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来源 :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883323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寄希望于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尤其是要唤起青少年的环保意识.本文阐述了中学化学教师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改造、优化环境的能力.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境意识;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都出现了有关环境问题的题目.现行的中学化学教材中,进行环保意识渗透的知识点有所增加.除此之外,还可联系实际,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拓宽.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做法.
  一、精心准备实验,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中学化学教材中,Cl2、HCI的制取,强调要在密闭系统或通风橱中进行,可联系Cl2、HCl的毒性向学生指明这样做的目的.而Cl2、H2S、SO2、浓H2SO4、HNO3等性质实验,特别是分组实验,尾气直接排放到空气中,对学生的危害较大,也污染了环境.据此可向学生讲解:实验室条件下的排放量与工厂相比是微乎其微的,由此可以推知,工矿企业排放的有毒气体必须经吸收后才能排空,否则会对环境造成多么严重的污染.比如,对于NO2的制取,我进行了这样的改进:在盛有一小块铜片的试管中,加入1mL左右的浓硝酸,然后立即用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塞住试管口,导气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NaOH溶液的小烧杯中,可看到红棕色的NO2气体充满试管,多余的NO2气体则通过导管进入NaOH溶液中,这样有毒的NO2气体被NaOH溶液吸收,转化为硝酸钠和亚硝酸钠,此改进简单易行有效,也极大地启发和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建立起环保意识后,开始了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实践.
  二、联系化工生产工艺,进行环保意识渗透
  1 接触法制硫酸.接触法制硫酸的尾气中含有SO2等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会造成环境污染.SO2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危害,与支气管炎、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有关,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就造成了4000多人死亡.SO2对土壤、湖泊、河流造成酸化,使植物和农作物造成损害,通过这些介绍,使学生意识到尾气必须净化回收.可启发学生从S02的性质出发选用合适的吸收液,然后指明我们一般用氨水来吸收,生成的亚硫酸铵,可作为生产氮肥的原料.
  2 工业制HNO2.制硝酸的尾气中含有少量的NO和NO2,如果不加处理就排放到空气中,也会造成污染.NO能通过光化学氧化作用转变为NO2.NO2对呼吸器官有强烈刺激,能引起急性哮喘病,造成肺损伤,引起胸闷,眼部灼伤和头痛,特别会引起气管炎和支气管炎.为了消除其对大气的污染,变废为宝,我们常用碱液去吸收,使之转化为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这些化工产品.
  3 制水泥.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它能引起或加重呼吸道疾病,并会损害肺部.五六十年代严重的伦敦和纽约烟雾中就有粉尘,造成了数千人死亡.目前水泥厂都装有除尘装置,将回收的粉尘与粉煤灰、煤渣混合制成建筑用墙砖,实现废物利用,又减少了普通粘土砖厂的土地用量,既提高了环境质量,又保护了土地资源.
  三、结合当前环境热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成为三大全球性环境问题,引起了第二次环保浪潮.化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科学,高考试题就很注重考查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石油、煤化工及环境保护的知识在近几年的试卷中重现率达100%.如,2010年江苏高考试卷选择题第1题,考查的就是环境保护与绿色能源问题.而且,随着高考新方案的改革,化学学科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用能力和知识面的考查.因此,向学生拓宽这方面的知识,显得十分必要.
  1 温室效应.温室效应指地球大气中的CO2等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它到达地面,而把地面长波大量吸收后又反射回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目前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为CO2.由于温室效应,将使全球气候出现严重的混乱与反常.能使海平面上升,海水上涨造成的水灾将威胁世界30%的沿海城市和地区,这一系列变化,将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控制温室效应,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用量,研究利用清洁安全的替代能源,并大力植树造林.
  2 臭氧层破坏.自从南极上空发现巨大的臭氧层空洞后,人们对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极为关注.臭氧层能强烈地吸收短波紫外线,能滤掉99%以上的紫外线,护佑着地表各种生物的繁衍和生长.造成臭氧层被破坏的罪魁祸首是氯氟烃.世界各国在控制和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及保护臭氧层免遭破坏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相继推出无氟冰霜、代氯致冷剂等产品,取得了一定成效,极地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已有所愈合.
  3 酸雨.现在国际上公认,pH小于5.6的酸性降雨、降雪、浓雾统称为酸雨.酸雨的形成是一种复杂的物理和化学过程.酸雨中主要含有硫酸和硝酸,中国的酸雨主要是硫酸型酸雨,这与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有关.酸雨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影响范围很广,大致有以下几方面:①土壤酸化,损害农作物及林木的生长.②使河流湖泊等地表水酸化,污染饮水源,危害渔业生产.③腐蚀建筑物,金属材料、文物等.④影响人体健康.
  当前,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环保意识,是现实社会形势下的一种公民素质.结合课堂教学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自然衔接,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立足于高职语文教学的真实情况,从“现代化教学,提升学生语文理解”“情境化教学,增加语文课堂趣味”“层次化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化教学,刺激学生有效竞争”“对比化教学,系统梳理课堂知识”“生活化教学,全面提升语文素养”六个方面出发,对如何提升语文课堂素质教学质量进行分析与探究。  [关 键 词] 高职语文;多样化教学;素质教育;现代化教学;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
摘要:高中物理是一门具有公理化的逻辑体系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以便顺利开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活动,确保教学目标得以圆满达成.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抽象思维能力  一、从有利于提升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  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摘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各种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培养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获得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利用化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充分利用好化学实验,充分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通过创设认知冲突,呈现表层现象和内部变化的矛盾,新知与原有经验的冲突,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  关键词:探究;兴趣;
摘要: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改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本文论述了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三种有效教学策略.即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初中化学;自主学习;有效教学  一、建立积极和谐的课堂环境,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条件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去营造民主、开放、灵活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自由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
摘要:新课程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充分体验的重要理念.应该说,这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走进教材,切身体验科学的概念、科学规律,更重要的是体验科学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实现学生、教材、教师问的对话.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课堂还存在“假性体验”的状态,这样导致的后果非常不利的,本文从合作体验、生活体验、活动体验、情感体验四个方面来阐述真体验的重要性.  关键词:
新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生本思想.教师要围绕这一思想,转变教学观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应对新课改带来的挑战.在教学中,不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更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中的角色,让教师由原来主宰教学的统治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帮助者,将教学的重点由向学生灌输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探索知识.  
摘要:环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随着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环保教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加强对当代中学生的环保教育,是环保的一项长远而又有效的措施.中学化学教学与环境联系十分密切,中学阶段的教育又是开展全程性环保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寓环保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是每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化学教学;环保教育;渗透  一、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巧妙地穿插环境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把每个学生都看作是创造者,是一个天才.作为教师,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消化、理解,并内化.  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在这个环境里不是我讲你听的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师生相互讨论的多向交流.这样就可避免出现拘谨的上课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