全国卷I重点考查了“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内容的概括和分析”和“文言翻译”等题型,这无疑大大促进了考生对选文重点词句的理解,将文言字词与人物形象、人物评价勾联起来,从词语蕴含的褒贬传递出作者的感情倾向,达到由“言”到“文”、“文”“言”融合的考查目标,有效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等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三、基于育人目的的史料选择
   史传人物,或以政绩、或以品德、或以才干烛照后世。传主的嘉行懿德是其得以立传传世的主要原因。例如,2017年全国卷I谢弘微,“或人问史臣曰:‘谢弘微何如?’曰:‘简而不失,淡而不流,古之所谓名臣,弘微当之矣’”(《宋书·谢弘微传》)。因此,沈约在《宋书》中为其立了“佳传”。史传作品较尤为注重史鉴与劝惩功能,所以,史家往往面对庞杂的史料而进行有目的地选择和合理运用,以达到丰满人物形象和褒善贬恶的道德目标。2018年全国卷I鲁芝,因“其政绩可称者”,而以为《良吏传》(《晋书·良吏》)。 并且在史料选择上的诸多细节,也体现出修撰者突出传主鲁芝形象的用心。高平陵之变,曹爽不知所措。大司农桓范说爽:“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东市,岂不痛哉!”主簿杨综也谏曰:“公居伊周之位,一旦以罪见黜,虽欲牵黄犬,复可得乎!”(《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而在《晋书·鲁芝传》中,这些劝谏的语言皆归于“鲁芝之口”,以便于细微处人物形象之丰满。又如,羊祜为车骑将军,让位三人,即光禄大夫李熹、李胤、鲁芝,而《鲁芝传》只提及鲁芝一人,以强化其“为人所重”。显然,史料选择往往是兼具“史实”与“义理之真”,用于资治通鉴。
   为了彰显育人目的,高考选文在上述“良吏”“佳传”原文本基础之上,会再次对史料进行选择,在内容重构中传递时代语境下的“所言志,所载道”。2020年全国卷I《宋史·苏轼传》,由于考生对于苏轼的熟悉程度,这样的选材颇具勇气。而选文对史料的选择与运用也颇具智慧。从时间维度看,苏轼历仁宗、神宗、哲宗、微宗四朝,就叙事广度而言,苏轼文章、朋交,政事、奏议……可谓纷繁。《宋史·苏轼传》原文本9千多字,高考选文则仅为602字,几经裁剪,选文跳出了苏轼“文学大家”的形象窠臼,删减了诸如“乌台诗案”等考生较为熟悉的情节,以传主的“政事”为主要内容,呈现给考生一个看似熟悉实则陌生的“苏轼”,选文缘于教材,而高于教材,更保证了高考试卷的信度与效度。其次,选文的史料选择,还原与丰满了苏轼形象。由于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文,高频出现在教材中,于一般的高中学生而言,往往在脑海里固化了苏轼形象。选文给考生展示了更为真实、更为鲜活的苏轼形象,“器识之闳伟,议论之卓荦,文章之雄隽,政事之精明”,提升了考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再次,选文的史料选择,集中彰显了苏轼“为政为民”的核心价值。选文以时间为序,选取苏轼人生不同阶段几个代表性事迹,“因法便民”“提携士子”“知杭抗疫”等,串联起其“入掌书命,出典方州”的生平轨迹,其中可见苏轼的见识卓绝,高洁品行。尤为重要的,任凭朝廷政事更变、个人宦海沉浮,苏轼挺挺大节,始终不变的是其忠义许国、心系百姓的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选文的内容重构体现了“立德树人”的考查目标与育人目的。
  [作者通联:安徽长丰县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高阶思维是指发生在较高认知水平层次上的心智活动或较高层级的认知能力,比如分析、综合、评价等。“高阶思维”缘于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按照认知的复杂程度,将思维过程具体化为六个教学目标,由低到高包括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其中记忆、理解、应用通常被称为低阶思维,分析、评价和创造被称为高阶思维。我们当前倡导的语文学科关键能力都是高阶思维的外显形态,关键能力是引导学生
作为普通学校的学生,有不少学生读不懂《边城》诗情画意、含蓄蕴藉的语言;即便很多同学能认真阅读《边城》,了解故事情节,但是要想再深入解读作品,就会有很大困难,不知从哪里入手。  基于以上背景与学情,笔者带着学生一起来摸索阅读整本书的门径——寻找整本书阅读的一个入口。为了便于操作,笔者选择了《边城》中的一个小人物——杨马兵,他在作品中的篇幅不算多,所有章节集中起来7000字左右,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关于
一、教学目标  1.厘清概念内涵的几个方法。  2.关注研究方法。  3.学会绘制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按“整本书阅读”6课型的设计要求,批读课就是在《乡土中国》阅读教学仅有的6课时中用1课时,给学生传递学术类论著的阅读方法,由于只有一节课,所以,就必须选择阅读各个章节的共同关注点,老师在课堂上作批读示范,让学生掌握这些方法,课后自读其他章节,学以致用。  二、教学重点  1.方法传授需要学生
《想北平》是老舍的散文名篇,被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收录在必修一的“月是故乡明”专题中。教材书下注释①写道:“选自《乡风市声》,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有改动”。查找钱理群先生编的《乡风市声》,第一篇即是《想北平》,文后注明:“选自一九三六年《宇宙风》第十九期”。事实上,《想北平》最早正是发表在这一期的《宇宙风》上的。  比较《宇宙风》《乡风市声》和苏教版教材上的《想北平》,我们发现,前两个版本从
在阅读教学中,尤其是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我们不少教师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往往从概念到概念,不愿也不能作细致的文本解读,经常给人物形象贴上一个个干巴巴的标签,学生收获的只是一些陈腐的很不可靠的结论。更有甚者,对学生阅读中的疑惑,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千方百计地去回避、搪塞,窒息了学生鲜活多向的思维。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益自然不高。  学生自学时的“思有所惑”,这是真实的学情;而“学有所获”是课堂教与学的最终指归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  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一直以来都备受关注。文言文是“文章”与“文学”的统一,它多层面地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最终实现文言、文章、文学与文化的“四位一体”。近来,很多学者提倡基于语文教学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郑振铎的《猫》情节较为生活化,许多人认为应该把它看作一篇散文。从散文的角度来看,“猫就是猫,就是作者家前后养了三只猫,这不是精心的安排,就是作者的一段生活。”并且在这一段生活中“有一条感情的线索串联了三只猫”,这个感情的线索便是作者的“情感的变化和自我的反思”。换句话讲,如果把《猫》这篇文章当作散文来看的话,那么,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我”,主要表现的是“我”的“情感的变化和自我的反思”。据此,本
自语文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以来,人们对它的研究、探索、争论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浙江省高中语文教研员胡勤先生的《語文认识论》,是一部在新课改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沿波讨源,振聋发聩,奋力构建语文知识新结构,回归语文本真的一部难得的学术力作。  如何阅读一本学术书,浙江省语文特级教师羊刚主张运用“诠释学”的方法,笔者不揣浅陋,试用此法,谈几点粗浅的感受。 一、文本究竟说了什么?  《语文认识论》全书分为
我在十五岁那年开始叛逆,敢对着父亲瞪眼睛,敢迎向父亲的拳头。  父亲显然一愣,举起的拳头就愣在半空中。我头一偏,斜睨了父亲一眼,然后丢下发愣的父亲,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有胜利的喜悦在欢腾:我终于可以直视父亲了!    一    从小,我的记忆里,镌刻的是对父亲的惧怕,那惧怕里甚至带着恨。母亲也是怕父亲的,父亲喉咙一高,母亲立即噤了声。  我挨打时,母亲也从不敢护我,只在事后揉着我的伤哭,说,你爸
摘 要 学习《论语》,容易只停留在文言翻译层面,有“虚化”倾向。在教学中,笔者尝试以项目学习为载体,通过补充时代背景、联系当下以及自己生活等组织《论语》选读,开展文化深度学习,在综合性、驱动性、实践性的活动中沉浸式体验学习,真切提升学习获得感。本文从《论语》学习的“虚化”倾向、《论语》学习三大支架、《论语》深度学习建议等三方面加以介绍。   关键词 《论语》;“虚化”倾向;项目式学习;教学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